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活态传承创范本

2018-12-08 11:15陈也喆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陈也喆

【摘 要】宁波第一家专门研究甬剧的科研机构——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应运而生。它的掌门人正是甬剧领军人物、“梅花奖”得主王锦文。在王锦文的带领下,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在甬剧的活态传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创排了滩簧大戏《呆大烧香》,摸索出了一条“先挖掘整理,后展示演出,再研究归纳”的活态传承的路子。

【关键词】甬剧;活态传承;呆大烧香;滩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37-01

甬剧,历经两百年的风雨沧桑,几经波澜,只留下“天下第一团”——宁波市甬剧团仍在延续甬剧独特的韵味与余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16年6月,第一家专门研究甬剧的科研机构——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应运而生。它的掌门人正是当代甬剧领军人物,“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甬剧的非遗传承人——王锦文。

王锦文从艺38年,经历了甬剧的辉煌与低迷,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甬剧之所以成为甬剧,一定是由它赖以为系的特质、基因和根脉决定的。如何留住甬剧的老底子进而寻求创新和发展,让甬剧在这个时代重放光芒。

如何让甬剧活态传承下去呢?

甬剧活态传承的第一步是选择当代观众喜欢的老戏。一系列前期研究准备工作就绪后,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把目光瞄准了刚刚抢救挖掘出来的传统剧目宝库“宁波滩簧七十二小戏”,并从中筛选出一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呆大烧香》。

宁波滩簧是甬剧的前身,与沪剧的前身——本地滩簧,锡剧的前身——无锡滩簧等同属滩簧大家族。“七十二小戏”是解放以前宁波滩簧的主要演出剧目,被视为甬剧传统的早期代表。而《呆大烧香》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剧目,解放前曾在上海、宁波、舟山等地流行。解放后,因为这部戏的情节内容与时代不相符合,精华与糟粕并存,改编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当同时期的《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被改编整理成甬剧经典时,《呆大烧香》却被尘封箱底,渐渐被世人遗忘。

选择改编这部戏,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颇具草根性、民间性,是宁波人喜欢看的家庭伦理剧。它描绘了清末浙东农村的风土人情,保留了甬剧滩簧时期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早期宁波滩簧“二小戏”“三小戏”的演剧风貌,语言活泼,情节风趣生动,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原汁原味,极具传统价值,也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要求。

活态传承的第二步是老戏新编,将老戏激活,以新的面貌重新加入甬剧常态化演出的序列。甬剧研究传习中心邀请了著名剧作家、原甬剧团团长王信厚先生,根据老艺人孙荣芳留下的口述本进行改编,将原剧中的糟粕摒弃,冗长的叙事唱段删改,保留原剧通俗幽默的宁波老话,对主题、人物、剧情结构等作了全新的改编与构思,创造性地转化成既保留浓郁的甬剧艺术特色,又蕴含时代价值内涵,贴近当下百姓生活与审美趣味的甬剧样式。

改编后的《呆大烧香》,去掉了原戏中粗俗琐碎的部分,整个剧的节奏清新明快,戏剧冲突强烈。该戏描写了清代末年,宁波农村青年张永林,与邻女李秀贞青梅竹马,不料当地王财主儿子王鹤庆,在与官府之女银香分手之后也看中了李秀贞。他的母亲王夫人出来阻挠,并暗使算命瞎子骗秀贞入秋香庵为尼姑,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活态传承的第三步是创作模式上的创新。宁波只有一个专业甬剧团,30多位专业演员,却有20多个业余甬剧团队和社团。他们常年在乡下演出,是甬剧最草根也是最广泛的观众和传播者。戏剧的生命在民间,业余剧团是甬剧传承的一颗种子,观众是甬剧发展最肥沃的土壤。

这部戏里的业余演员是由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培养和扶持的“甬剧联盟团”中的佼佼者。他们虽然没受过正规专业的训练,但他们常年在乡间演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准确抓住观众的笑点、泪点和痛点。

《呆大烧香》的排练模式也很与众不同。这部戏的导演是来自甬剧世家的王红刚。排戏的过程中,王红刚导演带领业余演员,边教学边排练,严格按照专业院团的要求训练。业余演员身上那种对甬剧的执着于热爱,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感动。几个月下来,业余演员在艺术上的收获也很大,艺术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甬剧的传承不再拘泥于专业院团,而是自下而上,散布于老百姓之间。传承方式“活了”,甬剧才能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在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所有同仁们的努力下,《呆大烧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活”了,甚至比想象得还要成功。这部戏在宁波巡演时,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观众又重新找回了当年的滩簧味道,直呼过瘾。

2017年1月,《呆大烧香》在上海演出,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追捧。著名劇作家罗怀臻特意前来看戏,并评价道:“剧作技巧可谓炉火纯青,戏情戏理戏趣戏味样样俱好俱妙,真正为观众编写的戏文,堪与甬剧经典剧目《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剧作相提并论。”

《呆大烧香》的创排与演出,是活态传承甬剧传统的范本,实现剧种剧目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它在扩大甬剧影响力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同时,在挖掘滩簧资源,推出老戏新编,培训演员传艺,整合民间甬剧队伍,推动专业剧团和民间剧团之间的良性竞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摸索出了一条“先挖掘整理,后展示演出,再研究归纳”的活态传承的路子,成效显著,收货颇丰,让愈来愈多的人接触并热爱甬剧,真正践行“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要求,为剧种的传承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青林寺谜语的活态性特征及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