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关键:结构问题

2018-11-28 11:35姜大源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系统化结构职业

姜大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校则是课程的重要供给者。在课程的应用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行合一,这一点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为——课程的供给者不仅仅为学校,还可以是有资格的企业;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和学习,还包含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中一定要有跨界课程,跨界代表合作,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构建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思考方式不能仅仅是单向的,企业可以对学校提出要求,学校亦可以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作出反馈,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形成良性的课程生态模型。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其关键不是内容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就课程开发的结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工作过程应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应用性,工作结果要关注人本及先验知识。

一方面,工作过程应注重应用性。一般来说,课程开发有两大结构。一是基于知识存储的结构,即关注知识的范畴、内容、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这一结构强调以知识的量赢得未来,但这个量在何时能被用上是不知道的;在这一结构下,教师会认为课程讲授的内容越多越好;在未来面对问题时,学生企图调动自身的知识存储去解决一定的问题。二是基于知识应用的结构,即关注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这一结构强调以知识的应用及知识的秩序建设赢得未来。国际上把相对于学科体系的结构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工作体系或做事体系。但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行动、工作、做事不是结构的表述,这一表述具有一定的朴实性,它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落地。另一方面,工作结果要关注人本及先验知识。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应用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它追求的不是将人训练为工具,而是以职业为载体,助力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涯发展、更好地张扬自身个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学科体系上,一个专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从这一角度思考,需要探讨一个职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怎样的独到之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独到之处,就能理解不同职业工作过程中不同的对象、内容、方法、组织工具;就能更好地明白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课程开发的良好状态是:从传统的基于知识存储的结构走向基于行动体系的结构,即基于知识应用的结构。工作过程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照搬某一工作过程,而是以它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化处理后再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这一加工过程不是做知识内容的位移而是将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指将原先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知识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第二,课程开发不应只关注企业的功利性,要注重比较学习。

我们不能老是把人的发展和就业对立起来。工作过程要强调个人本性的,要从教育学思考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平行、递进、包容的方式,用具体的载体来实现这一目的,用比较学习来为学生服务。同样一门课要体现包容性,可以进行多种排列组合。我们可以从中国哲学方面来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所有的工作过程“看的见摸得着”。通过这样的比较获得一种方法论的思考方法。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要从能做的方向开始,获得“小道”的系统化和“大道”的观点。大道是抽象出来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普适性的工作过程相对不变,我们要用相对不变应对新的变,用共性赢得新的个性。同时,教育也要注重加强比较学习。

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构方面我们要了解如何操作。因为课程开发的结构有三个层面——专业开多少门课的结构、每门课的结构、教学的结构。我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工作过程,但它不一定代表是学生要掌握的工作过程。我们的教师工作过程一定要涵盖学生的工作过程。

第三,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把握不变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当前,“云”表述在社会中十分流行,云里什么都有,日新月异,此类日新月异的事物应如何教?我们认为,工作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本质。正如许多专家所言,如今企业所能提供的知识远多于学校提供的知识,它表明间接经验的获取是多途径的。例如,一个企业产品做出来了,它的工作过程就出来了。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不是照搬的,是能被灵活迁移的,要对其进行教学化、系统化的处理,使它变成一个培养人的工作过程。学校的责任便是对这一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请注意是系统化的处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效率,教师可以采用云教学等技术手段,但所有的手段运用仅仅是技术方法上的辅助,它们均不能离开实际存在的工作过程——既要把握客观存在,又要进行系统化处理。

如何在变化中寻求不变?首先,要把握并梳理课程的典型工作过程;其次,要确定一个完全开放的参照系(可以是一门课或多本教材)以便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最后,进行三个以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在寻求不变过程中,课程单元的名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不变”所表述的是否為工作过程中基于应用的知识结构。当变化中的不变被找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讲授的内容点会越来越少,学生则会越来越成为主体且越来越适应于手把手、放开手、首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等教学方式,教书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不教。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为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成一课即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为升课。德国人在1996年将工作过程视为: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并非一个层次的概念,那些在空间维度上从事技能工作的、从事技术的、从事科技研究的、从事操作管理的都可被称为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不断变化、不终止的。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王昕

猜你喜欢
系统化结构职业
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陪产家属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影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我爱的职业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五花八门的职业
半包围结构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