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8-12-05 02:20张源林
关键词:腰段融合术后路

刘 钟,张源林

(于都县人民医院脊椎外科,江西 赣州 342300)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往往造成脊柱不稳定,且导致脊髓神经受到压迫,极易引发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脊柱胸腰段骨折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前路、后路、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等较为常用[2]。本文选取5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脊柱胸腰段骨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2.92±3.51)岁,高处坠落16例,交通事故伤7例,砸伤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2.16±3.37)岁,高处坠落15例,交通事故伤7例,砸伤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全麻,胸腹部保持悬空状态,俯卧,由伤椎中心作后正中入路,确保伤椎及邻近椎体充分显现,通过椎弓根螺钉进行探测,放置螺钉,将伤椎实施撑开复位内固定,清理突入椎管碎骨块,实施彻底减压,将髂骨块植入后实施修整,且予以加压固定,完成手术。

对照组实施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全身麻醉,仰卧位,自左侧入路完成内固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伤椎高度、Cobb角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腰段疼痛评定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s)

组别 伤椎高度(cm) Cobb角度(°) 胸腰段疼痛评定(分)观察组 3.52±0.9644.60±3.911.92±0.56对照组 2.36±0.2530.46±3.153.49±1.16 t 13.06515.81210.813 P <0.05 <0.05 <0.05

3 讨 论

脊椎胸腰段骨折比较复杂,通常实施手术治疗,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但前路手术比较复杂,需术者具备较高操作技术,且手术容易失败[4]。经样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伤椎恢复情况更为理想,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总之,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手术操作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预防并发症,临床推广使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腰段融合术后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研究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