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在国画造型语言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12-08 11:15袁洪姚杰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国画

袁洪 姚杰

【摘 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科技越来越发达,城市越来越繁荣,城市人口倾向密集,而对比最明显的便是农村的人口稀疏。曾经农村大集体劳动时的薅草锣鼓便离我们越来越远……薅草锣鼓历史悠久,锣鼓伴奏、一唱众和、语言质朴幽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劳动人民在集体劳动时伴随薅草锣鼓进行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所呈现的劳动场景,以此来表达薅草锣鼓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是笔者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示对以往坚韧不拔的劳动人民的一种敬佩,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

【关键词】薅草锣鼓;造型语言;国画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36-03

一、研究背景

“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挖土歌、挖土锣鼓、打闹、山锣鼓、田歌、秧田歌,是一种土家族民众在田野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①早在《凤凰县志》就有记载说“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早年间薅草锣鼓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怀化,贵州铜仁,重庆酉阳、秀水,湖北的宣恩、利川、恩施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利川,曾经有段时间薅草锣鼓是非常盛行的,那里的劳动人民在大集体劳动生产的时候薅草锣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今,利川的薅草锣鼓已经被列为了利川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曾主要分布在利川市双龙镇、庙宇镇、骡坪镇、龙井村、两坪乡等。

薅草锣鼓是由田间生产、薅草劳动、山歌艺术等表现形式组成。其在表现的时候一般情况会有两个人在劳作者前面一人打鼓,一人击锣,同时伴随着即兴歌唱部分或者准备好的歌唱内容在前面表演,带动下面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劳动的效率。由于现在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农村种田耕地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去往大城市工作,远离了农村的原生态种植。而薅草锣鼓的存在便是在农村大集体时流传出来的一种艺术,是农民在耕种庄稼时创造的一种缓解疲劳、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的一种打鼓和清唱结合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最原生态的艺术,而现在这种艺术正渐渐地在人们的眼里和心里淡化,所以本篇文章就是想通过国画的造型语言对薅草锣鼓进行探索实践,并将这种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民族艺术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

二、研究内容

(一)人物服饰特征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文化最为直观的代表,是土家族族群意识、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当地风土人情的反映。土家族服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每一阶段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表现了土家族人的民族心理和和精神品质。”②

土家族是恩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便以恩施土家族为重要研究对象。土家族的服饰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蕴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土家族服饰文化具有非常明显并且极具有特色的服饰特征。

1986年,在张家界出土了西汉时期的三烛青铜烛台“两南蛮夷铸像”,其中的人物头上戴着编织帽,下半身穿着裙子,这就是远古时候土家族人民服饰特征的缩影。直到现在,很多仍然保留了土家族民族服饰的人所穿戴的土家族服饰和上文所述的青铜烛台上人物所穿戴的依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2001年,在张家界又出土了一具完好无损的出自明朝时期的女尸,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土家族服装和之前比较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头上盘着很大的发髻,头上还佩戴了青色的丝巾帕,身上穿着三层广袖博衣,衣服样式为交领右衽开襟,下身则穿着大并且很短的棉布裤子,外面还穿着一帘式的百褶裙,腿被包裹着,脚上穿着一双鸳鸯鞋。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土家族妇女穿着服饰的实物证明。出土的土家族服饰颜色为素雅的青蓝色,这也是后来甚至当代土家族文化的典型的颜色,这与清代土家人民喜欢斑斓颜色相悖,不过这也许也是丧葬服饰有着特殊的寓意吧。

伴随着日月的推移,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改革,土家族服饰文化正渐渐地在人们的眼里和心里淡化。我们仍然还能知晓的就是当大多数的服饰文化都日渐丰富的时候,大多数土家民族服饰仍然非常的简朴。土家族服饰在当代人们的眼里就是一贯俗尚简朴,毫无奢靡之风。崇尚简洁朴素、信仰天然去雕饰的憨淳之美,便成为了土家族服饰文化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审美习惯。

(二)人物动态表现特征

薅草锣鼓响起,清脆悠扬的鼓点,极富韵律的唱腔,催人奋进的歌词,在田里劳作的劳动人民心情愉悦、消除田间劳作的枯燥乏味、催人奋进、备受鼓舞。前不久,十九大召开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经85岁的袁国本老人带着他们村里的人表演了一段薅草锣鼓。歌词由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一起编造:“北京召开十九大,我在山里开歌闸,颂歌献给总书记,党的领导真伟大,十三亿人民紧跟他,三农政策无限好……”薅草锣鼓的歌唱内容一般紧贴社会现象或者贴合人民内心活动,因而让劳作的人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人在兴奋时所呈现的状态极具感染力,“人在兴奋状态下,认知活动积极有效”。③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兴奋的时候,心理活动和内心的情感情绪会随着内心活动和各个神经元的刺激让人表现出情感的激活状态。兴奋能够引起人的相应肢体器官的活动,对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所以,薅草锣鼓对于劳作的农民来说是一种兴奋的刺激,他们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一面,四肢在劳作的基础上,结合有韵律鼓点的薅草锣鼓会表现出比较铿锵有力的劳作动作。敲打和歌唱薅草锣鼓的人会用自己的情绪带动下面劳作的人,所以他们会最大程度地用自己饱满的热情感染着劳动者。手上铿锵有力地敲打乐器,五官随着鼓点有力的节奏夸张有力、感染人心;劳动者便会跟随敲打薅草锣鼓的人的精神状态,劳作时动作有力目标明晰。整个场面积极乐观,充满战斗力和希望。

三、研究内容的实践表达

(一)构图的探索

1.开放式构图。薅草锣鼓主要产生在农村大集体劳动的时候,所以自然人数颇多,场景不受限制,场面十分地壮观。本篇论文的重点就是对薅草锣鼓在国画造型语言中的探索与实践,将薅草锣鼓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绘画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构图,就像写文章离不开章法一样的,构图就是绘画的头,头安排好了,自然会给创作增加亮点。每一种艺术的形成其中都有它独特的艺术和原理,只有符合了这些原理,才能够达到基本的美学。薅草锣鼓在进行时人数颇多,所以在创作时选择开放式构图进行第一步试验。在《构图技巧》中《18种绘画构图技巧详解》里讲述了关于开放式构图的特征,“开放式构图突破了在一个固定的画幅之内完成画面造型的局限,观众对画面的审美思维从封闭式的思维向开放式画外延伸”。

画面构图里,打破一般的完整性构图,将两者都在画面的中间聚集,不是主体性。但是,画面并没有完整的人物出现,人物的四肢以强烈的效果闯入画面,让人耳目一新,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不过,这种构图对于场景庞大的薅草锣鼓来说,不免有些表达不全。一方面人物没有具体的形象特征,就很难将前文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具体地展现在大众眼里,那么薅草锣鼓的精神文化也就很难传达出来;另一方面,这种构图与实际相悖,因为薅草劳动是劳作者都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所有的劳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虽然笔者所作开放式构图也有一个视觉中心点,但是着实让人难以和现实生活中的薅草锣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均衡式构图。均衡式构图是笔者一贯喜好的构图方式,该种构图方式基本讲究构图形式上面的均量分配和平衡的画面处理。均衡式构图和对称式构图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均衡式构图并不是讲求绝对对称,只是在画面上强调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均衡式构图在画面表现上会出现近重远轻、近大远小,即将近处所描述的主体物在色彩或者细节表现上给予比较重要的描述,近处的事物所占的比例会比远处的大,在画面上有空间感和主体物的突出表达。这种构图方式在画面上会形成一种稳定感也就是上述的平衡感。上述构图中左右两边的人物在数量上相等,形状大小上非常接近,排列的位置上也很相似,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就是非常稳定。这种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的平稳均衡感受,但是画面又并非绝对对称,因此不会给人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没有生气的画面感受。均衡式构图也是摄影师们常用的构图方式。在绘画创作时,均衡式构图也可以给绘画创作者带来很多灵感和构图上的巧妙运用。

(二)表现技法的探索

1.工笔的技法表现。中国画根据技法的分类可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在本次创作中首先尝试了工笔的表现技法。工笔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这也是工笔技法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工笔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很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工整、细腻和严谨。工笔上色一般以固有色为主,色调比较艳丽、沉着、明快而且高雅。工笔画的画面色调一般会统一,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薅草锣鼓用工笔的形式表现出来,画面效果明显,主体物很突出,将人物的結构特征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

2.写意的技法表现。在尝试了工笔技法后,笔者又尝试了写意的技法对薅草锣进行创作。写意与“写实”相对,忽略作画对象的逼真形象,而是强调其内在的精神气韵的传达。作画时不要求工细,但是,作品比较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薅草锣鼓,便可以将薅草锣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传达在作品里,是在创作时笔者比较倾向的一种创作技法。在写意创作时将作品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前面的人物和后面的庄稼,用写意将画中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作品里而不失创作所想表达的精神气韵。

3.兼工带写的技法表现。兼工带写也是中国画绘画技法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创作时既有笔法比较工整细腻的部分,也有比较放纵、轻松的用笔,即用工笔和写意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完成一幅作品。所以,在进行薅草锣鼓创作时,笔者根据个人的表达倾向是比较喜欢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的。

四、结论

土家族薅草锣鼓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它产生于人民劳动中,又应用于人民的劳动之中。它唱起歌来曲调悠扬,演唱内容极其丰富,表演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是一种极其传统的民间乡土艺术。在土家人薅草之际,疲劳之余来一首内容诙谐幽默的“打闹歌”,调解人们疲惫的心态,振奋农民们的精神,就像是兴奋剂,带着农民们尽兴地劳作。在薅草锣鼓进行的时候,可以看到农民们最质朴纯真的笑容,看到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生活辛苦劳作的影子。因为有了薅草锣鼓,农民们枯燥乏味又辛苦难熬的耕种变得诙谐有趣而生动,因为有了薅草锣鼓的存在野兽便不敢随意侵犯。薅草锣鼓不仅是一种传统民间乡土艺术,更代表的是土家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是土家族劳动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对困境的一种坚持不懈、不妥协、不屈服的一种态度。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个濒临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也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一在历史上不可抹去和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艺术文化。它蕴含了土家族人民劳作时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民族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轨迹里!

注释:

①贺舟、彭文华.湘西土家族薅草锣鼓简论[J].黄河之声,2017(9).

②周少华.土家族服饰文化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4.

③周瑛.认知活动中的心理状态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6).

参考文献:

[1]贺舟,彭文华.湘西土家族薅草锣鼓简论[J].黄河之声,2017.09.

[2]周少华.土家族服饰文化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4.

[3]周瑛.认知活动中的心理状态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6.

[4]杨臻臻.意写奇崛传精神—陈洪绶人物画造型语言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5]汤兴路.析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D].四川音乐学院,2016.

[6]张建民.从薅草锣鼓中追寻传统农业时代的节奏——以川楚陕交边地区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2):82-89.

[7]王琬鹭.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8]郭艳华.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文化内涵与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3):28-30.

[9]周兴茂.重庆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现状与保护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08(02):37-41.

[10]张堃,谭宗派.对湖北省利川市濒临消失的“薅草锣鼓”的田野采风及思考[J].中国音乐,2006(04):159-163.

[11]饶春球,方应成.《薅草锣鼓》的美学解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9-12.

[12]刘胜志.产品语义学具体应用方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3]秦振川.川渝地区薅草锣鼓的分布与现状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27(01):24-29.

[14]宗华婷.民间美术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22):200-203.

[15]王兴抗.“宣恩民俗文化”在初中泥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冉启全,景志明,李廷尧,吴显军,蒲文红,李彦强.不同民族相互尊重文化习俗的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1):102-109+134.

猜你喜欢
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欲望”(国画)
国画《春来淝水绿如蓝》
我的拿手好戏——画国画
国画十佳
国画
《觅》国画
国画欣赏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