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文人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2018-12-08 11:15王晓露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大音希声音乐美学道德

王晓露

【摘 要】在中国繁茂众多的文化体系里,古琴属其中一支,古琴音乐文化的美学思想受道家影响颇深,隐士多数信奉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追求恬淡、清虚、高寡的生活,强调修身养性,力图摆脱世俗生活的庸俗和繁琐,这无疑将古琴与隐逸走到了一起。本文中笔者通过中国圣贤的圣学来浅析古琴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音乐美学;大音希声;空无;道德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48-02

中华民族的古琴文化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笔者早先看到这则消息时,很是兴奋,但更多的是萌生的自豪感。一个民族的文化,能被世界所肯定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十二分的敬仰,这当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兴奋,这兴奋不仅是为着荣耀,更多是我们的血脉,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自豪。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文人特殊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的表现属琴棋书画最具代表性。古琴是中国滔滔而滚的文化里十分具有魅力的一溅浪花,它独傲幽冥的呼弄不断的响澈在昼的长空,夜的星宇,深深地吸引着怀有学识人的心,它将万物溶化在它的丝弦上。它历史之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对古代文人而言,抚琴听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之物。厚重、古朴、优美的琴声可把人带入浓浓至美的精神世界,使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孔夫子乃圣人,是擅长弹琴的文人代表,孔子跟鲁国的宫廷乐师师襄那里学来琴艺后,终生“弦歌不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体现了古人的精神层面和智慧高度,它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多方面,其意义与价值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因此,古琴绝对可以说一直都是为我们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所钟爱的器乐,古之有云:“琴之为物,乃圣人治世之音,修生养性之器”而琴之所以为修生养性之器,是因古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主“静”,这样的美学观念是为更高的人生哲学所尽之服务的,故有言:“乐不在声而在道”。

“不在声”是因为古人对音乐的态度向来都是“大音希声”,《易经.系辞上》也有讲:“听而不闻,为之希”这便是古人通过音乐对生命意趣的追求,故“希”就是解释文人琴乐审美的关键思想。

“抚琴者也,必修于性(道德);抚琴者也,必修于情(感情);性与情乃琴之声音天地互通之灵气,为智人知命之器。”这番话的美学朔源归根是中国“无”的哲学,一切皆生于无,又归结于无。而古琴谓之器乐,可乃成就“无”之氛围,故古人得(抚)琴,以便得“妙法自然”的境界,与性情洗涤的治冶。所以古琴并不完全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载体。

琴对“弦外之音”(妙法自然)的修养及“道德”的修养主要活跃于先秦,魏晋之前,这一时期主张“乐不在声而在道”故古琴在演奏手法上多为希声,并在演奏时强调有“淡”“和”“清”“雅”“逸”“远”“空”等韵味,其义便是重在“弦外之音”这一时期并没有关于古琴这门器乐艺术的记载,原因是和中国哲学旨高的境界有关,加上宗教阴影的遮掩,古琴音乐的欣赏是无人会来倾注于它的,即使伯牙的《高山流水》,他抚琴也只是为了志向,并不是去感受高山流水中令人浪漫的讯息。那时期总体的社会意识是不会给他单独的意志的。

那么从琴的演奏手法上我们可以了解关于琴的美学要求,抑或说美学准则。其中“清”和“和”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对象,“清”是讲乐曲弹奏的美,而“和”是在借琴为天而与人合一的一种静然状态。这便是古琴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了。

从这些演奏美学准则中可看出文人是如何静对古琴这件乐器的,这也正是种文人与古琴之间不言的约定,在这里我们也已能看到琴作为艺术的身影了,它不再是专为圣人治世,文人修德的器具了,它有了自己发挥自己生命的空间,古琴艺术在此已不单单是文人的爱好,它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着新鲜始终的痕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从社会影响看,琴乐是重自身的修身养性,追求平和风雅,强调其自我完善的内在超越的一门至深艺术!

在中国的思想史里,轴心思想就是我们这里所谈的“无”,這也是古琴音乐思想的流源。“无”是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故才会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法,这便是古人的哲学,其总会支向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就有了所谓追求“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思想境界,这也正是文人们因“无”而寻其去体验的。

可我们为什么要去体验那难以想象到的,虚幻的实体呢?为了是对生命的崇敬和对生命的狂想,即使你拥有了生命,可凡若是你不去通过这样的行径,去打通你生命的灵性,那你的生命也有如躯壳一样,毫无半点生意,文人是敬爱生命的,而古琴却是这输入生命性灵,血脉的“天工之物”,故古琴,乃圣人之物,修德行之器也。“唯君子能之乐”那知的并不是乐,实是它以外更深邃的奥妙,是一切“空”所赋予的 “神圣”。是在一切的“空”里“无”里,文人们圣贤们所才能得到的自由。如果有了音乐这便会使思想得到束缚,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方面提倡音乐,一方面有排斥它,这种背反的原则一直贯穿中国音乐美学的始终。

琴,它在我国自古就被香熏上了书卷文雅之味,视琴者,爱生命也,乃是古之人树立“道德”的一部分,古人的“道德”与今人所讲的道德并非殊途同归,为同样的道理,前者应当拆开来看,即“道”与“德” ,“道”是先秦时期老子的圣贤思想,即提说:“无”。“无”乃是一切万物的产生,又同是一切万物的归结点。而“德”是讲一个人的德行,即对性情的修养,至高至上的陶冶,以达“圣人”之崇高。而非当今的道德强调的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否是合乎人情与理,是否规范了良性的社会,是否提高公民自身的品质,这么简单的意义。

古人树立自身道德的性情,亦有其它,如诗词赋文,书棋画,天人合一,归隐自然,等思想。古琴在先秦时期,魏晋以前是被文人极附钟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人视琴为通性灵之器,另一方面也有当时并没有涉及艺术这个概念,艺术是情感的替身,到了魏晋以后,汉唐宋明清,我国的古琴艺术才逐渐的完备,古琴一方面只是供文人娱乐性情的乐器,一方面还暗暗的承担着先人们所赋予的姿态。即刚才所讲的背反原则。

在音乐的背反原则里,要求审美性质的音乐是魏晋以后由于音乐彻底从宗教政治的分离,使音乐逐渐开始有了艺术性的发展,将情感性寄托于音乐。这样的产生也是极自然的现象。

中国的哲学在发展上是不与西方共同的,西方是在不断地打破,建造,矛盾中搭建起来的,而中国的哲学在开始的扉页上就清明的标示了“天人合一”的字样,故古人们便前赴后继的永托(托付)在里面。这也导致一个中国哲学发展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成就几乎全数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即哲学的“元典”。后继的人只是在这个大阴树里多添些翠枝和柳条罢了,比起来前人相行的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古人是讲究心情艺术和天人理念的,当今青年人浮动的心是不愿体会古人,这长袍短褂,蓬头过时了的高寡姿态的!在这里我不是要鼓风一个结论,谁更能赋予生命的意义,是潇洒步态的今人,还是幽幽长空的古人。若你要是寻求生命的至高,那这个问题你便要考虑清,我不是要推崇一方而无情地驳倒另一方,我只是想介绍一些供大家参考判断的思考,例,如何消费自己的生命呢。

参考文献:

[1]肖鹰.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J].中国音乐学,2001(1):15-17.

[2]蔡仲德.《乐记》的唯心论实质难以否定[J].中央音乐学院,2000(1):66-68.

[3]刘承华.古琴表现力抉微[J].中国音乐学,2000(2):31-32.

[4]费邓洪.对一种主“静”的音乐美学观的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2006(4):45-46.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36-152.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36-152.

猜你喜欢
大音希声音乐美学道德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大音希声,温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大音希声默奉献“氢弹之父”树栋梁——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