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

2018-11-29 03:23董越华董计东辛欢欢刘莉芳李立琴张云良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年5期
关键词:胆红素颈动脉病程

董越华,董计东,辛欢欢,刘莉芳,李立琴,张云良,王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易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2]。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能够反应机体的抗氧化水平。本研究观察144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旨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4例,其中,男87例,女5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35~59岁,平均(47.68±6.51)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40~74岁,平均(57.34±9.22)岁。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急慢性感染者;严重原发性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肿瘤患者。

1.2 方法: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病史,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患者空腹8h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尿酸(SUA)。采用日立全自动7600生化仪器检测血糖、血脂、胆红素、血尿酸,采用日本爱科莱HA8180型仪器及原厂配套试剂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全部患者均专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为正常,≥1.0mm为颈动脉内膜增厚,≥1.2mm或突向管腔内局灶性回声结构超过相邻区50%为斑块,将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有斑块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临床基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发生率、吸烟比例、TC、LDL_C、TBIL、D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比、BMI、SBP、DBP、FBG、HbA1c、TG、HDL_C、SUA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比较(±s)

注: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P<0.05

项目 颈动脉正常组(n=6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78)男/女(例)39/27 48/30年龄(岁) 47.68±6.51 57.34±9.22*糖尿病病程(年) 4.49±3.01 10.22±6.71*吸烟[例(%)] 27(40.91) 37(47.44)*高血压病[例(%)] 21(31.82) 45(57.69)*BMI(kg/m2) 26.68±2.81 26.08±3.54 SBP(mmHg) 130.12±13.86 136.10±16.38 DBP(mmHg) 83.07±8.92 83.46±10.81 FBG(mmol/L) 9.04±2.45 9.17±3.44 HbA1c(%) 8.83±1.86 8.72±2.00 TC(mmol/L) 4.74±0.64 5.07±0.83*TG(mmol/L) 2.28±0.83 2.14±1.51 LDL_C(mmol/L) 2.52±0.52 2.90±0.77*HDL_C(mmol/L) 1.12±0.22 1.20±0.30 TBIL(μmol/L) 13.62±4.58 11.09±3.50*DBIL(μmol/L) 4.68±1.35 4.04±1.63*SUA(μmol/L)291.48±69.56 299.54±80.88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否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TC、LDL_C、TBIL、吸烟史、高血压史为自变量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吸烟、糖尿病病程长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1、3.24、1.22,均 P <0.05),TBIL 是其保护性因素(OR=0.85,P <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迅猛上升趋势,而糖尿病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也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主要表现之一,颈动脉位置表浅且相对固定,通过彩色多普勒能清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成为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3]。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脂质代谢紊乱、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激活等[4]。其中,氧化应激贯穿于粥样斑块形成的开始、进展和破溃的全过程[5]。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和其他含血红素蛋白的代谢产物,近些年其抗氧化和抗炎症的作用逐渐得到认识。多项研究证实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与糖尿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6~8]。Ishizaka 等[9]对 1741 名一般健康状况人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个体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个体,首次报道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Kawamoto等[10]研究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轻度升高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然而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颈动脉正常组,在校对年龄、病程、吸烟因素后分析显示TBIL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与国内徐曜等[11]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分析其可能机制:胆红素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可清除高血糖诱导产生的氧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氧化物质损伤;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减少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毒性作用;抑制补体活性,避免血管内皮遭受补体活化介导的免疫损伤等[12,13]。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异常相关,但本研究中高血压发生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未纳入回归方程,考虑可能与研究对象住院后给予积极降糖、降压、调脂等治疗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上诊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除加大戒烟力度、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等,还需关注胆红素的保护性作用,早期检测和干预可能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且存在样本容量的有限性,仍需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对具体机制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胆红素颈动脉病程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