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和解·成长

2018-12-08 11:15魏琳吾文泉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自我成长

魏琳 吾文泉

【摘 要】影片《伯德小姐》的故事设定在2002年的加利福尼亚州,讲述了叛逆高中生克里斯汀与她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面临的关于青春、爱情、友谊等方面的故事。一切成长却绕不过亲情、爱情、友情,它们在不同方面,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引导着每个独特又平庸的青少年走向独立与自由。

【关键词】伯德小姐;成长;自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09-01

影片《伯德小姐》提名201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5项大奖。影片讲述了女孩克里斯汀(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跟随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加州的一间教会学校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学校生活中所经历的爱情与友情一次次让伯德小姐明白了独立生活,独自成长的意义。

一、与原生家庭的抗争与和解

“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自己长大后进入婚姻生活所建立的家庭…自己从小成长的那个家庭就被称为原生家庭。”[1]原生家庭的亲子相处模式会极大影响其未来的成长。佛洛伊德早在1895年曾阐述了投射和认同两个术语,并由克莱因(Clair)引入精神分析。

投射性认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婴儿通过幻想将自体中的危险部分放到母亲身上来控制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将焦虑输出体外。之后母亲便被认同为这一投射出来的或被置换了的自体部分。”[2]在第二阶段,婴儿会寻找令自我不安感受的源头,将母亲的形象具象化,同时把母亲视为报复对象。第三阶段婴儿会通过内设性认同吸收母亲的形象,逐渐变得像母亲。

在回家的车内,母女听着《愤怒的葡萄》不约而同地流下泪水。然而,她们却为择校发生争执,克里斯汀愤怒地解开安全带,毫不犹豫地拉开车门,从疾驰的汽车中跳了下去,留下母亲在车内尖叫。伯德小姐一直希望能够远走高飞去闯荡。母亲不断嘲讽她,希望她看清自己。只是强势又现实的母亲也有一块伤疤紧紧嵌在她的内心里,她的母亲酗酒,是个酒鬼。她跌跌撞撞独自成长的经历促使她的潜意识里期望拥有一个安定,宁静的家庭。

伯德小姐认为母亲是阻止她向前的最大阻碍。她改掉姓名,结交不同的“朋友”,拒绝承认自己的出身…究其本质,是对自我的不满。她用顽固而天真的方式让自己受到伤害,让一直爱着她的母亲感到痛苦。争吵中,母亲提到:“你知道把你养大要扔掉、浪费掉多少东西吗?”她回答道:“给我个数目,你把我养大花了多少钱,我长大以后会挣一大笔钱,还清我欠你的,这样我就再也不用搭理你了。”她才会减轻自我认知的焦虑,将其转嫁给母亲。

伯德小姐内心一直渴求着母亲的认同。试衣间中一段简短的对话让两人的心结开始松动。伯德小姐问:“你喜欢我吗?”“我希望你展现出你最好的一面。”“如果这就是最好的一面呢?”二人相对无言。面对爱这个难题——我爱你,我也知道你爱我,不会离开我,可是我能否喜欢你,你也能否喜欢我?她怕母亲不接受不完美的她,她自己更加无法和自己达成内心的和解。

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能够达到互相信任与改善亲子关系的目的。当伯德小姐独在异乡,她开始回归自我,接受克里斯汀的姓名,怀念故乡的阳光,接受家庭的不完美,在开车时以母亲的视角想象她所经历的一切,那句“我爱你”便是与母亲和解,更是与自己和解。

二、爱情的失落与友情的陪伴

在家庭中没有找到依恋型陪伴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会把恋爱对象作为情感的代替资源。当与母亲的亲密度降低时,恋爱对象或许是最好的代替资源。伯德小姐有的两段恋情在她的成长中有着不同的意义。第一段恋情是在话剧社遇到的天真单纯的好男孩,丹尼。相处之后,才发现他是同性恋。起初她会愤怒,不甘,逃避,真正面对丹尼的道歉时,她未曾选择用伤害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怒气,而是抚慰丹尼。

第二段恋情中,她遇到了道貌岸然的凯尔。她被迷得神魂颠倒,献出自己的身体,幸而她能够及时止损,在舞会的最后一刻,伯德小姐赶回了密友身边,结束了象征着青春的舞会。在这场恋爱中的伯德小姐虚浮无力,扮演着两面人生,一面装作有钱人家的孩子嬉戏打闹,一面兼职两份工作支撑自己。此时她明白了跨过自我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后,迎来的是成长。

“同伴关系、恋爱关系是继亲子关系之后的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二者在情感支持和工具性帮助方面存在相似性。”[3]在伯德小姐失恋的低潮期,是她的朋友朱莉陪伴着她。她们分享着最爱的食物,大哭,倾诉,陪伴。成长不仅需要父母陪伴,朋友的陪伴对于青年的成长同样重要,也是他们了解社会,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关键步骤。

三、小结

在青年成长的路途中,一面不断探索着原生家庭的发展特点,一面又尝试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二者之间必定会出现无数碰撞与摩擦,恰恰是这样的碰撞所激起的火花,也能加速成长发展,重新梳理成长记忆,建立自我身份价值。同时,青少年期间的爱情与友谊也是帮助其与外部世界沟通联系,建立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同伴陪伴还是恋爱陪伴的方式都能够帮助其了解社会真实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卢靖,曹莉莉.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47):71-74.

[2]王文娟.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独立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7):56.

[3]曹娟,安芹.亲子关系与自我分化的關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929.

猜你喜欢
自我成长
认同的崩溃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