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特质

2018-12-04 09:20郭雯霞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国宝法治道德

郭雯霞

摘 要从课程与教学视角,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唤起人内心求真、求善、求美的心灵工作者,进而提升自身的伦理素养,做道德的思考者,创造思考做人的课堂;理解法治教育的价值,提升自身法治素养,做理性的思考者,创造追求社会公正的课堂;立足课程的综合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做有文化内涵的人,创造有底蕴的课堂。

教师德育专业化;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伦理素养

关 键 词G41

文献编码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11-00-04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学、课程,这三者构成了我们思考教师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它们决定着教师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由此,笔者主要从课程与教学视角展开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顾名思义,其课程性质的两个核心点是“道德”与“法治”,这决定著本课程教师的基本特质、基本素养 。

一、伦理素养:做道德的思考者,创造思考做人的课堂

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个核心点来看,首先它是一门道德的课程,这决定了我们要做道德的思考、人的思考、生的思考,而不能止于传授道德知识,让学生获得简单的道德认知。教师习得的专业学科知识,如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道德理论、道德流派……虽然有助于教师提升思考力,展开理论沉思,从而站在较高的视角辨析问题的本质。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更需要思考和关注的是做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道德并非科学、技艺般的知识,它就体现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实践智慧。

因此,作为道德课程教师,让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只是让他们有了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基,而更重要的则是让学生会“想”(思维发展),养成理性品质。因为“会想”决定着人的思考方向,掌握判断、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和能量。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个追求深度思考、有反思能力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课教师。

从内容来看,与2002年启动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相比,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强调人的公德、公共教养,即作为一个公民在公共场所或公共场合,所应具备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及社会情感、普遍人性的自觉及价值、责任感等。公共生活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正如有句话所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我们全然忘了,自己也是雪崩中的一片。”只要我们进入公共场合,就会涉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涉及自己的行为举止对他人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公共生活思维和方式。

因此,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社会事件、媒体报道、有思考价值的电影等,这些作为非正式知识的思考素材、真实鲜活的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从人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因为我们思考了,才能带着学生去思考,去改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获得生的智慧、生的信念、生的能力……同时,让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内涵、深度,更富于有立体感和多元性,而非简单追求是非的答案,止于对他人行为结果的评判。唯有如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从文本、观念层面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今年发生了几起滴滴司机犯罪杀人的事件,事后有人调查发现,犯罪者有的曾是留守儿童。有关研究也显示,父母外出对11岁以下儿童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行为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近年来,在《道德与法治》全国教材网络培训答疑中,不少一线老师也提出了不知如何教育留守儿童的问题。这其实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去思考,在缺失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并与他人和世界建立友好关系,对生活充满期待。当我们具有了关注社会事件的敏感性,产生了道德思考和追问时,就不会让我们的教材、课堂流于形式,而是让课堂成为改变自己、改变他人甚至改变社会的人生舞台。

考虑到社会实际,我们没有忘记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两处从留守儿童的视角设计了两则故事。一则是主人公小强利用暑假,来到爸爸工作的城市与爸爸相聚,与陌生的小伙伴相处;一则是时值中秋节,爸爸从外地赶回来与家人团圆。这是两则充满温暖及友善的故事。对留守儿童来说,读之也许会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想象和希望。对非留守儿童来说,通过阅读文本故事,可以唤起内心的良知,意识到如果身边遇到他们,要与他们友好相处,伸出友善的手,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一个真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就是在一点一滴地引领着学生们去适应、挑战和改变,进而改变着社会。

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看,我们的课堂就是对人的生存不断思考的活动。在课堂上,我们与自身对话,与自己的想法对话,非常重要。因为道德课堂首先诉诸的是人对自身道德的自律,而非对外在的评论。而教师作为人,同样也有着局限性,也常会有虽然明白道理,却做不到改变自己的问题。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自上而下地传达正确答案,我而是要和学生一起以一种共同思考人的生存状态的方式,由此展开课堂学习。

笔者曾经看过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官网上提供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道德课。教学内容为一篇题为“一位叔叔问‘上午好!”的故事。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一句“上午好”的问候语,却上了整整一节课。作为礼仪课,我们可能觉得说声“上午好!”很简单,但当我们与人的种种具体存在相关联时,促使学生不断思考的对话就会展开。如果一位阿姨推着在小车中熟睡的婴儿走过来,你会用什么样的声音问好?如果你遇到一个耳朵有点背的老人的话,你会怎么问好?……一堂课,从学生个体的主体学习、自主思考开始,让学生先明确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然后通过倾听来自不同生活场景下有过不同体验的同伴的讲述,展开对话学习,与多种思考和感受进行互动;进而促进课堂的深入学习,使每个人的想法得以丰富和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伴随着学生的主体学习、对话学习、深入学习的展开,不断设问,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在适当环节设计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让学生的领悟得以深刻。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修炼自己的伦理修养时,我们一定要带着对人的思考,追求和创造引导学生思考做人、形成道德自觉、学会做人的课堂。

二、法治素养:做理性的思考者,创造追求社会公正的课堂

随着课程更名,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可以说是公民的课程、法治的课程、政治的课程。这一重大转变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定位自己的角色,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具有法治素养、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这也是法治教育实施的前提。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和思考。

(1)建立尊重他人、平等、正义、公正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这是存在于法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当前的德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拘泥于显性的法律知识。比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有一课关于“公物”。有教师教学时,侧重于让学生例举种种公物,这只是纯粹地将它们当做外在的客体存在,当做服务于人的存在,而没有真正抓住公物存在的本质内涵。公物,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权益平等地享用它,同时,每个人也要公正地对待它,尊重其他人应享有的权益。如果我们缺乏这种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易止于一种带着功利色彩的“道德逻辑”:公物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要爱护它,如果破坏它,我们就不能用了……

(2)培养自主学习和敏感捕捉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途径学习和积累法学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法规,并根据法律依据、法律认知做出合乎理性和法律规范的判断及选择;有助于我们遇到具体的生活事件,可以找到法律依据。

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收集和关注具体的国家大事、法律事件、时事问题,如最近的范冰冰偷税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我们对法治的敏感性,进而引领学生从人们对事件的讨论中,尝试运用法律知识、法的思考方式去分析、说明、解释问题,维护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法律人才,尤其在小学阶段,我们重在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法的素养、意识和思维方式。

(3)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取得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我们可以与他们共同合作与研学。这将有助于我们习得专业知识,逐渐积累和提升法学素养;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从法治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

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的讨论、批判反思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要用客观的证据支持理由,用理由支撑自己的主张,作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学会倾听,分清事实和观点;学会提问,WHO:这是谁说的话?是否有权威性?他说的话是否有依据?WHAT:这句话或这个信息想说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个事实还是观点?支持这句话成立的逻辑是什么?WHERE:这句话是在哪里、什么场合下说的?说话人的态度是否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是公开的场合,还是私人场合? WHEN: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 WHY:为什么会这么说,是有自己的立场还是有客观的论证过程?在课堂上,展开这样的学习过程,重要的不是答案和结论,而是思维的过程。只有学会依据事实依据、法律依据、科学依据等去判断问题,分析事件,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公正,做到公平、正义,才有可能做到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公共福祉。

三、人文素养:做有文化内涵的人,创造有底蕴的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人的生活、历史、文化、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教学内容是综合、多元的。再加之,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学校教育正值跨界化、终身化、碎片化的学习时代,不少社会机构提供了各种学习平台。每个学习者实际上都拥有丰富多元的学习渠道:阅读、游学(博物馆、美术馆)、各种丰富音频及视频资源……这一切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易于我们获取和积累人文学科知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具有有高远开阔的视野、有底蕴的人文素养,才能创造有底蕴的课堂。

以博物館为例,博物馆是一个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方。去博物馆,就是去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它也是一个跨学科学习的最佳场所,它展示的不仅是单一科目,而是多学科多重思维方式的交汇。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文物都承载着多维度的知识。所以,通过展品,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将所学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建立起知识的有机整体性,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产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愿意守护历史,守护文化。另一方面,面对一件件真实存在的文物等,相对于文本叙述,学生更易去探索和发现,更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并愿主动提问。在这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思考未来,完善道德与人格。在《道德与法治》高年级教材中,会较为集中地涉及历史文化内容,博物馆资源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在此,我们分享一个案例,涂思美育(专门研发博物馆美育课程的民间机构)研发的博物馆文物课程设计案。

妇好鸮尊

学习目标:

1.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熟知博物馆礼仪,对文物有敬畏之心,对博物馆有尊重之意。了解欣赏文物的方式方法,合理推断,提高探索能力与思考能力。

2.近距离与国宝对话

与珍贵国宝一一相见,通过五感与互动深知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与中国美学。

3.理解“以物鉴史,以物言美”

文物是历史与文化保留下的珍贵碎片,理解“美”并不只是技术,而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从而激发孩子自身对美的追求。

4.学以致用,创造力萌芽

不仅仅讲解国宝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更强调其中的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动脑与动手,知识输入与创造力输出相结合,为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批判性思维up↑ 审美能力up↑

表述能力up↑ 创造力up↑

方法:探索思考+视觉感悟+文化故事+批判性思维+艺术工作坊

“5W+1H”学习法

What?这件国宝是什么?

Why?为什么会创造这件国宝?

Where?国宝来自于什么地方?

When?这件国宝是什么时间创造出来的?

Who?是谁打造了这件国宝?

How?国宝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学习内容:跟妇好鸮尊学什么?

1.与国宝对话: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寻找妇好鸮尊,用六个问题与国宝对话,它从哪里来?它的主人是谁?是谁打造了它?为什么它的形象是一只猫头鹰?

2.探中华之美:鸮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古人将鸮装饰进青铜器中?通过妇好鸮尊,了解女将军妇好的传奇人生,理解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用途。

3.青铜里的动物:古人是如何在青铜器中刻画多个鸮形象的?结合国博中大量珍贵的青铜器,选择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国博进行浮雕装饰的创作。

由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学者们研发的这一课程设计方案,值得我们借鉴、思考和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借助博物馆这一博大的资源、专业人才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化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挑战和发展自己的课程研发、设计能力等,让我们的课堂具有文化底蕴,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这是我们教师担负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责任体现。

希望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善用广博的资源,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设计能力,在课程内容的引领下研发出更为丰厚的、有魅力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国宝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漫话国宝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国宝收藏:朱旭佳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