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角下民族青年传统技艺的积累和转化

2018-12-06 07:34龙良富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积累转化

【摘 要】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当地青年拥有的传统技艺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其职业发展依赖的重要文化资本。通过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银匠哥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环境的调研,发现民族旅游发展导致了传统技艺场域的诞生。在这个特殊场域中,银匠哥通过音乐舞蹈技艺的再积累和银饰锻制技艺的新累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能力,获得了不断向外拓展空间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使自己在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中获得了较多资源,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声望,提升了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

【关键词】传统技艺;文化资本;积累;转化;银匠哥

【作 者】龙良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广东中山,528402。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129-00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旅游业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兴起。[1 ]旅游发展导致的社会转型打破了民族地区原有的均衡状态,当地居民不得不被动或主动参与旅游发展来适应社会变迁,由此拥有更多的机会重新认识并选择自己的生活,带来他们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的变换。[2 ]53虽然民族旅游发展给当地人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但随着政府权力和外来资本的强势进入,使地区成为“旅游飞地”,大多数当地居民只能低层次地参与旅游发展,工作主要集中在歌舞表演、餐饮和住宿服务等出售劳动力的简单工作,未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民族旅游作为一种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类型,当地居民拥有的传统技艺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其职业发展依赖的重要文化资本。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青年① 无疑是当地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都是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他们在经济能力、社会关系和政治资源都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将个体的传统技艺有效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更多少数民族青年提供职业发展的思路,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人获得的上层社会文化素养,其目的是表明文化可以变成一种权力资源。[3 ]242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身体化的状态(如知识、教养等)、涉及客体的客观化的形式(如书籍、艺术品等)以及以机构化的形式(如文凭、资格证书等)。[3 ]245-250文化资本虽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并非可以量化的绝对价值,它仅仅在交换中拥有价值,而交换是一种社会较量,如同文化价值判断的较量一样。[4 ]

布尔迪厄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性的劳动,具有四种普遍的类型:经济资本(货币与财产)、文化资本(包括教育文凭在内的文化商品和服务)、社会资本(熟人与关系网络)和符号资本(合法性),并阐明了在特定条件下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3 ]250-253实际上,正是对个体与群体在什么条件下并以什么方式利用资本累积策略、投资策略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本转化策略,以便维护或强化他们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研究,构成了布尔迪厄社会学研究的焦点。[5 ]87布尔迪厄虽然提出了一种关于各种资本形式可以转化的一般科学,但是他对于各种资本形式之间关系的论述方式非常复杂,并认为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决定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秩序中资本的核心形式以及与其他资本的关系。

(二)民族传统技艺与文化资本

在布尔迪厄的分析中,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其中第一种以身体化的状态存在,是一套培育而成的倾向,这种倾向被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内化,构成了欣赏和理解的框架[5 ]88,表现为个体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贵州雷山县的苗族为例,其传统技艺包含了苗绣、吊脚楼营造、芦笙制作、银饰锻造、铜鼓舞、芦笙舞、蜡染等数十种。这些传统技艺作为当地居民的一种技术和技能,是他们在特定的社会成长中融于自身民族生活须掌握的文化能力,即通过濡化的过程将其整合到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以及主体的个性化烙印,既表现为个体的教养和趣味,也表现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以身体化的状态存在的,如布尔迪厄所说的由“实有”变为了“实存” [6 ]195,成为个人的固定财富以及确定的组成部分。[7 ]因此,少数民族居民所掌握的传统技艺属于身体化状态存在的文化资本,在特定场域具有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能力,并最终形成某种形式的权力资本,影响个体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

民族旅游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的文化资本化创造了时空条件,传统技艺被予以商业符号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产品 [8 ],成了民族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 [9 ],如龙胜县红瑶妇女的服饰 [10 ]、黔东南郎德上寨的苗族服饰和歌舞 [11 ]、云南丽江的银器和东巴纸[12 ]、云南大理的银铜制品[13 ]等工艺作品或文艺表演。当地居民利用自己“实存”的传统技艺进行手工艺品、民间音乐舞蹈等旅游产品的生产,并通过参与文艺表演、经營特色餐饮、售卖工艺品等方式展现或销售给游客获得收入。他们因此找到一条脱贫致富、提高收入的捷径,也经历了转变身份、解放思想、对自身文化重新定位的一段历程 [14 ],女性在此过程中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升。[10 ] [15 ] [16 ] [17 ] [18 ] [19 ]

当地居民通过传统技艺进行的经济行为,实质是传统技艺的积累、投资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本转化的实践行为,并以此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这基本符合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实践理论,但国内外学者少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杨亭 [20 ]、张雨龙[21 ]以文化资本理论对集体或个人的传统技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再生产进行了分析,但缺少传统技艺积累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尚未对作为文化资本的传统技艺再生产到社会结构再生产的运作逻辑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以苗族青年银匠哥在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实践,揭示少数民族青年传统技艺的积累和转化,以及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一)调研对象

银匠哥① 出生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的麻料村,是个80后苗族小伙子。银匠哥5岁丧父,家庭贫困,只念过小学,他既没有机构化形式的教育文凭、客观化形式的文艺作品,也没有任何政治资源、社会关系和经济条件,在西江旅游开发之前四处打工,做过迎宾员、冶炼工、建筑工等工作。2007年贵州省政府启动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银匠哥告别了10年的打工生涯回乡工作,凭借芦笙吹奏以及芦笙舞、木鼓舞等技艺加入了西江民族艺术团,由此开始了自己在旅游场域中的社会实践。

(二)调研过程

笔者在2013年某卫视的舞蹈类节目中看到银匠哥的表演,其朴实粗犷的原生态舞蹈获得评委的一致认可,但他自称是个银匠,这引起了笔者对其进行个案研究的兴趣: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青年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其传统技艺的?能否凭借其传统技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2015年7月,笔者到西江千户苗寨通过西江民族艺术团找到了银匠哥,对其进行了多次开放式访谈,了解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当前生活工作情况以及苗族人的传统文化、旅游对当地居民以及他本人的影响等等,并在艺术团、银匠哥经营的银饰店和餐馆对其生活生产行为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同时对银匠哥出生地雷山县麻料村以及现生活所在地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考察,试图将其个人生活经历和对应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以此来分析其生活背景下的实践行为。根据研究问题对材料中涉及的学习、收入、关系、认可等内容进行了开放式编码,围绕关键词撰写了相应的分析备忘录,以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特定场域中银匠哥传统技艺的积累和转化

场域是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结构化空间[5 ]136,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中,该民族各种传统技艺被当作“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向游客进行展示,形成了突出“地方性”的传统技艺场域。传统技艺场域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展示空间,也是一个包含着买卖关系的开放市场,更是一个个体获得更多机会的竞争领域。在这个特殊场域中,传统技艺水平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是个体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22 ]1,银匠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传统技艺的积累,将传统技艺内化为个人的文化资本,并有效转化为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一)银匠哥传统技艺的积累:个体实践中的倾向性

布尔迪厄把个体的利益视作是由一个行动者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所决定的,并成为行动者行为所具体体现的倾向。[5 ]90西江旅游开发初期,当地政府成立西江民族艺术团,重点打造展示苗族风情的歌舞表演,同时,大量的银匠返乡创业,开设银饰店,可见拥有突出民间音乐舞蹈和银饰锻制技艺的年轻人具有进入旅游行业的先天优势,这使得当地青年的传统技艺积累受到当前机遇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

1. 银饰锻制:传统技艺的新累积

西江旅游开发后,作为西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银饰锻造技艺的市场潜力受到当地银匠的关注,麻料、控拜、乌高三个村的很多银匠们开始回乡,在西江租门面售卖银饰品,其精湛的工艺和多样化的产品立即受到旅游市场的欢迎。文化作为资本的观念唤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技艺在市场社会中的潜力的关注,银匠哥也在旅游发展中注意到了银饰品的未来市场发展,决定学习银饰锻造技艺:

“在我们麻料村,男人从出生那天起,几乎就注定要成为银匠。制作银器的技艺主要是家传,我父亲过世得早,没有机会学,到别人家玩,别人都把银饰收起来了。”

“2008年看到同村的银匠回来租门面开银匠铺,生意不错,我就想学习打银,开一家银饰店。人家看到我是去唱歌跳舞的,认为不会再学打银了,去别人家玩他们也不收了,我就开始偷学,从最基本的拉丝开始慢慢学。那时为了用银丝绕出一枚硬币大小的挂坠,我和妻子先后试验过100多次,一半以上都成了废品。”

银匠哥通过对其他银匠打银现场的观摩和偷偷学习,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掌握了传统锻银技艺的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工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银块熔化拉成银丝,制成各种形状的银饰。

2. 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的再积累

由于小时候不能学习打银,银匠哥将更多的精力潜心学习音乐和舞蹈,“我要和他们一样,一定要学得比他们好,跳得比他们好”,并在木鼓舞动作顺拐的基础上创造了同边手的表演动作,成为村里吹奏芦笙和跳民间舞最出色的男孩之一,银匠哥回乡后凭借其民间音乐舞蹈技艺加入了西江民族艺术团。但从小掌握的只是祭祀或庆祝场景中的即兴表演,而且不识乐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舞台表演。习性的倾向使行动者偏向于选择依据他们的资源与过去经验最可能成功的行为方式 [23 ]213-218,银匠哥仍按照“要比别人跳得好”的要求继续学习舞蹈:

“打工出去了10年,小时候学的吹芦笙、芦笙舞都忘得差不多了,回来加入艺术团,基本又开始重学,去向村里老人学、跟着编导老师练习。我就是喜欢跳舞,只要站在舞台上就很开心,所以,每次學习的动作都反复练习,就是要比别人跳得好。”

银匠哥依据预期的结果指定行为的方向,找到当地会跳芦笙的老人进一步学习芦笙舞和打鼓的步骤和要领,学习用树叶演奏音乐,同时在艺术团学习老师的编舞,将传统苗族音乐和舞蹈融入适合观众欣赏的舞台表演中,成为艺术团的台柱。

(二)民族旅游发展中银匠哥传统技艺的转化: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结果

虽然部分传统技艺在旅游发展之前就是西江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如苗族的银饰锻制、吊脚楼营造、芦笙制作等技艺,但旅游无疑促进了西江的市场化进展,甚至为那些之前没有交换价值的技艺,如苗族飞歌、铜鼓舞也提供了资本化的社会条件。因此,在市场关系已经极大地渗透到社会关系领域的社会中,各种资本之间的可转化性特别高[24 ]33,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市场运作中转变成文化资本,进而转换成现实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了个体对资本的有效占有。

1. 传统技艺——经济资本的转化:凭借个人传统技艺,增加了个人收入

布尔迪厄认为掌握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个体能够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报酬[5 ]91,银匠哥凭借个人的音乐舞蹈和银饰锻制技艺获得了每月6000元左右的收入。首先在民族艺术团每天两场的歌舞表演中,银匠哥在出场表演以及《踩鼓舞》《芒筒芦笙合奏》等节目中均担任重要角色,并在最后与观众互动中教游客跳顺拐动作,凭此每月可以在艺术团领取2000多元工资,同时每天到农家乐演奏芦笙,每月获得1000多元收入;其次2008年银匠哥在一号风雨桥旁租房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店,通过销售自己锻制的银饰品,每个月能赚2000-3000元。从中可以看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传统技艺既可以直接通过表演展示转化为经济资本,如芦笙演奏、民间舞表演等,也可以通过加工为产品对外销售转化为经济资本,如银饰锻制技艺。

2. 传统技艺——社会资本的转化:凭借个人传统技艺,构建了多元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体制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获得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银匠哥通过个人的传统技艺构建了个人的社会网络,拓展了个人的社会资源。由于民间舞蹈技艺出色,2013年银匠哥被艺术团团长推荐到某卫视参加了专业的舞蹈竞技比赛,并因此拓展了个人的社会资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舞蹈表演為地方获得了荣誉,银匠哥得到了雷山县甚至自治州政府文化相关部门的关注,这拓展了银匠哥与当地政府的人脉关系;二是银匠哥原汁原味的苗族舞蹈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拥有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他的“舞迷”;三是银匠哥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促进了其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和居民的联系。银匠哥通过自己的优势文化资本改变了之前以艺术团和家族成员为主的单一社会网络,使自己的关系网络从纵向往横向发展,拓展了个人的社会资本。

同时,银匠哥因坚持传统银饰锻制工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和信任,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应,由此以银饰品为纽带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交往网络:特意委托他制作纯银饰品的本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普霍夫将社会资本分为认知型与结构型,其中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指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信任、态度和信仰,可促使人们更倾向于采取互惠的共同行为[25 ],银匠哥因为坚持传统锻银工艺而与客户建立起了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为其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创造了条件。

四、旅游发展中传统技艺的积累和转化对银匠哥社会地位的影响

在布尔迪厄的分析中,个体、群体、机构、家庭等常常利用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以维护或强化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其中文化资本主要指客观化的艺术作品和机构化的文凭。银匠哥在现实生活中既没有丰厚的经济收入,也缺乏实在的教育文凭和艺术作品,因此,尚难以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作为指标来评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波普诺[26 ]263-270、帕森斯[27 ]83等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与低,必须要得到别人或公众的认可,如果没有公众的认可,个体的所谓社会地位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公众主观评价对个体社会地位的影响,本文以传统技艺给银匠哥带来的社会声望作为其社会地位变化的评价指标。

(一)传统技艺的积累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和尊重

个体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是由他人的评价决定的,而这种评价是根据个人所能做好的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相一致的程度决定的。[27 ] 83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技艺场域中,个体的社会地位首先来自各项传统技艺精英层对个体专业技能的认可,这不仅是对其数年来坚持不懈学习和钻研后达到较高技能水平的承认,也对其在特定技艺行业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对舞蹈的热爱,银匠哥在艺术团认真揣摩、练习舞蹈的各个动作,其民间舞技艺受到艺术团团长的认可,“每次舞蹈都排第一个”。2012年某卫视因筹备专业舞蹈竞赛节目到贵州考察,并要求推选选手,经艺术团团长推荐以及导演的认可,银匠哥最终登上该卫视,且以朴实无华、形象生动的特点打动了由国内著名舞蹈家组成的专业评委,并获其一致同意进入编舞环节的比赛。一般情况下,同行的推崇与评论具有优先性,因此银匠哥因出色的民间舞蹈技艺成为当地民间民族舞的形象代表,在艺术团编排的舞蹈《长桌舞》《银匠哥》《祭刀》等节目中均担任领舞。

在西江,“男人天生就应该是个银匠”,这里的男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打银,大都拥有精湛的银饰锻制技艺,但受到当前市场商品化的影响,不少银匠为节约成本,已经放弃了祖传工艺,“现在好多银匠已经开始用模子,一打就是一个,这么好的工艺就丢失了”,但银匠哥依然从最传统的打银技法开始学习,在雷山县的传统银饰锻制技艺比赛中获奖,成为西江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我们麻料村,如果你不是个银匠,那是可耻的,你就会处处受到大家排斥。现在大家认可我是一个银匠,而且我打银工艺还比很多从小就学习打银的人还好,这让大家更加尊重我了。”可见,在传统技艺场域,突出的技艺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不仅能带来更好的职业声望,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能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同和尊重,从而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二)传统技艺转化形成的社会网络给予了银匠哥广泛赞誉

声望是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和社会承认,以多种形式出现:公众的接受与名誉、钦佩与敬意等。[26 ]267银匠哥通过传统技艺——苗族音乐舞蹈和银饰锻制技艺的资本化转化为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主要是以民间舞和银饰形成的社会网络。银匠哥与这些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对象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虽然同行的评价具有优先性,但观看表演的观众和购买银饰的客户对银匠哥的评价对其社会地位仍具有一定影响。在银匠哥的银饰店,笔者看到一面以银匠哥表演后与观众的合影照片墙,银匠哥对此解释到,“每次表演后都有很多观众和我合影,我留了点照片放在这里。有些客人来逛店时,看到照片就会认出我来,喜欢和我聊上几句,看到喜欢的手饰也会挑上一两件”。由此可见,游客对银匠哥音乐舞蹈技艺的喜爱,使得传统技艺转化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匠哥银饰品的销售,转化为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同时,银匠哥的银饰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其造型和工艺不仅获得了国内游客的喜爱,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调研中一位到银饰店订货的本地女士告诉笔者:“他现在打的银饰和我出嫁时的银饰差不多,我准备女儿出嫁戴的银饰给他来做”。波普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观察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别人对他的行为方式就可以准确地判断他的社会地位[26 ]268,不管是观看银匠哥表演的观众还是购买银饰的客人,对银匠哥都非常尊重和钦佩,以礼待之,可见银匠哥通过传统技艺的转化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地位。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民族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居民的传统技艺就地创建了新的社会交换场域,使其在市场运作中转变为文化资本,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的传统技艺场域,当地居民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在这个场域中的位置得到界定,并从定位中获得利益。银匠哥同样如此,虽然缺乏客观化、机构化的文化资本,但通过策略性的行为倾向,即银饰锻制技艺的新累积和民间音乐舞蹈技艺的再积累,将自己定位为民间银饰锻制传承人和音乐舞蹈表演者,并有效地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了传统技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转化过程,即传统技艺的活化过程,并以精湛的传统技艺及其形成的文化产品获得了专业人士和普通受众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图1)。

银匠哥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实践,体现了传统技艺作为一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对个体的形塑作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银匠哥以民族艺术表演舞台和银饰店为技艺展示空间,通过不断提升民间音乐舞蹈和银饰锻制技艺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能力,获得了不断向外拓展空间的机会,使自己在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中獲得了较多资源,成为雷山县苗族舞蹈的形象代言人和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因此,个体的形塑取决于自己在旅游发展导致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中具备的能力,但这种文化能力的积累并非一定始于布尔迪厄提出的孩童时代,以“教学法行动”获得,个体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机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自然习得、师徒传承以及剽学记忆等方式获得和积累,但这个过程需要个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布尔迪厄认为客观化、机构化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塑造社会分层的重要条件,对于缺乏客观化、机构化文化资本的银匠哥,应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民族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界限,使得民族文化成为核心吸引物,银匠哥通过对传统技艺的积累和转化,为自己创造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因此,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也在特定场域具有塑造社会分层的功能。多位学者认为民族旅游发展中,当地妇女因为经济收入的提高或经济独立导致了个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0 ] [15 ] [16 ] [17 ] [18 ] [19 ] [28 ],布尔迪厄也认为个体常常利用经济资本以维护或强化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但至今仍没有学者回答经济收入增加多少可以导致个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因此,以经济收入作为影响旅游目的地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主要指标缺乏客观标准。通过对银匠哥的个体实践研究,发现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传统技艺积累和转化产生的社会声望可以更好地作为个体社会地位变化的评估指标。这种社会声望是个体通过“要比别人更好”的信念及比别人更努力的实际行动的回报,并对与之交往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从而提高了个体的社会地位。

民族旅游的发展给当地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此背景下,当地青年该如何抓住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技艺的积累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自身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银匠哥的个体实践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是当地青年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认同。在现代社会中,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不是一种文化堕距,而是旅游场域里重要的文化资本;二是当地青年自身可行能力的提高是传统技艺资本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29 ]51,个人要通过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将所掌握的技能变成优势文化资本;三是当地青年所掌握的传统技艺需和场域中的正统文化保持一致,只有当行动者拥有的文化资本和所处场域内的正统文化相匹配时,文化资本才具有交换价值 [30 ]579;四是需采取适当的投资策略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本转化策略,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此,政府需要为当地青年传统技艺的积累和转化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一是需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具体情况,大力扶持地区文化和生态旅游发展,为传统技艺资本化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培训、再教育等手段,提高当地青年的传统技艺水平,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鼓励他们通过传统技艺参与旅游发展;三是加强对当地青年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现代文化程度。

(二)讨论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试图用“实践”调和社会结构与行动之间传统的二元对立,对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旅游导致的社会变迁中的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以文化资本理论对西江苗族青年银匠哥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获得了新的研究结论,但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在其他的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中,当地青年是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技艺的?他们能否凭借个体的传统技艺打破社会地位恶性循环再生产?还需学者们的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大鸣.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J].旅游学刊,2014(2).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5版[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Pierre Bourdieu. The Form of Capital[C].//JG Richards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6.

[4] D.罗宾斯.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06(3).

[5]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6]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

[8] 李文勇,张汉鹏.本真视角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符号舞台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6).

[9] 张补宏,徐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旅游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 趙巧艳.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J].人文地理,2011(6).

[11] 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贵州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12] 孙九霞.旅游商业化与纳西族民居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5(11).

[13] 王玉娟,周常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村寨的旅游影响研究——以云南鹤庆新华村和秀邑村为例[J].江苏商论,2013(9).

[14] 张志亮.旅游开发背景下大寨的文化资本及其再生产[J].旅游学刊,2009(12).

[15] 吴忠军,贾巧云,张瑾.民族旅游开发与壮族妇女发展——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6] 刘韫.乡村旅游对民族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区的调研[J].青海民族研究,2007(4).

[17] 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8] 钟洁.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3).

[19] 褚玉杰,赵振斌,张丽.民族社区妇女旅游精英角色:基于性别特质的演绎[J].旅游学刊,2016(1).

[20] 杨亭.土家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产及其资本转化[J].文艺争鸣,2013(2).

[21] 张雨龙.民族文化资本化的个人实践——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艺人张树皮的生活史研究[J].思想战线,2014(2).

[22] [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骑,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3] [法]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M].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4] Bourdieu Pierre.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5] Uphoff N,Wijayaratna C M.Demonstrated Benefits from Social Capital: the Productivity of Farmer Organizations in Galoya, SriLanka[J].World Development,2000,28(11).

[26]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7] Talcott Parsons. 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64.

[28] 龙良富.丽江客栈经营中的夫妻劳动分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29] 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0] George Ritzer. Metatheorizing in Sociology[M].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1991.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积累转化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