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资源错配的农村贫困与中国反贫困策略探析

2018-12-05 17:42张洪武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众资源农村

张洪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北京 102488)

引言

经济资源错配影响着人们实际获得的产品数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大了对产品的需求。社会的迅猛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稳步向前迈进,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下,国家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以便更好地方便人们工作和生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民众通过自己的劳作获取应有所得,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资源错配与贫困问题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国处在重要转型期。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以势不可挡之势转战工商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迅速崛起。近年来,国家发展越发迅猛,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在经济发展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绊脚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先生曾表示,资源错配有可能阻碍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资源错配将直接拖累经济增长。金刻羽教授也提出,资源错配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麻烦事,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会使整体宏观经济下滑。经济资源错配滋生贫困问题,社会财富是通过人们的双手创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分工越发细化,人们可以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获取收入。古时候,中国沿用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家庭劳作主要是根据劳动成员的体力、年龄、性别等进行划分的。当前,我国比较贫困的山区仍有很多农民从事传统的种植活动,获取生活资料。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为人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向人们提出较多技能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部分劳动者处在失业和待业的状态,这样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如自然资源较充沛的地区,缺乏专业人士,就只能沦为原料输出地,直接拉低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1]。当前市场环境越发复杂,人们的生产活动也会因为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产生影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资源分配,都会影响生产效率,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如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且便于就地取材或靠近原材料产地,以及市场潜力大等,但实际获取的经济效益却少得可怜[2]。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手机独占利润58.5%,塑胶、金属原料供应国获取21.9%的利润,韩国生产电子和屏幕分取利润的4.7%,而中国大陆工人负责组装,劳动所得却只有1.8%。东北一家民用飞机公司,承担着科技机翼制造项目,总体劳动占一架飞机工程量的1/3,但实际所得利润只有1/10。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低廉的劳动力、科技含量的不足、经济资源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劳动力开始向老龄化过渡,当下众多年轻人需要承担繁重的赡养任务,资源错配很容易引发贫困问题,影响着人们正常生活。且经济资源错配还容易引发产能过剩,如有些农村民众也积极开展相应的生产劳动,但由于生产技术和交通问题影响产品的销售,进而影响农民收入。造成资源错配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资源错配所造成贫困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本意是为改善收入差距,但当下大多数农村民众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他们并未从该分配方式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再次分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不够完善,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贫困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如广州、义乌大批的加工厂,都是高强度的手工劳作,而劳动者的实际所得却少得可怜。

二、经济资源错配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

就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再分配对部分地区是不公平的,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供给城市,但城市却没有将产品分配给农民。就当下城乡医疗卫生教育而言,就存在很大的差距,贫困地区更是出现教师紧缺的困境,影响着农村的长远发展[3]。以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劳动力禁锢于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机械设备,都影响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打工潮致使农村劳动力过于匮乏,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据统计,2008—2012年,农村获取的转移性收入仅为城市的9.46%,且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方面多处于空白,多数年迈务工者回到家乡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维持生活。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农村贫困问题,加剧城乡差距,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4]。

三、中国的反贫困之路

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应加大力度分析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重新焕发农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良性运转。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第一步就应打破城乡二元次结构,该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障碍。加快改变户籍壁垒,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福利,发展农村金融,健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加入外出务工大军,组织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和素质培训,以便其专业能力符合实际需求,便于农村劳动力从简单加工向技术加工方向转变[5]。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便于外出务工者将闲余的土地承包出去,获取经济收入。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将以往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变为机械化的大生产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将粗放式农业向规模化、科学化生产方式转变。此外,还要关注留守儿童,当下的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越发引起人们深思。1985年“打工潮”兴起后,多数农村父母为了提高收入改变生活现状开始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增加,他们在生活、心理及教育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性格的冷漠、犯罪率的上升,孩子的正常成长令人担忧。2007年走访安徽农村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麻将、赌博无法自拔,有的孩子自卑、抑郁,甚至产生一些憎恨、仇视的畸形心理,有的还有暴力倾向,“祖国的花朵”一旦长歪了,只会加剧贫困。所以,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管控,引导他们正确学习,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主力军。

鼓励民众到农村去创业,将先进的生产力引到农村,整合闲散的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6]。以往,政府也开发一些扶贫项目,但效果不佳,首先,应鼓励产业扶贫和创业扶贫,对于农村创业者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农民自己发家致富[7]。如当下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回家自己创业,博士生放弃百万年薪回乡种灵芝,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种植,实现特色化生产,充分实现土地的价值,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其次,健全农村的保障机制。很多农村民众都是“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疾病风险、市场变化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组织农民进行再教育,政府可以资助他们购买保险,如养老保险、农业保险。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有一半与自然灾害和疾病有关,应完善医疗设施,定期组织民众进行免费检查,让农民准确把握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医治。设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他们提供资金和物质帮助,如我国推进的扶贫工作,四川省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750万缩减至2015年的380万,当前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加大了扶贫力度,减贫人数达4.46万人,其中学生占9 339人。从思想上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的观念,将脱贫攻坚放在首要位置。改革税收制度,优化再分配机制,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高效稳定运行。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农村民众的再教育问题,组织闲散劳动力进行专业和素质教育,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科技含量,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减少收入差距,引导他们正确就业,吸引投资,整合农村闲散劳动力,焕发农村民众的活力,帮助民众打好脱贫战役。完善农村基础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农民清除后顾之忧,加大城乡联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王博,孙舰.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6,(3):61-66.

[2]王博,张建.中国农村地区贫困性质演变与反贫困战略调整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6,(2):80-85.

[3]唐文进.探索我国反贫困思路创新的新作——《中国微型金融发展与反贫困问题研究》评介[J].经济纵横,2017,(4).

[4]张秀艳,潘云.贫困理论与反贫困政策研究进展[J].经济问题,2017,(3):1-5.

[5]贺雪峰.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类型、误区及对策[J].社会科学,2017,(4):57-63.

[6]吴传俭.经济资源错配视角下的农村贫困与中国反贫困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6):3-19.

[7]何剑,肖凯文.西部农村地区民生财政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研究[J].调研世界,2017,(2):48-53.

猜你喜欢
民众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