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产业供给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2018-12-06 08:39吴焱文
电影新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上海

张 斌 吴焱文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其发展具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电影就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黄金时代”,无论是电影的市场竞争、商业意识,还是题材类型和文化风格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多元格局的逐渐确立,上海电影产业一度呈现下滑趋势,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原创能力和本土文化表达不够。因此,新世纪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其电影产业格局。2014年,上海市委宣传部等9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明确提出要提升上海电影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现代上海电影工业体系。因此,在“政策洼地”效应的影响下,上海电影产业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就。2017年,上海地区电影放映337.23万场,观影人次达到8305.97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68%和13.68%;电影票房为35.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99%,占全国票房的6.26%;继2016年之后,上海蝉联全国年度城市票房冠军。与此同时,2017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明确了“构建影视产业目标体系、优化影视产业扶持机制、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三大举措,这对上海电影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展望。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电影产业发展升级,加强上海电影品牌建设与开发,促进上海电影供需两端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对上海电影产业供给现状进行考察,对影响上海电影的票房、受众群体特征、电影类型、制度供给、产业构成等因素做具体的数据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策略。本文将结合近十年来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情况对此进行分析。

一、上海电影产业的供给现状

(一)上海电影的票房分析

电影作为极具艺术审美性的服务型产品,想要在最短时间直接体现它产生的市场效果,票房数据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对近几年上海电影票房、观众人数的分析能够较为直接地把握上海电影市场的基本走向。

表1.2008-2017上海电影票房、观众人数及放映场次

图1.2008-2017年上海电影票房、观众人数走势图

表2.截至2017年10月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名排行榜

据表1、图1分析可知,近十年来上海电影票房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15年增长幅度达到45%左右,2016与2017两年连续成为全国电影票房排行榜首。这归功于上海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上海政府对电影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贡献效率的重视;但另一方面,在表2呈现的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上海电影生产主体只有上海电影集团和上海太和影业两家,并且均以合拍片的方式进行。这直接反映了随着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不断完善,电影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却未能与之匹配,上海电影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升。而21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北京,同时也受到后来者如浙江等地的激烈竞争,虽然本土观影人数在持续突破,但是上海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特大城市,其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仍有待挖掘。

(二)上海电影观影主体构成情况分析

1.观影主体年龄构成

对观影主体基本构成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上海电影观众的结构分布并发现相应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上海电影市场消费潜力,做大电影消费市场蛋糕。因此,将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年龄分布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相对比,可以有效发现上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电影需求满足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完成观影群体的多元覆盖。

图2.中国观影人群年龄分布图

由图2可知,我国电影的观影群体集中在18-35岁的青年层,占据86%的比例。但是在18-35岁的这个年龄段内部仍有明显的差别,18-25岁的观众人数是31-35岁观众的一倍。一方面因为18-25岁人群大多处于求学阶段,或者是刚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这一个年龄段人群的特点是人格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经济自主能力,再加上容易盲目追求潮流,所以是电影票房的主要贡献。而26-35岁的人群则往往处于事业的稳步成长和实干期,特点是人格比较成熟,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时尚品味,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但是,作为空闲时间最为充裕的中老年人群参与观影活动的比例占据极小部分。由此可见,电影市场消费结构以年轻群落为主力的这一大框架下,对于其他年龄层的市场开发不够重视,电影市场消费潜力仍待挖掘。

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贡献部分,在观影年龄分层上呈现出类似的结构特点,观影群体年龄层次开发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同样存在,同时,上海作为现代化都市复杂的人口结构分布更加显示了这种失衡现象。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2万人,从年龄构成来看,由于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20-44岁的外来青年劳动力占据较高比例。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生育政策的限制,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老年人口占据较高比重。

图3.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因此,上海电影市场必须立足于中青年,深度挖掘主要观众并兼具其他年龄层观众需求。通过影片内容的精准定位,将所有潜在的上海电影受众市场转化为实在的票房贡献力量。而缺乏将产品内容与市场消费主体精准对接的能力正是当下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所在。

2.观影主体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文化,要求其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难以体会电影的乐趣,但看电影又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具有大众化和娱乐化偏向,力求诉诸于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而那些高学历且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精英人群又常常对这种消费方式感到不满足。这种客观矛盾的存在是阻碍上海电影乃至国产电影市场开拓的重要因素。通过上海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与我国电影市场这两大因素限制下的观影主体占比情况进行对比,可以有效发现未来上海电影生产定位的主要方向,从而更好地做到电影内容细分,最大限度满足异质群体多方需求。

大体上看,中国电影用户本专科学历为主,占据观影人数中的80%左右。而从观众收入方面看,月收入3000-5000元的用户较为集中;5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用户占比为54.6%,该层次用户消费能力较高。同时,与2013年相比,5000元以下月收入的人群占比均在下降,5000元以上月收入人群占比均在增长。其中,尤其明显的是10000元以上和2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占比变动。这与观众收入结构的实际变化有关以外,还受整体收入水平变化影响。总之,观影群体的消费行为与自身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图4.中国观影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比例

图5.中国观影用户的收入水平比例

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2010年上海2208.57万6岁以上常住人口中,共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2139.11万人。其中,主要支撑我国电影观影群体结构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3.96万人,占整个上海受教育人口比仅为24%,而占观影比例较低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受教育人口却有1152.83万人,占比达到53%。

图6.上海市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

图7.上海市薪资收入分布比例

同时,上海市6000元以上中高收入人群比例达到69%,较高的经济消费能力使得这部分人群占据电影观影群体的主要部分。但是上海亟待激发的那部分低文化层次人群的消费能力也相应偏低,这导致整个电影市场观影结构和消费实力存在不对等现象。

由此可见,看电影的观众大抵以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观众为主要群体。目前上海电影市场上主要开发的是中青年和中等学历层次的观众群,而老年观众以及具有较高学历观众也有观看电影的愿望,但他们的消费兴趣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同时,较低文化层次的人群作为一个潜藏着的巨大市场需要激发他们加入观影群体的活力,研究他们的消费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影能力。

3.上海电影观影主体产品需求

电影作为一种体验性商品,情感因素在其消费者态度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消费者对电影的情感回应一方面与他们的个体特征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消费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比如地域、文化归属、语系、生活习俗等。因此,通过对上海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进行调查,可以准确地把握他们对于电影类型、视觉元素、创作风格、文化主题的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上海电影产业最大限度地抓住观众爱好和情感归属,释放整个观影市场的消费活力。

图8.影响受众观影意向的影片元素所占比例

据《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显示,受众对于国产电影最期待提升的还是剧情,希望剧情更加合理和饱满;此外,类型及题材的创新、演员的演技提升也是驱动受众更愿意观看国产影片的重要因素。这也反过来对上海电影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多尝试各种题材、臻于品质、大胆创新才能吸引观众。

而在电影工业化生产时代,类型作为电影制作方与观众观影期待之间存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范式,需要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发展中抓住观众的类型需求,这样才能促进电影生产的低耗能与内容消费的高效能循环。

数据显示,观众对电影类型的偏好较为固定,喜剧片、科幻片、动作片是观众最偏爱的三种电影类型,同时爱情片也颇受关注。近几年来《战狼2》《羞羞的铁拳》《致青春》《美人鱼》《乘风破浪》《天将雄师》等动作片、喜剧片和爱情片获得较大关注就是市场效果的最好验证。但市场作为一种灵活的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海电影发展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审视观众的类型需求,在范式跃进中不失电影服务意识,并且尽量在内容为王和受众至上的电影产业理念指导下,进行类型垂直深耕与类型细化,拓宽观众内容选择余地,调动其与影片互动的情感需求。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票房单一标准来衡量电影作品的优劣未免太过极端,观众对于一部电影作品的期待值是综合因素参考得来的结果。显著的事实就是相关影评传达的口碑超越明星阵容、类型期待成为驱动观众观影的首要因素,观众对类型片的固定认知和偏好虽然依旧发挥主要作用,但是,朋友圈等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交驱动因素也不容小觑,这提醒我们对于观众需求的把握要结合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地进行电影产品生产与市场消费需求的精准对接。

图9.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类型调查结果

(三)上海电影制度供给与产业构成情况分析

1.政策制度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让上海初步形成“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基地”。该政策于2011年制定实施,关注的发展时段为2011-2015年,从阶段性目标来看,上海电影产业基地已经初步完成。同时,2014年10月27日,上海市委宣传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对2011年的《意见》进行具体化。而进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由“总体要求、推动文化创意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这四方面组成,共有50条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又被称为“上海文创50条”。其中,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编制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产业体系架构。在重点领域部分具体提出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在市场体系部分,主要提出增强电影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意节展活动影响力、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大众文化消费等。最后在要素集聚部分,强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由此可见,上海已出台比较详尽的电影发展政策,同时通过“政策洼地效应”,有效地增强了本土电影企业的粘性,也吸引了一批优质电影制作、发行、服务主体来沪发展,不断完善着上海电影产业链。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举措快到时效期,如认定为新办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的上海电影企业,免征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措施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因此,上海接下来需要继续完善推进“十二五”期间对于影视等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科学规划布局、目标体系构建,以及在实施路径设计上更加强调可操作、能落地,从而为上海电影释放消费潜能提供持续强劲的制度供给服务。

图10.十二五期间上海影视文化公司数量变化折线图(单位)

2.生产制作主体

“十二五”期间,上海积极培育各类电影制作主体,形成了电影产业多元竞争的格局,其中包括扶持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国有电影支柱企业,引进优质民营电影企业。充分利用《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的机遇,积极开展与国际一流的电影制作主体的合作,吸收海外先进的电影观念、制作技术与市场开发经验。目前,主体引入已初显成效。由图10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上海电影公司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

自2016年以来,上海电影生产制作领域持续发力,以《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和《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为依托,积极引进影视制作人才,完善产业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儒意影业、博纳影业、宁浩的花满山影业、王小帅的冬春影业、韩寒的亭东影业、洪金宝个人电影工作室相继入驻上海,目前全市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达1315家;二是集聚后期制作技术优势,推动立鼎影视后期制作中心、米粒影业VR内容制作产业乐园等项目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三是吸引优质营销发行公司,博纳影业将江浙沪地区发行业务放在上海,天津优质的发行公司联瑞影业入驻普陀;四是积极发展新兴业态,继腾讯在上海成立腾讯影业和企鹅影业后,阿里影业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阿里巴巴影业,爱奇艺也成功落户上海。这预示着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以BAT为主的互联网巨头希望借助上海电影产业丰厚的历史渊源和政策优势,大胆进行模式创新、共同打造新的上海电影产业格局。

表3.2015年国产影片制片机构份额

与此同时,2015年投资制作5部以上国产片的机构约20家,国有制片方里的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电影频道、八一制片厂等在参投制作影片的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此外,民营制片方,如万达影视、光线影业、博纳影业、华谊兄弟、乐视影业等位居前列。腾讯、合一影业等互联网巨头也不断参投影片,并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在影片的发行与制作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上海以上影集团为主要支撑,出品影片数量达到23部,排行第四。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在核心品牌竞争力上,上海电影生产制作主体整体实力不足,市场表现欠缺稳定。因此,在良好的政策氛围和产业环境熏陶下,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产业力量整合与生产创新,将集聚状态的电影产业硬件转化为品牌优势。

3.院线、银幕数量分析

院线制是指“以几个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2002年开始实行的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放映终端为中国电影迎接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准备条件,成为连接电影与观众的桥梁。

而上海电影院建设蓬勃发展,仅2016年一年,共有25家院线在上海开设电影院。从2016年年底开始,上海的影院和银幕数量近几年来首次位列全国单列市第一。截至2017年8月底的最新数据,全市共有影院293家,银幕1672块,座位数241739个,与五年前相比,分别增长40%、52%、42%。电影院作为衡量电影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文化设施,其上涨的态势十分明显。

图11.2009-2017年8月上海影院与银幕增长情况

与此同时,观众追求高品质观影体验和先进放映技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以巨幕厅、特殊音效厅、4D厅、杜比影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特殊影厅成为衡量一个城市高层次观影服务的标准。

由图12可知,目前,国内特殊影院数量TOP10城市集中了全国30%的特殊影院数量。虽然,上海特殊影院数量达到79个,排行第一。但是,它在整个城市的影院比例中仅仅占据29%,排在TOP10城市中倒数第二,这说明上海特殊影院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同时,近几年来特殊影院数量虽有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市场趋于谨慎。一方面与其观影成本紧密相关;另一方是特殊影院还没能成为受众观影方式的首选,受众观影习惯仍需进一步培养。

图12.国内特殊影厅数量TOP10城市及所占院线比例(2017.6)

图13.上海各区县每万人拥有银幕数与人口密度对比图

据图13显示,上海全市每万人拥有银幕数达到0.45块,已经接近国际大都市水平。但是结合各区县人口分布密度来看,虽然影院密度与人口密度排名呈正相关,但是同样存在于人口密度集区,万人拥有银幕数较少的错位现象。比如:虹口区人口密度最高,但是万人拥有银幕数排名倒数第三,仅仅占0.31个;人口密度较低的嘉定区,万人拥有银幕数却排名第五,达到0.53。总之,其他县区多多少少也存在银幕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表4.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十家影院名单

为了满足上海观众对于高质量、多元化影片的观赏需求,艺术电影联盟的建立在新锐导演和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艺术沟通的桥梁。2013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由4条院线、10家影院组成(具体见表4)。其中,中华艺术宫艺术剧场和上海电影博物馆作为定点影院,其余商业影院也将每天排映两场以上艺术联盟影片。2015年对影片的放映机制、时间、院线结构进行了调整,并在浦东和浦西两大块区挑选了两家有志于长期从事艺术电影放映推广且极具艺术氛围的院线作为固定放映点。这预示着过去难以与观众见面的小众艺术片将在上海影院放映。

综合以上分析,近几年来,上海积极进行院线建设,同时对老旧影院的更新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影院与银幕数增长幅度巨大,且新建影院大多为多厅影院,单家影院的投入品质日益提高。但是,在院线发展、特殊影院资源分配上,上海电影产业仍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同时,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影响力和观众参与度有待提升,放映模式有待完善。因此,均衡发展和针对性建设是今后上海电影院线发展的重点。

4.影片类型分析

上海电影产业近几年来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影片创作数量和票房总数一直保持增长,同时电影类型作为电影产业化、市场化深入的标志之一,一直是上海电影人积极探索和努力深耕的方向。在电影创作中,上海电影产业结合观众各种需求变化及自身资源优势,向类型融合创新方面不断作出努力。

图14.2013-2016年上海出品电影数量及增长情况

2013年至2016年,上海电影在创作数量上稳步增长,共出品及联合出品了211部影片,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56部和72部,这在2014年45部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增长。其中不乏票房和口碑良好、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影片。比如:《七月与安生》《万万没想到》《美人鱼》《盗墓笔记》《山河故人》《我们诞生在中国》《使徒行者》等。

图15.2014年上海出品电影类型比例

图16.2015年上海出品电影类型比例

通过对近三年来上海出品的电影类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海电影类型结构布局相对合理且各种类型都有涉及。其中,动画片、爱情片、喜剧片这三种类型占据较大比例且每年产量相对稳定。但是类型生产内部也有一定的细微变化,比如动画片产量自2015年达到最高之后有所下降,喜剧片生产则在前两年比例不够突出的情况下慢慢变热,成为2016年上海电影制作的一大类型偏好。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电影生产愈来愈趋向类型融合与杂糅。

从2014年以来,以喜剧元素、惊悚元素、动作元素和科幻元素为基础的商业类型片都存在相互交叉和混搭的现象。具体作品有:爱情/喜剧/科幻《美人鱼》、犯罪/喜剧《坏蛋必须死》、青春/动作《精武青春》、动作/剧情/悬疑/喜剧《我的特工爷爷》等。

虽然,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体现出自觉的类型创新和类型变奏意识,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就。但是,就整体市场表现和产业状态来看,上海电影类型生产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同时以动画电影为代表的优势类型创作不够自信。总之,类型作为观众与电影产业由来已久的一种对接方式,形式是次要,内容才是类型创作的本质。因此在类型垂直深耕、类型细化、类型创新方面上海电影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17.2016年上海出品电影类型比例

数据参考:《2016年度上海电影创作现象与趋势分析》

5.文创产业分析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不仅基于产业自身内部体系的运转,更离不开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和开放的交流环境。近几年来,上海电影在支持影视类园区的建设,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完善上海电影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上海电影服务机构、健全电影产业发展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第一,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1届,每年有来自世界约100多个国家接近2000多部参赛作品。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电影人搭建起一个艺术绽放的舞台。第一,对电影新力量的扶持与孵化。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立足“亚洲、华语、新人”主题,力图扶持新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多元化发展。其次,发挥电影交流与学习平台作用,包括推动电影市场资本与内容的对接,发挥出电影节巨大的集聚效应,为不同地域、不同受众提供优质、专业、务实的电影合作平台。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置了“一带一路”展映单元,来自47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申报影片达1016部,集中展映了其中17部优秀作品。这些影片在银幕上呈现了电影人视角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签约、展映、交易、论坛、推介等活动,使上海乃至中国电影市场面向全世界开放,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令人印象深刻的名片,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文化品牌,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图18.第16—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作品情况

第二,公益电影放映。公益电影放映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利于加强电影文化辐射,培养观影群体兴趣和彰显地区日常精神风貌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它为丰富社区、乡镇、学校和特殊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上海为了将电影深入到文化惠民领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扎实推进了《上海市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不仅深化公益电影放映体制改革,采取政府监督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扶持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同时还实现了放映手段的数字化更新,建有“上海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和“上海金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两条农村数字院线。

在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撑下,2016年上海市农村公益放映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影片51965场,累计观影人次391.83万人,覆盖全市9个区1701个具有农业功能的行政村、342个居委会,连续11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全市农村一月一村放映两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其中公益电影放映涉及剧情片、喜剧片、教育片、动作片、艺术片等多种电影类型,既达到了社会文化教育意义,又娱乐了大众生活。

第三,产业园区与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上海的影视产业硬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松江区和徐汇区一带,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其中主要的影视拍摄基地有上影集团的松江车墩影视基地,总面积达443亩,是一个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主题乐园。另外,位于松江区永丰街道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内的盐仓和胜强影视基地分别为500亩的外景和80余亩的内景拍摄场地;而影视产业园区主要围绕专业院校和电影创业园而形成集聚,其中包括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上海影视产业园区等(具体见表5)。这些产业园区和影视基地为“上海文创50条”提出打造“1+3+x”产业基地布局,建设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加强仓城、车墩等基地建设充分联动、形成影视产业的多元功能集聚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表5.上海主要产业园区和影视基地

表6.上海电影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影视文化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上海电影人才培育则采取了专业院校与社会化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为代表的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教学交叉结合的方式,以培养编剧、导演、表演、摄像、制片发行、电影产业学等方向创新性电影人才为目的,深入贯彻了“上海文创50条”创新影视人才培养理念,这是上海电影产业未来蓬勃发展的源动力所在。

图19.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第四,上海电影衍生品。衍生品作为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一直以来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薄弱环节。虽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制作的先驱,旗下众多动漫形象曾经被开发为无数的衍生品。但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依赖于广告和票房,中国电影的产业链亟待完善。近年来,上海在电影产品衍生开发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其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互联网公司天猫合作开发其核心影视剧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包括《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娃》《神笔马良》等。而2015年创办的中国国际电影授权及衍生产品展览会(简称Cine+)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论坛暨展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国内电影授权项目信息、版权交易和衍生品新品发布,是国内唯一专注于电影品牌授权以及电影后市场开发的展览盛会。与此同时,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聚力传媒在沪就合作开发衍生品计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已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进军衍生品产业的首次布局。

总之,上海电影需要发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品牌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一卓越平台,通过“互联网+影视”的跨界融合,整合影视IP、创意公司等软硬件资源,做好衍生产品开发,打造上海电影全产业链。

二、上海电影产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建议

通过以上对上海电影市场消费潜力和产业构成现状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上海电影产业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政策扶持、电影类型探索等;另一方面又存在对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开发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历史环境下,制度供给服务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比如,上海电影产业政策中所列财政扶持的8个方面,没有明确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条款,只在金融支持上针对成功上市或融资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和完片担保补贴。在“互联网+”语境下,资本环境、电影产业态势的变化需要制度供给做出新的改变。

第二、观影群体开发不足。目前上海观影主体集中在中青年和中等学历层次人群,占人口比例较大的老年人口和低学历人群的电影需求较为缺乏,并且难以匹配高知分子的艺术追求。其次,存在观众消费能力与观影群体结构不对等现象,在合理排片与均衡票价方面上海电影产业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第三、影院、银幕数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密度之间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上海电影院线和银幕数在近几年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资源分配不均,布局失衡问题依然严重,人口密度较高地区万人拥有银幕数配置不足,人口密度低区县电影资源供应过度,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万人拥有银幕数未达到最佳状态,仍需提升,特殊影院等高服务质量设施占有比例较低,与之相对应的观众消费习惯也亟待培养。

第四、观众观影需求的多元复杂与电影内容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影片剧情、文化内涵、视听元素的吸引力与表现力不够。特别是在电影类型创作中欠缺上海文化元素呈现,上海本地与外来观众口味兼顾不当,对其他类型尝试信心不足等问题。其次,类型把握欠缺成熟,类型融合浅尝辄止,传统优势类型创新与开发不够坚持。比如:作为上海电影的传统项目——“动画电影”近两年比例有所下降,戏曲片也在新语境下缺乏类型创作的新尝试,科幻片、动作片、纪录片、艺术片、历史片生产占比较低。

第五、上海电影产业力量整合不够,有限资源利用率低,规模优势不够明显。虽然上海电影产业硬件集聚初具规模,但影视产业园、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培育机构、文创产业等资源利用和集体协作的转化效率有待提高,并且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电影平台辐射能力仍有挖掘余地。

第六、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虽然近几年来上海电影票房一跃成为全国冠军,但是上海多以合拍片和分散投资的方式来进行影片创作以降低风险,除了以上影集团为代表的电影机构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外,真正能独立代表上海电影制作水平的公司屈指可数,具有上海电影品牌效应的机构与北京相比数量上呈现明显劣势。

第七、上海电影产业链条欠缺完备,跨界衍生能力弱。上海整个电影产业链条主要集中于上游生产这一版块,而对下游跨界衍生品的开发还力有未逮。最典型的衍生品开发形式也仅仅局限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角色生产与销售。而“互联网+”语境打破了传统电影产业生产模式,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众多资本,IP等力量的介入使得上海电影产业在网络大电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图20.上海国际电影节

2017年12月的“上海文创50条”中更加明确提出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未来五年,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重镇;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因此,结合上海电影产业供给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上海进一步释放电影市场消费潜能,提高产业供给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海在制度供给新时效期需要融入品牌意识,充分调动生产和消费市场积极性,加强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之间的跨界融合,做好内容衍生开发,延长电影产业链,发展电影新兴业态。同时继续发挥“政策洼地”效应,深入贯彻《上海文创50条》“强化人才支撑,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政策导向,提升本土人才孵化能力,完善外来人才引进举措,强化影视人才队伍建设。

其次,上海电影产业硬件(影视产业园、影视拍摄基地和电影培育机制)必须打破各自为阵、分散运作的状态,促进各产业力量整合,综合提升产业硬件的产出能力与文化标志力。同时,继续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对整个行业上下游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影视骨干企业。发挥实力性市场主体的产业带动作用,稳定上海电影的文化输出力度。

再次,上海电影消费以中等文化层次的青年观众为主,在观众群体覆盖上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继续抓主流观众,培养新观众,兼顾不同群体观影需求。同时,在影院和银幕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根据各区县人口分布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的结构性调整,促进影院与银幕数的合理分配,最大限度满足观众观影需求。

最后,上海电影在类型操作程度上还不够熟练,真正立足于上海本土具有自我创新意义的影片类型极其缺少。因此打破原来上海电影对作者身份、出品方、场景元素的划分界线,在吸纳包容表现上海题材、上海生活、上海故事的导演、明星、编剧的基础上进行类型融合创新,有助于促进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展现。

图21.上影集团

结语

通过对上海电影产业供给两端详细的数据分析发现,“十二五”期间,上海在电影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就,这其中包括电影票房、观影人数和放映场次的提升,同时还有电影类型、市场主体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但是,从整体上看,上海电影产业供给与消费市场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对接错位,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象。因此,本文认为上海电影产业提升发展能级需要从强化制度供给服务意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充分调动观影主体积极性,促进类型融合创新,增强产业力量整合,完善产业链等诸多方面继续努力,从而为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贡献力量。

【注释】

①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EB/OL].http://wgj.sh.gov.cn/node2/n2029/n2031/n2134/u1ai110545.html.

②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18454/u21aw1275862.html.

③易观智库.中国电影观众观影行为调研报告2014—2015[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7362.html.

④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dfrkpcgb/201202/t20120228_30403.html.

⑤2014—2015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报告[EB/OL].http://www.entgroup.cn/Views/23792.shtml.

⑥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laws.66law.cn/law-129973.aspx.

⑦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18454/u21aw1275862.html.

⑧2016年中国电影院线市场份额、影院数量、银幕数量、票房收入及观影人次分析[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10/456801.html.

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EB/OL].http://dy.chinasarft.gov.cn/html/www/article/2011/012d7 94a0fcd0d354028819e2d789a1d.html.

⑩2017上半年中国特殊影厅市场报告[EB/OL].http://www.entgroup.cn/report/f/1018172.shtml.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