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丧文化”为例的亚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021-03-16 06:06杨昕塽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亚文化网络时代青少年

杨昕塽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社会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逐渐经历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而以“丧文化”为例的亚文化逐渐入侵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本文阐述了“丧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分析了“丧文化”的成因和危害,探讨了网络时代下的“丧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对未来的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青少年;网络时代

1引言

1977年改革前一年,中国人均GDP按当时汇率折算是198美元,城镇化率只有17.5%,GDP折算成美元远低于很多中小型人口规模的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然而,这种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当今社会的青年人群体带来不小的困扰。

青年人群体,也即当前的90后和0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就业困难等各种压力使他们应接不暇,和家长的代沟感也因所成长的时代不同而越发强烈。为应对现实时代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丧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逐渐产生并流行,它折射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是新时期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体现。

此外,在网络时代的信息飞速传播背景下,互联网工具成为消极情绪的低成本宣泄口,涉世未深的青年人无法辨认信息的是非曲直,同时在商业资本的逐利营销下,成为了“丧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导致以“丧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的流行蔓延趋势加快,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群体中“丧文化”的渗透。

2以“丧文化”为例的剖析

2.1“丧文化”的内涵

“丧文化”,是指部分青年群体由于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各种不顺,而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趋势。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文化截然不同,“丧文化”以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消极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为载体。它也和以鼓励人们奋斗进取的励志鸡汤文完全相反,反对说教,更多的是把社会、人性黑暗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不管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挫败感和无望感。“丧文化”的内涵意义在于否定自我,否定希望,否定奋斗的意义。

2.2 “丧文化”的成因

“丧文化”是一种面对压力与困难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人类惰性的一种体现。 “丧文化”成了心安理得躲避现实问题的保护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凑合”,“万事开头难,过程难,后面更难”,“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如此种种,它们以消极叙事,和反鸡汤的范式,让年轻人获得认同感。对于社会压力的围追堵截,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岁月的青年人更容易放纵自己的惰性,妥协于现实。

2.3 “丧文化”的危害

“丧文化”会使年轻人形成错误和消极的价值观。“丧”式语言中充斥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形形色色被包装的封建迷信等伪科学,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思想的引领。如“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原则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没能卖一个好价钱”,以灵魂与原则调侃,表现了赤裸裸的拜金主义。

“丧文化”会使年轻人失去奋斗的激情,逐渐蚕食磨灭他们的意志。每天一边“葛优瘫”,一边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丧表情包和言论,使得年轻人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处于颓废之态,丧失了斗志,一边焦虑一边无所事事。

“丧文化”会给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人群体,如果不受控制地被“丧文化”所裹挟,放弃奋斗,放弃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势必会使得我们的社会丧失发展后劲,产生停滞甚至倒退。

3.网络时代下的“丧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

3.1网络平台成为了“丧文化”传播的温床

在信息超载的时代,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许多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成为了负面舆情信息的传播者,被网络上转载的虚假信息引入歧途。与此同时,网络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目前学校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使得实际开展中难免存在困境。缺少监管的环境,使得青年人更容易躲藏在网络平台背后通过“丧文化”获得认同感和精神慰藉。青少年群体长期浸淫在社交媒体中,又甚少真正涉足社会,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此时的网络平台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导致他们更相信自己所属的社群。当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平台充斥着好友传播的带有“丧色彩”的表情包和段子时,容易使其产生“丧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错觉,少数人的“丧”渐渐扩散成年轻一代普遍的心态,提高了“丧文化”的影响力。

3.2商业资本加速了“丧文化”的传播

随着“丧文化”流行而衍生的丧营销模式也在套路着我们。在当今这个主流意识形态为自媒体的时代,由于网络的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而现如今在网络上最活跃、基数最大的人群便是年轻人。于是,商业资本看中了他们的潜在消费能力,他们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态,包装“丧文化”,营销“丧文化”。通过对“丧文化”传播,打开了一个针对他们的“丧文化”相关商品的市场。商业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年轻人中传播得更广,使年轻人消费的更多。作为一种维持与扩张这个市场的手段,“丧文化”的传播就会变得更加的商业化、更加具有诱导倾向,也同时这些的传播者们的对经他们手传播出去的“丧文化”所应拥有的责任感也越来越淡。此时的“丧文化”不只是消极情绪的载体,它更是一种以转化商业价值为目的,煽动年轻人的情绪的不负责任的情绪营销。思想还尚未成熟的年轻人们便会被这些流行着的且不负责任的“丧文化”所影响,彻底的悲观消沉下去。

4.结论与建议

一旦社会整个价值观发生了变异,那么个人的价值观就难以避免会受到影响。泊来品也好,自产品也罢,“丧文化”的出现与普及并非偶然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带来的危害也值得高度警惕。如果说,一个人的“精气神”是其最大的资本的话,那么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同样如此。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锋力量。一旦年轻人失去了奋斗的激情,整个国家就会失去蓬勃向上的生机。事实上,我们正处于这种令人忧虑的状况之中,那些具有传统的民族因子,比如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和自强自立的精神正在消失,而不思进取、全然无谓和脆弱不堪正在成为群体化、社会化病灶,结果导致进取心不足,责任心下滑,思想颓废如同“无思想之人”。如果未能认识到其间蕴藏的巨大危机,及时砍断“丧文化”的传播之径,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积重难返就会付出难以估量的巨大代价。

对于“丧文化”的侵袭,我们要采取必要的干预和应对措施。首先,每个人都应对“丧文化”的危害性,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避免自己沦为“下一个”。其次,对于“丧文化”存在的土壤因素,应当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对症下药提高措施的针对性。比如,从最基础的价值观教育和重新塑造,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者结合等方面入手。再次,应当发挥社会整体参与并发挥资源合力,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以正能量去替代负能量,对 “丧文化”给予坚决的抵制和旗帜鲜明的反对。同时,建议社会名人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灌输,与“丧文化”作斗争。

当代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时刻保持清醒,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必须明白,“丧”或许可以暂时充当一剂麻醉药,但终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毕竟,“喪”之后,我们仍要面对未来。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北京 100096)

猜你喜欢
亚文化网络时代青少年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网络时代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网络时代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