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大书传播现状的思考

2018-12-07 19:00刘景亮
曲艺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书场曲艺听众

刘景亮

曲艺人说“大书要劲儿,小段要味儿”。所谓“劲儿”,是指力度,情节结构有张力,情感表达有感染力,能吸引听众,感动听众。所谓“味儿”,是指韵味儿,构思精巧,表达含蓄,有语言和声腔之外的东西,让听众把玩品味。小段偏向雅,大书偏向俗,大书更容易赢得普通观众的喜爱。一个曲种的大书传播是否顺达,是其能否拥有广泛的普通观众群体的晴雨表,关系着整个曲种的生存状态。这里,想谈谈河南坠子长篇大书的传播状况。

一、传播现状

河南坠子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由三弦书吸纳道情、莺歌柳等的艺术语汇在开封形成。既演大书,也演小段,以大书为主。它发展势头强劲,很快传遍全省及河南周边省份。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它在全国流布了22个省市,近几年又有流布26个省市和28个省市的说法。这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大曲种。它的传播状况具有代表性。

当前,河南坠子大书在两个地域传播相对较好:一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及周边各县,加上与商丘相邻的安徽、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二是河南北部的安阳一带,还有与安阳相邻的河北邯郸、大名县等地。不少坠子大书艺人在上述地域活动,有名气的艺人还可以说是生意兴隆。例如王书香,高中毕业后就学唱坠子大书,已经有 30多年的积累,艺术素养较高。近些年,她没有发愁过演出场地,都是写书人打电话约她,当年演出结束,第二年上半年的场地已经确定,一般是正月初五开始,麦收时结束,场场相连,按照他们的话说是“能够拉起手”。

河南是河南坠子的主要演出地,城市农村都没有固定的曲艺演出场所。长篇大书的演出几乎全在农村。城市虽然也有邀约大书演出者,但为数极少。农村演出,多是在还愿、祝寿、红白喜事、庆典、庙会等民俗活动中进行。不管农村和城市,极少为了单纯艺术欣赏而举办大书演出的,所以,一个场地的演出时间都不太长,有三五天者,也有七八天者,十天半月的就很少。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学习负担重,大书演出的听众多为老人。演出书目都是长期流行的传统数目,如《楊家将》《大红袍》《回龙传》《五女兴唐传》《呼杨合兵》《大八义》《小八义》《张廷秀私访》《雷公子投亲》……有时写书者和演出者协商确定具体演出书目,更多情况由演出者根据听众构成确定书目。男性听众多,就演出剑侠、征战、公案之类的“硬书”;女性听众多,就唱“投亲”“招亲”这些“针线簸箩”类的“软书”。

河南坠子长篇大书的传播实践告诉我们,曲艺长篇仍然是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据一些大书演员讲,他们在演出时,有的听众骑着电动车跑一二十里来听书。听众总能被大书的情节吸引,流连忘返。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审美期待,不愿带着“期待”离开书场。大书演员李冬梅在一次演出时,就有两位不能再听下一场的听众向她提抗议,抗议她总在热闹处结束,迫切要求她“解扣”。所以,长篇大书在一个地方说上十天半月,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是不愁没有听众的。

一些大书演员的演出实践还告诉我们,大书在城市也是有听众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很多人喜爱或接受曲艺大书。上边说的李冬梅,就曾在郑州福塔这个游乐场所和新乡市的卫河公园演出,听众十分踊跃。在卫河公园演出时,就有不少青年听众。因为演出时间是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十六,正是春节期间,正在假期,大家都有闲暇时间。笔者在去年(2017)河南宝丰的马街看了几天书会前夕举办的大书比赛,从农历正月初八到十一,同样是在春节放假期间,也看到不少青少年在现场听书。平时在书场看不到青少年,因为生活或学习负担过重,剥夺了他们艺术欣赏的权利。

从一些坠子大书的演出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大书传播的艰难和危机。

首先,传播区域萎缩严重。河南坠子是一个流布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曲种,在河南和周边省份,曾经处处能够看到它的身影。当今,即使河南境内的腹心区域,也很难看到有坠子大书的传播。前边提到的2017年马街书会前夕举办的大书比赛,也仅仅是每人说上一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书传播。坠子大书的传播基本上被局限在极其有限的区域,而且多在农村,在城市传播机会很少。由于传播区域萎缩,需求量也就大幅减少。只有很少数有声望的大书演员不发愁演出断档,大量的大书演员,档期接续困难。如果继续萎缩,坠子大书的传播势必会被终结,这将是坠子大书的灭顶之灾。而坠子大书还是传播得最好的曲种。至于其他曲种的大书演出,在中原地区已难以看到。要说“曲艺大书传播告急”,并非耸人听闻!

其次,坠子大书传播对民俗活动的依赖越来越强。不可否认,曲艺演出历来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但是单纯欣赏性的演出更是以往曲艺演出的重要方式。农闲时节,曲艺人走乡串镇,民众随时可能为了听书而要求设场。特别是城市书场,一年到头都有演出,都属于纯粹艺术欣赏需要的传播。而当今的大书演出,据一些长期演出的大书演员说,基本上都是依附于民俗活动,庙会、还愿、祝寿,红白喜事,还有其他喜庆、节庆活动。举办者只是邀请曲艺大书助兴而已。也就是说,曲艺大书,失去了纯粹审美活动的传播,变成了其他活动附属品。这对于一种艺术来说,不能说不是危机的表象。

第三,受众老龄化现象严重。这是大书艺人的普遍反映,他们说很少在大书场看到年轻观众。我在上边说过,缺少青少年观众的原因是生活与学习负担剥夺了他们享受文化娱乐的权利。不过,不管什么原因,在受众群体中缺少青少年群体,毕竟是群体结构的极大缺陷。尽管也有一些曲艺听众是中年后才喜欢曲艺,但毕竟是少数,更多人则是由于青少年时代不接触曲艺而终生都在曲艺门外。观众的培育从青少年做起毕竟更为有利,这是“童子功”,青少年时期就喜欢大书,他的理解会更深刻,喜爱更牢靠。受众年龄的老化不能说不是大书传播危机的一个方面。

第四,年轻的大书艺术传承人越来越稀缺。传承也是一种传播,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传播,是艺术创造力、生产力的传播。当今活跃的坠子大书演员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他们很想把自己的艺术传给下一代,但青年中很愿意承接者极少。河北邯郸的鲁俊美,是很受民众喜爱的大书演员,执着于大书艺术。她有四个孩子,很想让其中一个学唱,一个学拉坠琴,但是孩子们就是不情愿。可以理解的原因就是,大书是更难修炼精到的艺术,需要多年摔打。而在学习摔打阶段,谁来为他们支付学费,是一个很大问题。这恐怕是大书的年轻传人难以寻觅的重要原因。没有新的艺术家的诞生,势必会影响曲艺大书可持续的社会传播。

二、传播危机的内在原因

曲艺大书传播危机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是社会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人们一直在关注经济,尽管也不时地讲一讲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常常流于口号。对于曲艺的发展,文化管理部门普遍缺乏关注,很少为传播提供有力支持。普通民众,同样是更多地着眼于经济,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我曾经问过一个出租车司机,有没有看过戏、听过书?他说,那太耽误事,既要花钱,又耽误赚钱,两头受损失,哪有这个闲工夫?这或许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文化需求被物质需求抑制,人们普遍缺乏文化自觉。不仅曲艺,其他传统艺术也很难成为关注对象。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或许会自然转变。

在这种特殊阶段,各种各样的消费文化、时尚文化应运而生,依附于一些企业家的实力,以这样那样的“活动”为平台,把应该有的精神活动变成了刺激感官的娱乐,争去了许多受众。曲艺这种传统艺术,不可能实现时尚性转型,首先就在城市中失去了市场。而农村呢,在都市化的快速进程中,青壮年纷纷奔向城市,家中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大家称之为农村“空壳化”。老人们虽然可以是曲艺大书的听众,却没有能力组织演出,支付费用。那些有经济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又不愿单独组织大书演出,因为不能产生轰动效应。能够在组织民俗活动时拉来大书助兴,已经阿弥陀佛了。这就是说,农村虽有曲艺大书的传播,但并非以藝术欣赏为动力,只是其他活动的帮衬,这恰恰是农村传播的地域萎缩、频率下降的内在原因。

城市传播渠道的堵塞是坠子大书传播的最大危机。以往的城市都有书场,例如河南开封的相国寺,郑州的老坟岗,都有多个书场。相国寺,既是寺院,又是游艺场所。1928年整顿游艺场所时,在寺内西院就建造了十四座书棚,评书、坠子、大鼓等常年演出。现在,不仅开封、郑州,整个河南的大中小城市,专供曲艺演出的书场基本绝迹。是城市人拒绝曲艺大书这种艺术吗?不是。我上边已经说过,河南坠子大书演员在城市的偶尔演出,证实了城市也有受众。我在公园散步时,经常看到有人手拿收音机听坠子大书。前些年,还看到县城中有多人围在收音机旁听坠子大书。现在,每个城市都有自然形成的游乐场所。例如郑州的大石桥下边,每天都有数百人,甚至近千人在那里打牌下棋,谈天说地。我曾经与曲艺界人士讨论:如果在这里有一两个大书场,能不能吸引听众?大家都认为没有问题。我问:曲艺人为何不去占领呢?有人说,如果曲艺人去占领,城市管理部门就会干预。后来,戏曲爱好者在这里开始演唱,越来越火,不久就成了戏曲活动的一个场地。为什么戏曲爱好者可以占领的地方曲艺不能占领?能不能做这样的推论:坠子大书之所以出现城市传播危机,主要原因是书场的消失、传播渠道的废弛。书场消失、传播渠道废弛并久久得不到恢复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

曲艺的传播,也是一种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出了问题,就要在信息源、传播渠道、信息接收方寻找原因。从信息接收方看,虽然现在艺术多元化分散了受众,大书的听众比以往有所减少,但仍有受众群体。传播渠道问题较大,上边已做分析,不再赘述。坠子大书传播的信息源,就是大书艺术本身,是否也有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大书的“大”,本身就是一个劣势,大有大的难处,特别在文化“快餐化”的情况下,众人心理浮躁,忍受不了较长时间的静静地艺术欣赏,甚至叙事艺术中很强烈的悬念也吸引不了他们。特别是多数人都在工作,很难几十个小时、上百个小时地去欣赏大书。这虽然不是大书的错,但受众群体毕竟受了限制,这是大书艺术自身的局限。其次,坠子大书的艺术质量普遍存在着老书老说的状况。艺人们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力,老书就依照前辈艺人的路子照搬下来,缺乏加工提高、创造性转化,没能融入当今的观念和审美理想,老书魅力必然衰减。加之在一个书场连续演出的时间较短,难以演完一部完整的大书,大书艺术的整体性不断破损。在这种状态下,创作新书的可能更无从谈起。另外,在多种艺术的竞争中,曲艺演出忽略了扬长避短,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其他表演艺术比化妆、比表演、比造型,不仅比不过人家,还一定程度地荒废了自己的艺术语汇,在言说的生动、形象、节奏等方面功力衰减,真正的艺术大家太少,大书的艺术魅力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优长退化……大书艺术存在的这些艺术问题,是形成大书传播危机的自身原因。

三、全面治理,促进大书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促进大书传播,需要全面治理,多方努力。

首先,要恢复书场,疏通大书传播渠道。在都市化的今天,都市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一种艺术如果在这里受到检验,获得认同,得到舆论推举,就能不断增强传播动力。曲艺人不能老想着上山下乡,还要跑码头,占码头。这就需要特别考虑恢复城市书场。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河南坠子,2006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河南曲艺艺术家、理论家早有共识:传统的表演艺术只有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保护途径。如张凌怡这位年近九旬的曲艺理论家,不厌其烦地提出恢复城市书场。可是,即使郑州、开封这些拥有深厚曲艺传统的河南中心城市,至今也很难看到一个书场。曲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十几年,全省城市中仍然看不到曲艺的固定演出场地,坠子大书这种极其重要的曲艺样式在河南城市中看不到人际传播,这是不正常现象。听到过有关苏州曲艺发展的介绍,苏州城区就有上百个书场,有的专说长篇。苏州周围的村镇也有书场。曲艺在这里的演出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可以推想,这里有关部门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管理文化。河南的曲艺传统不比江南差,只要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曲艺,书场的恢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不仅仅只是建造一个场地,还要通过多种努力培育为“真正的书场”。曲艺人也要树立主动占领城市的理念,主动开设城市传播渠道。要知道,在都市化的今天,大书艺术荒废了都市传播,是不可能走向繁荣的。

除了恢复城市书场。举办有力度的曲艺活动,如经典曲艺大书的展演活动,也是加强传播的有效措施。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必然是“活动”的时代,艺术种类灿若群星,一种艺术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增强显示度,引起社会关注。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与马街书会相距不远的河街、杜寨书会上,我就曾听到过一些曲艺人的迫切要求:曲艺要有人管,要举办活动。后来,也看到了一些曲艺比赛、展示活动,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其活动的频率、规模、质量、宣传,都有些相形见绌。前年,马街书会前夕举办的长篇大书比赛活动,参赛者多是河南坠子演员,对大书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活动的声势、书目的质量、事前事后的宣传都不到位,影响有限。如果能够集中一些优秀大书演员,拿出千锤百炼的书目,以强大声势进行展示,配合有效的宣传,再通过不同媒体扩大展示书目的魅力,一定可以起到以艺术活动促进传播的作用。

大书的传播,虽然要特别看重书场中演员与听众面对面交流,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传播渠道。2017年,河南有关单位曾举办稀有剧种展演,在剧院演出之外,利用了网络传播,其收视人数达到剧院直接传播的百倍还多。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通过广播传播,收听者甚众。河南电视台移动戏曲频道开设有播放大书的栏目,大多播放坠子大书,收视率虽不太高,亦有一定影响。商丘坠子大书演员陈艳丽,较早进入网络“快手”,听者甚多,每天收入三四百元,慢慢地竞争者增多,一天仍能收入一百多元,可见也能争取到受众。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传播,虽然不能代替书场传播,都不能让演员和受众当堂反馈、互相刺激,共同塑造形象,但是,它传播的便捷,能够迅速扩大大书的社会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大书,热爱大书,改善大书的生存环境,从而带动人际传播。

不断提升坠子大书的艺术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是破解大书传播危机的根本一环。受众的兴趣和欣赏热情来自审美需要。提高艺术质量,是提升受众需求的根本。坠子大书艺人,有的演出场子能够一场接一场,有的演了上场没下场。根本原因在于艺术质量的高低。对于大书演员来说,大书艺术就是自己的本业,产品质量既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又关系到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艺术创造力,才能提升艺术质量,才是促进大书传播的最强动力。去年,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办了一期曲艺演员培训班,来自全国 6 个省份的 30名演员参加了培训,其中有10多名大书演员 ,两个月的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了学员素养。最后的结业演出得到普遍肯定。这是目前提升演员素养的一条不错的途径。而演员自身更要增强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做艺术的有心人,在演出实践中,总结大书艺术的规律,继承传统,大胆探索,自觉增强创造力,大书艺术十分需要既能表演又能创作文本的大书艺术家。他们能够打造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推进整个大书艺术的传播,并在传播中进一步提升艺术。

河南坠子大书的传播,存在着危机,也存在着生机,有不少传播的障碍,也有一些促进传播的动力,只要曲艺界以及与曲艺界有关的团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在促进民族传统艺术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为大书发展创造条件,大书艺术家对艺术精益求精,打造能够代表时代的艺术精品,一定能消除危机,迎来生机,畅通传播渠道,在有效传播中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实现多渠道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书场曲艺听众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曲艺泉城》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听众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