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特征分析及意义

2018-12-04 07:51雷培良马静张义董文荣崔丽萍许秋荣
山东医药 2018年42期
关键词:听阈突发性耳聋

雷培良,马静,张义,董文荣,崔丽萍,许秋荣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

突发性耳聋多为单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并且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1]。其发生机制目前仍有较多争议,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与内耳的神经功能不良、血流及代谢紊乱进而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关[2]。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其内分泌代谢。而雌激素的变化,可使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代谢也发生变化,作用于血液系统可影响血液流变学[3]。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密切[4]。因此,对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特征观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52例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其在预防、治疗围绝经期女性突发性耳聋患者中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8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单耳发病的成年女性患者。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5];②声导抗检测中耳功能鼓室压强正常;③内耳CT和内听道磁共振检查正常;④年龄18~55岁。排除标准:①听力损失<20 dB;②既往有听力减退史;③爆震、耳毒药物、外伤等导致的耳聋;④病程>15 d;⑤有心脑血管急性发作病史、肝肾病变及精神病病史和家族史;⑥有近期激素、精神药物服用史。共选取患者97例,其中青年组(<35岁)16例、中年组(35~44岁)29例、围绝经期组(45~55岁)52例。围绝经期组年龄(51.32±5.04)岁,BMI(23.28±2.71)kg/m2,听力损失轻度(听阈在20~40 dB)17例、中度(听阈在41~60 dB)24例、重度(听阈≥61 dB)11例,给予甲泼尼龙、前列地尔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治疗后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 dB)39例、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 dB)13例。同时选取52例围绝经期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年龄(52.08±5.33)岁,BMI(22.93±2.25) kg/m2。两组近半年未服用避孕药物并除外其他内分泌疾病及激素替代疗法,其年龄、BMI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及治疗后围绝经期组取空腹晨静脉血,采用ABBOTTAXSYM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中切黏度(MSV)、全血低切黏度(LSV)、红细胞聚集指数(RCA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血清比黏度(SV)。

2 结果

2.1 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围绝经期组EDI低于其他各组,HSV、MSV、LSV、RCAI、SV均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5。

2.2 围绝经期组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轻度、中度、重度听力损失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围绝经期组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围绝经期组听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 围绝经期组听阈与LSV、SV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3、0.591,P均<0.05),与HSV、MSV、EDI、RCAI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9、0.064、0.037、0.052,P均>0.05)。

2.4 围绝经期组不同疗效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围绝经期组有效者、无效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有效者HSV、MSV、LSV、RCAI、SV水平低于无效者,EDI高于无效者(P均<0.05)。见表3。

表3 围绝经期组不同疗效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无效者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发病人群较广,以中老年人多见,患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突发性耳聋的致病原因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但多数专家认可微循环障碍或病毒感染学说。其机制均是影响到了耳蜗内神经、细胞的供血及氧供应,使其发生功能障碍,促使终末端动脉痉挛,血流速度下降,引起内耳局部供血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6,7]。

在女性一生当中,有数个重要的生理过程,45~55岁的围绝经期尤为显著。从围绝经期开始,卵巢功能逐步衰退,机体内分泌系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性激素分泌减少;这其中尤其以雌激素的分泌降低最为显著,从而在身体的不同靶器官造成显著和深刻改变。佟月洁等[8]认为,雌激素不仅可以影响血液黏度,而且对红细胞功能、血流速度产生作用。研究发现,雌激素既影响血脂指标,也对红细胞流变学指标产生影响[9]。红细胞流变学的异常,突出反映出红细胞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特点,其结果可能导致围绝经期女性躯体器官及组织的缺血、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是保证小血管微循环灌注的主要条件,其变性能力降低更易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且难以治愈[10]。

在本研究中,治疗前围绝经期组中的血液流变学指标HSV、MSV、LSV、RCAI、SV均高于其他各组,提示这些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减小,血液流动性存在障碍。内耳听觉系统的微循环障碍是全身微循环障碍的一个缩影,其后果在于使内耳听觉系统的毛细胞营养障碍及供氧的供应下降;促使听觉系统出现局部的缺氧状态,功能不良甚至丧失,进而出现听力下降的临床症状。这与相关研究[11]结论一致。EDI是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本研究显示围绝经期组中EDI低于其他各组。这说明在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较差,使红细胞在本已瘀滞的微循环中更难通过,加重循环障碍[12]。此外,治疗前围绝经期组的LSV、SV与听阈呈正相关,表明血液流动性差、血黏度增高与突发性耳聋疾病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患者大都有血脂代谢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表现[13]。这可能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积聚,逐渐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血管有关。通过分析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血液流变学,我们发现其听力损失程度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除了血液流变学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本病的严重程度,例如炎性感染、高血压等。基于以上原因,临床上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多采用前列地尔、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以改善微循环,促进血管的运氧能力。经过规范化治疗后,我们发现围绝经期组有效者HSV、MSV、LSV、RCAI、SV均比无效者低,而EDI比无效者高。这说明积极有效和规范化的治疗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从而使微循环再次畅通,改善了耳部血供,恢复了神经功能。本研究也印证了相关学者[14]的结论。

本研究发现,处于围绝经期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显著的特点,不仅在治疗前检测中发现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听阈显著相关,且在治疗有效后多项指标也有着明显变化。临床上通过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做出分析。目前,已有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绝经后2型糖尿病的报道[15],并且监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所改善,这与上述结论有相似之处。在符合医学伦理前提下,雌激素替代疗法预防、治疗围绝经期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可能是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预测的新思路之一,而血液流变学的特征性变化可以作为其有力的理论支持。当然,雌激素的变化对机体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血液流变学只是众多影响因素当中的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特别是处于围绝经期的突发性耳聋,其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随着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更大样本的独立研究,将会为其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听阈突发性耳聋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
硫酸镁治疗爆震性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