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江苏大地的沧桑巨变

2018-11-30 09:29
群众 2018年21期
关键词:江苏全省文化

回望40年,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中国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江苏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从“四千四万”精神迸发活力到张家港精神传遍神州,展现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缩影和生动诠释。在江苏大地上这场沧桑巨变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区域特征、时代特点的改革创新亮点,成为我们透视40年发展历程的一扇扇窗口。

产业崛起

过去40年,江苏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创新驱动”三个发展阶段,目前进入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江苏实现经济发展“由农到工”的转变,关键是抓住了率先起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在1983年初,无锡市堰桥乡受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在原社队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上大胆探索改革,形成了“一包三改”的模式。江苏省委及时总结推广堰桥的“一包三改”经验,并号召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地学习和实践。由此,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以集体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逐步成型,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家喻户晓。上世纪80年代,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村确立了“通过股份合作制大力发展集体工业”的发展思路,村集体资产在1988年累计提高到了1亿元。至2003年,华西村(集团公司)已成为国内第一家产值超百亿元的村级企业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以1990年浦東开发为标志,江苏经济进入了“由内到外”的发展阶段。这主要是抓住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即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苏州可以称得上是全省“经济跑道”上的“领跑者”。比如,昆山市以“靠城设区、自费开发、筑巢引凤”为特色,凭借着招商引资和诚信服务这“两大法宝”,连年斩获了多个“全国第一”,迅速站在了直接接受国内外经济辐射带动的最前沿。再如苏州工业园区,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两国政府间合作创办的园区,第一个以中新合资方式进行开发的园区,第一个借鉴了外方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运营的经验来建设的工业园区。1994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特有优势,积极发挥开放排头兵和改革试验田作用,全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探索扩大开放的有效途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管理体制,较快地实现了利用外资的巨大跨越。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江苏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力促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江苏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摆在了全省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江苏成为了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2017年,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8.5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突破10万元,位列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可以说,江苏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

乡村振兴

江苏是全国最早推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同时推行大包干,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1978年9月,“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即现在的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农民分田到户,在全省率先揭开农村大包干序幕。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的《春到上塘》报道,让地处苏皖交界、勇于率先“大包干”的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闻名全国。

近些年,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江苏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地流转呈现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自2016年9月,常州市武进区承担起统筹协调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工作任务,在“三块地”制度改革上取得了突破,迈出了大步。中央派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督察组调研后表示,武进区的“三块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可推广的成果。

“十二五”以来,全省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颜值”。到2015年底,全省实现了18.9万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全覆盖,所有村庄均达到“环境整洁村”以上标准,乡村环境面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2013年以来,江苏分类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超过1000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超过1万个,29个村庄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江苏开展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试点工作,首批试点村庄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在南京市江宁区,以黄龙岘、观音殿、大塘金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正成为探索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的亮点和样本。2017年,全区美丽乡村覆盖率达70%,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4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0元,同比增长9.5%。

2018年,江苏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苏北地区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到2022年,苏北地区农民群众有改善意愿的老旧房屋建设和“空心村”改造基本到位,建成一批具有活力的新型农村社区。徐州市睢宁县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实施“强镇强村”计划,力争5年建设10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和50万亩高标准农田。社区居民在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基础收入外,还可通过进社进厂务工、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商业经营等方式再添收入。集中居住后,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富民增收渠道。

民生改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苏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其中,宿迁市的发展变化很具有代表性。建市于1996年的宿迁,是我省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2014年12月,被国家确定为扶贫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6个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2015年初,宿迁市提出了“电商就业扶贫”思路,打造了“一村”培育“一品”(特色农产品),“一品”做响“一店”(网店),“一店”致富“一片”的“一村一品一店”特色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在电商就业扶贫发展模式下,宿迁市大力实施“家门口就業工程”,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全市低收入农户开设网店达5600家,26万低收入人口在电商发展中受益。2017年11月,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宿迁市召开,宿迁电商扶贫经验得到全国推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江苏始终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乡民众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07万人,年均新增1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多百分点;累计扶持96.4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09.3万人。特别是江苏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园、农业示范园、电商创业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等各类资源,在全省建成2716家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服务,累计入驻企业达18.95万户,孵化成功率超50%。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南京等6个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所有市县均达到省级创业型城市标准。

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江苏也有一系列创新举措。社保方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大病保险制度,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教育方面,从2011年开始,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2015年,经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要求,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县(市、区)基本达标的省份。当前,江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在医疗方面,江苏省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努力打造“智慧健康”,让百姓看病更方便,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公平可及。全省160家三级医院、300多家二级医院已普遍建成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超过50%的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3级以上。在养老方面,智慧养老服务发展迅速,各地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效衔接。2007年,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苏州市姑苏区诞生。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虚拟养老院96家,基本保障全省信息化养老服务“县县通”。

文化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的发展之路。1996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目标;2001年,制定了文化大省“十年发展规划”;2006年,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2011年,明确了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三强”目标;2015年6月,对文化强省的内涵进行了深化拓展,提出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的“两高”新目标;2017年12月,明确了“文化建设高质量”目标;2018年10月,提出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江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的热土,围绕深入宣传和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系统总结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人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已在江苏大地蔚然成风。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开山岛“夫妻哨”王继才夫妇,全国重大典型连云港“雷锋车组”、王强等,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已有297人当选全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000多人当选中国好人和江苏好人。江苏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总体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创成17个全国文明城市,形成了扬子江全国文明城市群。

江苏文化历来特色鲜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立足于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努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各类文化盛事竞相绽放、各种文化创作枝繁叶茂。目前全省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个、名镇27个、名村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运河文化遗存保护、提升沿线人文生态环境、弘扬运河历史文化,大运河正绽放新的时代生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和精品节目,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全国性奖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赵本夫、范小青、毕飞宇、叶兆言、苏童、周梅森、曹文轩等文学大咖驰名海内外,“文学苏军”现象蔚为大观。

江苏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5个、博物馆322个、美术馆31个、文化馆115个、文化站1279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达标率达99.95%。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258.55亿元,占GDP比重1.72%,增长到2016年的3863.9亿元,占GDP比重4.99%。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578家,其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集团、江苏有线等多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江苏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定位,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江苏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大型网络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等)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江苏全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读江苏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谁远谁近?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