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吸毒的认知心理及对策研究

2018-11-30 09:28张赛宜马建文
关键词:戒毒

张赛宜 马建文

摘要: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吸毒的社会危害更严重。女性吸毒者在压力认知、毒品认知、自我认同、戒断认知及回归社会认知都出现偏差,这些因素是导致女性吸毒及复吸的重要因素。若要减少女性吸毒,就必须强缉强查强管,构建家庭戒毒防线,夯实学校禁毒堡垒,加强对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治疗,强化综合治理,形成禁毒闭环。

关键词:女性吸毒者;认知心理特征;戒毒

中图分类号:C912.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3.0006

收稿日期:20180110

作者简介:张赛宜(1968-),女,广东汕头人,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副教授,广东省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

马建文(1960-),男,河北井陉人,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教授,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学者,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安全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公共安全体系构建下的流动高危人口突发事件防控与处置研究”(14BGL13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1卷第3期张赛宜等:女性吸毒的认知心理及对策研究

毒品已经成为我国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在以男性为主的吸毒群体中,女性吸毒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凸显。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吸毒的社会危害更加严重。女性吸毒导致了许多家庭破裂,妻离子散。更为严重的是,女性吸毒者普遍存在“以淫养吸”的现象,通过卖淫获取高额的毒资,吸毒女性加速了性病和传染病的传播,特别是已感染艾滋病病毒女性的性乱及高比例的卖淫行为,将艾滋病病毒从吸毒人群向正常人群扩散。目前我国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其中有72%的人与吸毒有关。女性吸毒会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恶化,社会丑恶现象恶性蔓延。因此,对女性吸毒者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揭示女性吸毒者的认知心理特征,为预防女性吸毒及辅助治疗提供思路及对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我们课题组对此开展了专项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偏重从人口学及毒品认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设计,在广东省4个重点县市区的戒毒所及某省属女子戒毒所、广州某市属女子戒毒所随机抽取女性吸毒人员8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8份;在上述戒毒机构选取8名戒毒人员及其家庭、10名戒毒民警、10名戒毒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同时对省内某一地级市的公安缉毒支队抓获的15名新增女性吸毒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并对典型个案进行专家会议分析,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过程中根据情况剔除缺失值,较大限度利用信息进行分析。

一、女性吸毒者的人口学特征

此次被调查的吸毒女性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55岁,18岁及以下的占3.6%,年龄集中在18-30岁,占比65.3%,跟2008年福建省对女性吸毒人员的调查结果比(年龄波峰为26-35岁)[1],年龄波峰下降了5岁;最小的吸毒女性从11岁开始第一次吸毒,18岁以下开始吸毒的有135人,占23.8%;19-25岁开始吸毒的有238人,占41.9%,11-30岁开始吸毒的女性吸毒者占比84%;其中,农村户籍的女性吸毒人员占绝大多数,占比72.3%;女性吸毒者文化程度普遍低下,87.3%的人处于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在女性吸毒者中,来自离异、单亲或父母双亡的家庭有16.7%,调查结果显示,未婚女性占58.5%,未婚同居、已婚分居及离婚的人数占总数的20%;75.8%的女性吸毒人员与家人关系非常紧张、冷淡及一般。大部分女性吸毒者没有收入或收入低下,其中无业者占42.4%,大部分有职业的吸毒者,普遍从事低收入和不稳定的职业;有52%的女性吸毒人员经济无法独立或必须完全依赖他人生活。

二、女性吸毒者的吸毒原因

在本次调查的女性吸毒者中,认为自己因为“好奇”而吸毒的人数有206人,占35.0%;认为“自己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有151人,占25.8%;“为减肥、镇痛”而吸食毒品的有41人,占7.0%;回答因为“无聊”而吸毒的人数有85人,占14.5%;回答吸毒是为了“寻求快感和刺激”的人有127人,占21.7%;“因受挫、缓解痛苦”而吸毒的有106人,占18.1%;选择其他原因的有30人,占5.1%。认为“自己吸食毒品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有上述两种以上原因”的人数占27.1%。

在引发毒品复吸的情境问题上,有169人次选择因为“心情不好”而复吸28.0%;有206人次选择因为“跟道友在一起”而复吸,占34.1%;在情境因素上,有97人次回答“歌厅或KTV环境下”复吸的,占16.1%;回答因“空虚”而复吸的有48人次,占7.9%;因“与家人相处不佳”而复吸的有53人次,占8.8%;“就业受阻”而复吸的有31人次,占5.1%。而选择上述两种或以上的人次占29.1%。心理問题是吸毒及复吸的首要原因。

三、女性吸毒者的认知心理特征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的高低,认识方式是否正确,跟个体的年龄、社会阅历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女性吸毒者的低龄化、低文化水平特征说明,大部分女性吸毒者在认知尚未完善、社会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涉毒的,因此,了解女性吸毒者如何对应对压力、对毒品认知如何、自我价值的认知有何特征、她们是怎么理解戒毒以及对回归社会的看法等,有助于预防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产生,也是帮助女性吸毒者成功戒毒的关键因素。

(一)应对压力的认知出现偏差

调查数据显示,65.7%的女性吸毒者的初吸年龄在11-25之间,这本是应该在校读书的美好年华,却要走向社会,承担生活的压力;低下的教育水平、缺乏高超的工作技能等决定了她们不可能从事高薪工作,只能从事酒店、KTV及酒吧、餐饮行业等服务性工作,或工厂单一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收入低、稳性差、环境复杂等,使女性吸毒者在生活中面临着比正常上学的青少年更多的心理和现实的压力,在服务行业也经历了更多的诱惑,促使女性柔弱、依赖的特征更加显现。同时,从调查数据可见,大多数女性吸毒者有过或正经历着不幸的家庭生活,缺乏家庭成员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其中,有75.8%的人跟家人关系一般、紧张、敌对、不和谐,甚至不排除部分吸毒女性的精神压力来自关系恶劣的家庭[2]。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对压力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其中家庭支持最重要)能起着对压力的消减作用,如果社会、家庭无法给予支持和帮助,想摆脱压力对她们的困扰就得依靠正确的压力认知了。持理性认知的人都知道,人们或多或少都面临各种压力,在合理认知压力的人面前,能如实接纳并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就可以化压力为动力。但是,大部分吸毒女性均持非理性信念,持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或糟糕至极的观念看待面临的压力,与之对应的情绪当然是负向和消极的,调查显示,不良情绪(无聊、受挫、寻求刺激)是导致吸毒的主要原因(占61.3%),因此,合理认知压力、情绪管理是抵御毒品的重要因素,可惜,大部分女性吸毒者想的并不是接納现实、踏踏实实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改变命运,而是通过追求及时快乐来对抗生活和情感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极易被他人引诱而走上吸毒道路,带着侥幸心理,忽视毒品危害,在快乐与风险中,选择及时行乐,走上吸毒的不归路。

(二)对毒品的认知偏差

学校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在于形成规范意识,学习相关知识,获取生存技能,形成良好的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低龄、受教育程度低,意味着个体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法律意识水平都处于低下水平,对毒品的成瘾性认识不充分,有的把毒品当药品,当减肥药;她们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出现低防范心理,善恶不分,不懂得拒绝所谓“朋友”的热情,轻信他人,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在对吸毒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别人诱惑及好奇而吸毒,认为吸毒可以镇痛、减肥的女性吸毒者共占67.8%。在毒品危害的认识上,对15名新增女性吸毒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有6人认为新型毒品的危害比鸦片、大麻小,不算吸毒;4人认为吸毒会上瘾但无害;有3人认为毒品有害,但是不会成瘾,自己可以控制;仅有2人认为吸食毒品对身体有害且会成瘾。另外,由于不法分子制毒技术的改良,吸食毒品的费用越来越低,也使部分女性认为,吸毒对家庭的经济威胁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不会拖累亲人。对毒品的片面认知使她们在吸毒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在戒毒所内关于对吸食毒品危害的认知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吸毒者都感受到吸食毒品给她们的身心及生活带来的危害。其中,认为吸毒影响身体健康、危害心理精神健康的吸毒者,占53%;因吸毒而引起家庭破裂、无法正常工作的有28%;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吸食毒品的危害超过上述两项以上。说明经过戒毒所教育,绝大多数女性吸毒者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回答问卷时),都能意识到吸食毒品的危害。在深度调查中,回答“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还会选择吸食毒品吗?”时,几乎百分之百的人回答“不会”。可见,对毒品的正确认知,可以大大减少吸毒行为的产生,绝大部分人因为对毒品的认知偏差而完全丧失了对毒品的免疫力,从而走上吸毒道路。

(三)自我认同出现偏差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格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首创“自我认同”概念,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论中,青少年期的重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常常思考一些问题,如:“我是谁,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在周围的环境中,我处于什么位置?”“我将何去何从?” 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下,通过自身的努力,确立了目标、信仰、价值观,意味着他们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自我认同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女性吸毒者大都生活在缺乏爱、缺少关注的家庭环境中,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却又过早地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和情感生活压力,她们更多的体验到“无价值、无意义、无方向”的空虚感,对自己产生怀疑,无法自我接纳,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感受到自卑、失望、混乱和无奈。当她们不再认为在家庭、亲戚、单位、学校关系中能满足她们的情感需要和接纳时,就会转向渴望获得其他群体的友情或异性的情感以及他们的价值认同,得到情感交流的满足,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女性吸毒者渴望在群体中找到感觉,“求同”、“归类”[3],寻找群体的接纳、认同,完成自我归类,获得认同,体现自我价值,消除孤独感和空虚感。她们极力寻找填补精神空虚的方法,往往与原有的吸毒群体一拍即合,气味相投。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多少人一起使用毒品的问题上,有71.7%的吸毒者选择与他人一起吸毒,其中,3~5人的群体居多。在对女性初吸人员的深度访谈中,表示与两个及以上的同伴一起吸食毒品的人高达92.2%。女性在交友过程中,有快速形成集体并共同行动的特征,如果一个群体具有不良的行为模式,个体很难独立于群体而往往是顺应群体,接受群体的文化观念。访谈中,她们也表达了无法脱离群体对自己的诱惑力,其中有对毒品的依赖,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以及对那种生活方式的依赖。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体的去个性化程度高,理性分析能力下降,快速认同群体意识并产生从众行为。在回答引发复吸的原因问题时,选择“与道友在一起”的选项占34.3%。这种对亚文化的认同是导致女性吸毒及复吸的重要原因之一[4]。

(四)毒品戒断认知偏差

“一朝吸毒,终身戒毒”,可见,戒毒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很多人戒毒辣半途而废,很多人始终在起点附近徘徊,尽管有很多人对此进行研究,但戒毒仍然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对戒毒干警及戒毒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中发现,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都会谈及当他们看见熟悉的面孔又回来时的那种无力感、挫败感。戒断率低、复吸率高一直是困扰着戒毒工作者们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中,戒毒次数2次及2次以上的人员高达45.3%,可见,戒毒之路崎岖漫长。但是,毒并非不可戒,关键在于戒毒者的决心、意志。在对毒品戒断的调查中发现,女性吸毒者存在着较多的认知偏差,对15名新吸女性吸毒人员的访谈中,有10人回答自己肯定可以戒断,占66.7%;在戒毒所的调查中显示,表示戒毒很有难度的占50%;认为要有很坚强的意志和家人帮助才能戒断的占25%;回答应该可以戒断的有24.5%;仅有0.5%的人认为自己肯定可以戒断。

以上数据显示,初吸女性吸毒者大都对戒毒过于乐观,认为毒品不难戒,过分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和心理素质,也正因为有此认知偏差,她们才在涉毒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最后越走越远。但是,在经历过戒毒的女性吸毒者的认知中,大多却又对戒毒信心不足,对成功戒断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她们的“道友”中,成功戒断的人少之又少,有的甚至认为戒毒之难,难于上青天,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抱着被动的心态戒毒,表现出极差的抗挫能力,一遇挫折就放弃努力,阻碍她们的戒毒进程。在复吸原因调查结果中显示,因不良情绪(心情不好、空虚、与家人相处不佳、就业受阻)而复吸者占49.8%,成为复吸的最主要的原因。

(五)回归社会的认知偏差

擺脱毒品亚文化群体,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取社会认同,通过工作取得报酬,过正常生活,是成功戒毒的必经之路。回归社会是一个动态心理与行为过程,戒毒者要排除困难,主动回头,家庭、社会要创造条件,积极接纳,帮扶回归。

女性对家庭的情感依赖远远高于男性,家庭的支持成为女性戒毒者成功戒毒的重要因素。许多女性吸毒者在回归社会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家人的关系问题,在回答走出戒毒所后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这一问题上,有41.1%的女性吸毒者把“改善与亲人的关系”作为首选项,排列第二的需求是“工作机会”,占27.2%。如何与亲人恢复应有的情感连接是她们在回归社会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她们渴望重新建立相互信赖的感情和浓浓的亲情。但是,以往的行为和极高的复吸率意味着,每一次的吸毒和复吸,都在一步步地瓦解和摧毁着她们与家庭成员的感情,使家庭陷入困境;有的甚至为此产生身心疾病,痛苦不堪,许多家庭在万般痛苦中绝望地选择离开吸毒者,甚至断绝与她们的关系以保全自己。因此吸毒者极易错误地认为,家人不再接纳和帮助她们,所以她们在戒毒时,表现为一方面渴望获得亲人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对亲人们的亲情缺乏信心,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为保护自尊心,拒绝见家人。在对女性吸毒家庭的深入访谈中,家长表示:“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谁真的舍得放弃她呢?只要她真下决心改正,好好做人,我们就是做牛做马都愿意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戒毒民警经常苦口婆心,两方劝慰,帮助家庭及戒毒人员重新链接亲情,消除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顾虑,获得家庭支持,目的就是为她们顺利戒断吸毒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5]。

女性天生的敏感多疑的特征使许多女性戒毒人员出所后面临的另一困惑就是社会舆论的反应与接纳问题,在戒毒所对女性吸毒者的深入访谈中,戒毒人员认为,她们希望通过参与社会工作走向正常生活的,但是她们存有顾虑,认为社会对她们普遍存在歧视态度,特别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诸多障碍,很难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就业机会。在这个问题上,她们确实很难逃脱社会给她们套上的“标签”。但是,成功戒断毒品案例显示,戒毒最终还是得靠戒毒者自己,没有一个绝对适合戒毒的社会环境,只要自己勇敢接纳现实,有坚定的信念,把别人的“标签”转化为戒毒的动力,才是戒毒成功的根本。

四、预防女性吸毒及辅助治疗的对策

毒品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禁毒戒毒则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专业机构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效。但是,个体对毒品的有效防御才是彻底拒绝毒品的关键,因此,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多方努力,促进和帮助个体改变对毒品及戒毒的认知,才能改变其行为方式,提高心理素质,主动拒绝毒品,是禁毒戒毒的治本之道。

(一)强缉强查强管

执法机关应聚焦毒品案件的全链条打击,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涉毒情报研判,提升打击能力,实现对毒品大案要案的及时精确打击。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以“打团伙、摧网络、端毒窝、断通道”为主攻方向,强化情报导侦、长期经营、协调指挥、适时破案的专案谋划意识,禁毒、技侦、网警等部门多警种捆绑作战。建立由各级禁毒部门牵头,多警种、多部门参与的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工作体系。

多渠道挖掘贩毒线索,加强特情建设,坚持“情报导侦”的策略原则,实行缉毒、技侦、网侦“捆绑作业”。要树立大案经营意识,充分认识“破大案、端窝点、堵毒源、挖毒枭、摧网络”是打击制毒贩毒犯罪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及时进行信息梳理、归纳、分析,从中确定一批重点案件,选准突破口,集中开展侦查破案,及时破获一批制贩毒大案,最大限度打击震慑制贩毒品犯罪活动。

各警种应密切配合,多警种联动,以主要出入口和治安卡口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立查缉点,严把通道,多管齐下,构筑严密的毒品堵截网络,进一步加大毒品堵源截流大查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户籍在册吸毒人员管控,全面落实社区单位排查工作。坚持普查与收戒相结合,以集中开展吸毒人员登记排查和管控行动为契机推动收戒工作深入开展,把吸毒人员登记排查和管控行动与大收戒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收戒力度。同时,对吸毒成瘾严重人员一律强制戒毒,对于有严重疾病不能入所的吸毒人员,尽量动员其参加美沙酮替代疗法,对吸毒成瘾人员和强制戒毒期满的吸毒人员,要求参加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提高戒毒效果,实现社会上基本无失控的吸毒人员局面。

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工作。全面收集最新的准确吸毒人员信息,对排查出来的信息进行查漏补缺工作,进一步完善吸毒人员的个人信息,及时纠正错漏数据。对娱乐场所涉毒问题要实行分级管理、明察暗访、顶格处理等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大力推进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无毒化”建设,对各类经营管理者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并将管控工作延伸到各类易滋生涉毒问题的隐蔽场所,强力挤压吸毒人员的生存空间,铲除毒品蔓延的温床。

(二)构建家庭戒毒防线

家庭是防毒、戒毒的细胞,健康家庭是抵御毒品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能让未成年子女拥有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顺利完成正常的社会化,形成社会规范,养成适应社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首先,各级相关部门要仔细排查,发现和帮助困难家庭,详细把握当地困难家庭的动态,特别是对夫妻关系不和、离异、单亲、教育困难及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大力宣传毒品的危害,广泛开展“禁毒进家庭”活动,并将此活动与“评选最美家庭”、“反家暴”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困难家庭完成家庭教育功能。

其次要加大力度,帮助吸毒家庭完善家庭功能。女性吸毒者给吸毒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是由毒瘾发作所导致的,她们的亲人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走上绝望,有的女性吸毒者的子女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如果没有及时介入帮助,也许这些孩子也会沦为吸毒者。各部门要组织力量,精准帮扶,全方位帮助吸毒家庭走出心霾,与学校联合,帮助有吸毒家庭的儿童面对挫折,合理认知,改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弹性,自觉远离毒品。

(三)夯实学校禁毒堡垒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把对青少年的预防教育作为禁毒工作的源头治理之策,摆在突出位置抓好落实。中小学每学期应安排毒品预防主题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把禁毒意识牢牢根植在青少年心中。

首先,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特别要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有教育困难的学生以及那些与外界联系紧密的学生,掌握他们的行为动向,了解他们的交友群体的性质,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忙他们解决遇到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完善自我认同,过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配备心理咨询老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及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应对压力,教会他们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建立亲情连接。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同及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同,学会分辨是非,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毒品亚文化的侵袭。

再次,要关注有辍学动态的儿童、青少年,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回归学校,接受学校教育,接受法律法规教育,学习工作技能,完成早期社会化,为今后走向社会储备知识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加强对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治疗

心理问题是导致女性吸毒者吸毒的最重要原因,戒毒模式可以引起她们行为模式发生改变,但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才是戒毒的根本,生理毒瘾戒除后心理问题依然会突出并成为复吸的隐患。因此,一定要加强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治疗。

由于长期受到毒品的侵蚀,有的女性吸毒者会出现狂躁型、敌对型、冲动型的性格特征,戒毒干警首先要尽量避免对她们产生不良刺激,对易激动且伴有冲动行为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认知、非理性信念,了解其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建立合理认知,指导他们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如冥想、静坐、适度的运动等;其次是对那些有抑郁、焦虑情绪的女性戒毒人员提供心理疏导,了解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的原因,解释抑郁情绪产生的机理以及认识活动对情绪的影响,通过正确认知,引导她们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达到调節情绪、改善行为的目的,如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辅导等;最后,面对自卑、缺乏信心的女性戒毒人员,要帮助她们重新建立亲情链接,获得社会及家庭支持,定期邀请成功戒断者个案回所演讲,答疑解惑,介绍经验,帮助她们提高信心,坚定戒断信念,如采用家庭治疗或团体心理辅导等。

(五)强化综合治理,形成禁毒闭环

一是必须坚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采取专项斗争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切断毒品供应的渠道,彻底取缔毒品的地下消费市场,控制吸毒人员的蔓延增长。

二是切实加强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管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决堵截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流入非法渠道;切实加强文化娱乐服务场所管理,规范运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联合执法,清查整治文化娱乐服务场所,铲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全力遏制新的女性吸毒人员的滋生。

三是大力开展社区戒毒康复“8·31”工程和“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不懈抓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要认真落实教育转化、帮教帮扶、就业安置等方面措施,帮助女性戒毒康复人员融入家庭、回归社会。为了更好地让女性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在精准帮扶等有关社会政策上要避免对吸毒人员及家庭产生歧视,并从社会各方面营造有利于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戒毒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是成功帮扶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加强各部门各级禁毒工作人员的禁毒知识、心理知识、咨询技能以及家庭调解的技能技巧,如定期培训、小组讨论、建立督导制度等,以较高的专业能力真正落实帮扶效果。

总之,减少女性吸毒,需要家庭、学校、妇联、团委、司法、公安、社区、个人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让预防、治疗、回归环环相扣,由此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关女性吸毒的社会控制体系。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沙麦,朱萍.社会转型期福建省女性吸毒的调查报告[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149.

[2]孙宝华.女性吸毒的社会家庭原因及对策探究:以女性强戒人员调查为视角[J].中国市场,2016(4):6062,147.

[3]石德生.社会心理学视域中的“社会认同”[J].攀登,2010(1):7277.

[4]林晓萍.毒品亚文化与福建省青少年群体性吸毒行为及其预防教育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1):202206.

[5]韩丹.社会关系重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长效机制研究:基于长三角的社区戒毒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1.

(责任编辑王婷婷)

猜你喜欢
戒毒
以体系解释为视角的我国戒毒措施法律制度研究
广东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情况调研报告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