网络“丧文化”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2021-08-13 10:19秦雅琳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丧文化青年群体网络传播

摘要:“丧文化”是近年来风靡网络的一种亚文化,这种文化会充分调动青年人的“丧”情绪,使青年对生活工作学习失去激情,如果任其在网络中发展,很有可能会损害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对此,必须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消除“丧文化”对青年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丧文化”;网络传播;青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种名为“丧文化”的亚文化,其受到社会中无数青年的追捧。“丧文化”主要依托网络表情包、搞笑视频、漫画、“毒鸡汤”等方式进行传播,主要表现为青年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工作懒散懈怠,整个人陷入一种颓废绝望的状态。同时,网络上某些商业团体为了通过营銷获利,对“丧文化”进行鼓吹,调动青年人的“丧”情绪,对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网络亚文化风靡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丧”青年的心理健康,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 “丧文化”概述

“丧文化”属于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伯明翰学派。在这一学派看来,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次生文化,青年亚文化主要是为中产阶级发声,体现了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及价值诉求,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独创文化[1]。实际上,人们现在所说的亚文化与伯明翰学派阐述的亚文化的概念并不一样。我国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当时亚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黑客亚文化,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爆发式增长,青年网络亚文化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早期流行的恶搞文化,近年来的粉丝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等[2]。因而,现在人们提到的亚文化指的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但并不是完全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专属于某一个社会团体的独特的文化形式,但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团体的真实生活状态。

“丧文化”初见于2016年,这一年“葛优躺”表情包风靡全网,“葛优躺”也因此成为网络热词。“葛优躺”表情包来自1993年的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葛优扮演的季春生每天好吃懒做,在别人家蹭吃蹭喝[3]。而网上流传的表情包则是他瘫在沙发上,脸上透出满满的疲惫与颓废,身上充分流露出“丧”的气质。这张表情包的风靡标志着网络“丧文化”的正式形成[4]。“丧文化”的形成实际上与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一方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青年人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青年人就通过这种自我解嘲的方法宣泄心中的苦闷与焦虑。另一方面,在“丧文化”的流行过程中,不免看到资本运作的痕迹。如今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青年人的信息获取途径都是网络,因而,会有特定的团体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对社会现状进行包装夸大,从而增加了青年人的一些消极情绪[5]。由此,通过各种方式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2 “丧文化”的形成原因

社会对“丧文化”的追捧以及以“丧文化”为主的衍生产品的流行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6],找到社会问题的形成根源才能探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路径,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本文主要将“丧文化”的形成原因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济方面。对“丧文化”的推崇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年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为富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7]。在社会经济发达、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精神满足的方式主要是了解从网络获取的电影、书籍等,这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加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个人的孤独感增强[8],因而人们进入网络世界,想要利用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填补内心精神世界的空白,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为“丧文化”的潜入提供了机会。

第二,社会心理方面。首先,大多数青年人的身心发育并没有十分成熟,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这一群体的心灵较为脆弱,思想上容易摇摆不定,同时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抱有愿意尝试的态度,具有叛逆这一特质[9]。因而与社会文化相比,他们更喜欢独特的文化,而非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而“丧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其次,某种事物的蓬勃发展一定有着肥沃的社会土壤。网络具有无差别性,社会中的不同群体都能进入网络世界,因而青年人的思想就会受到网络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0]。

第三,网络传播方面。一方面,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信息量不断增加,青年人在上网时无法正确有效地辨别网络内容的性质好坏[11]。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呈现出定位推送的趋势,青年人上网时无意点开的内容很可能在之后不定期推送相同的主题,青年人的某种情绪也会因此被放大,从而无意中影响青年人价值观的树立[12]。另一方面,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网络经济提供了便利,有些博主为了博得关注和曝光,不惜运用资本的力量影响网络话题的走向,而“丧文化”也是其中的话题之一[13],这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建设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还有可能放大社会群体的消极情绪,使青年人很容易被网络操控情绪。

3 “丧文化”的危害

如果“丧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对整个社会以及青年人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14]。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丧文化”的出现和风靡说明像“丧文化”一样的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亚文化的蓬勃发展会弱化主流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甚至有可能会动摇主流价值观[15]。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现实情况的反映,当今社会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年轻人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并在网络中传播这种焦虑,最终造成群体性的焦虑,影响整个社会。青年人本应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但许多青年人受网络“丧文化”的传播影响结果意志消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6]。

对于青年人个人来说,在现在的社会中,青年所处的环境是较为紧张并且充满压力的,不管是学习压力还是工作压力都让青年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高压状态下,青年人更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苦闷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宣泄,这就为“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渗透提供了情感基础[17]。因而“丧文化”对青年的心理起到了一个放大的作用,“丧文化”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会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会影响青年价值观的树立,因而人们应重视网络环境的优化,促使网络环境向积极正向的方面发展。

4 应对路径

“丧文化”的出现与流行有其合理性,也有需要扬弃的地方。其合理性主要在于“丧文化”作为人们日常压力的排遣或者自我解嘲的方式,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就网络调查结果看来,虽然有不少人“90后”了解“丧文化”,但他们只是在压力很大需要放松的时候采取有关方式实现情绪的宣泄,宣泄过后还是积极投入工作中[18],正如网友所说“虽然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但是还是要好好生活”,因而,大多数的青年人是有能力辨识网络中的消极因素的[19]。但青年时期是人价值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群体对一件事的看法不能产生系统的认识,并且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许多情绪都会被放大。如果“丧文化”频繁出现在网络和青年人生活中,青年人会无形中对这些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对此,需要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控制。

在社会层面,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线上主要由主流媒体引导,线下以学校教育为主[20]。“丧文化”的发展与演化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传播途径,因而要消除“丧文化”这种次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必须在网络中宣传积极向上的能量,可以由主流媒体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内容与形式引导青年正确看待网络文化[21]。同时要求各种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尽量做到真实完整地还原事件,切不可断章取义。媒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在青年个人层面来看,青年人要时刻保持理性,注重提升自我价值[22]。网络中的“丧文化”不断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形成,青年人在上网时面对网上的信息要学会甄别,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情形下,青年人要主动学习、勇于思考、勤于反思,要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23]。青年人要积极主动提升自我价值,“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能使青年人更加理性地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价值。

5 结语

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丧文化”也是如此。“丧文化”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亚文化,以颓废消极的“丧”情绪为特点,这对我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从社会方面来讲,人们应该宣传主流价值观,从青年个人层面来讲,青年人要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丧文化”对青年人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贾尧天.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8(23):101,103.

[2] 叶朗,林子楠.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的展开[J].大众文艺,2019(11):250-251.

[3] 徐晨.从《实践论》看马克思实践哲学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0(24):194-195.

[4] 韦璇.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转折——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J].汉字文化,2020(11):170-171.

[5] 丁徐清.从章太炎《齐物论释》看现代中国平等观念之转向[J].河北学刊,2020,40(04):44-49.

[6] 陈国敏.《实践论》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继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19(07):60-61.

[7] 王金玉.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方法论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2):18-23.

[8] 牛庆燕.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主义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01):115-120.

[9] 虞卓.生态审美教育及其带来的启示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8(11):66-67.

[10] 贾尧天.《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思考[J].安徽文学(下),2018(09):153-154,160.

[11] 曹顺仙,周以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诠释[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3):1-8,47.

[12] 叶朗.“野营旅行”环境下平等与共享原则的几点探微——基于G.A.柯亨《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J].戏剧之家,2019(26):223-224.

[13] 薛桂波,赵一秀.“责任式创新”框架下科技治理范式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5.

[14] 刘倩如.《动物庄园》的敘事策略分析[J].汉字文化,2020(03):88-89.

[15] 代兵.权利、法治与和平:康德国际秩序思想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11):71-77.

[16] 高迪.柏拉图文艺教育理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53,56.

[17] 叶朗.人的社会属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汉字文化,2019(11):69-70.

[18] 马焕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J].戏剧之家,2018(29):235,237.

[19] 崔媛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回归[J].安徽文学(下),2018(09):144-145.

[20] 于婉华.试析习近平人才思想对高校人才培育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9(28):127-128.

[21] 徐茜妍.浅谈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J].汉字文化,2020(04):138-139.

[22] 董中兰.浅析《追忆逝水年华》[J].青年文学家,2018(35):110-111.

[23] 贾尧天.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汉字文化,2018(19):133-134.

作者简介:秦雅琳(1997—),女,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丧文化青年群体网络传播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