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西游记》俗语的英译

2018-12-08 11:15余莹刘继华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吴承恩俗语目的论

余莹 刘继华

【摘 要】汉语俗语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汉语俗语的文化内涵、修辞特征、英译手段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作为俗语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因此成为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早前研究在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时,很少涉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其实,从俗语文化和《西游记》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研究该作品中俗语的英译很有意义。本研究依据翻译目的论,结合余国藩译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来探讨俗语的英译处理,研究发现,可以恰当地选择直译和意译方法使译文在达到文化传播目的的同时帮助译入语接收者理解原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俗语;《西游记》;吴承恩;余国藩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14-03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存在许多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吴承恩,2014:9)、“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吴承恩,2014:3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吴承恩,2014:294)等。这些汉语俗语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寓意,洋溢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国内学者对于俗语的英译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研究(如蔡荣寿、王圆,2007;刘宁,2016等)发现俗语在英译过程中易受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由于英汉俗语包含的文化内涵有较大差异,文化缺失现象成为了英汉俗语互译的绊脚石。这些研究认为应当采取合理的翻译手段以减小文化缺失现象对俗语英译的影响。第二类研究(如宋晓玲,2012;傅菲菲,2014等)从归化与异化策略入手,探讨俗语的英译处理。此类研究提出,俗语在英译时需灵活运用归化、异化两大翻译策略,从而准确表达俗语所传递的信息。除上述两大类研究外,还有关于俗语修辞英译(如冯全功,2014)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不局限于俗语的信息传递层面,填补了俗语英译研究在修辞手法、句型句式等方面的空缺,为俗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相比之下,国外学者针对汉语俗语翻译所做的研究不多,但也不乏其他语种俗语的翻译研究,如越语俗语翻译(黎氏缘,2013)等,这类研究提出文化差异问题可以通过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与国内汉语俗语研究有相通之处。

综合早前研究,学者在探讨文学作品中俗语英译问题时,很少探討《西游记》俗语的英译,影响了外国人对《西游记》这一文学瑰宝的理解,从目的论角度研究《西游记》俗语英译的则似尚未见。本文拟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西游记》俗语英译策略,以期对俗语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汉语俗语英译简介

(一)汉语俗语的定义。俗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语句。一般来说,俗语包括谚语、俚语、惯用语、歇后语、通俗成语。俗语大多简凝形象,富有寓意,通过比喻、用典、双关等修辞手法,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引用来比喻和说理。俗语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极为频繁,其中的中国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因此,俗语英译绝不只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它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

(二)汉语俗语英译的特点和局限。由于中英语言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中外国家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加之俗语本身巧用典故、借用人名,俗语英译易受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例如“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吴承恩,2014:2),这句俗语中的“甲子”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是中文独有的词汇,在英语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这就是文化缺失的一个体现。

对于译者而言,他们不仅要传递原文信息,还肩负着弘扬文化的光荣使命。所以,为减少乃至避免文化缺失等制约因素的影响,采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汉语俗语英译实践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目的论可以给汉语俗语英译提供非常有效的指导。

二、目的论概述

(一)目的论的起源和发展。目的论源自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该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卡塔琳娜·莱斯、汉斯·J·弗美尔、尤斯塔·霍尔茨-门泰里、玛格利特·阿曼、保罗·库斯茅尔等。

1971年,莱斯提出翻译批评模式,该模式以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为标准,她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向。1978年,弗美尔首次提出“目的论”概念。目的论糅合了行为理论、交际理论、文化理论等理论,认为原文是在原语背景下,作者为某一目的和特定接收者制作的文本,而译文是在目的语背景下,译者为另一目的和特定接收者制作的文本。1984年,霍尔茨-门泰里提出了“翻译行为”概念,认为翻译行为包含一切跨文化转换形式,也包含不涉及原语或目的语文本的转换。该派理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而不断丰富、完善。

(二)目的论三原则。1989年,弗美尔详细地解释了目的论,并总结出目的论的三条原则,即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翻译工作者的行为是为了完成某项委托,委托者向译者发出翻译指令,并告知译者这项委托的目的(如译文的功能)和达成该目的的条件(如交稿日期)。为了达到翻译既定目的,译者有权决定采取多样化翻译手段以帮助译入语接收者群体理解。忠实原则即“篇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需保持语际连贯。连贯原则即“篇内连贯”,指对译文接收者而言,译文必须具有可读性,能够融入目的语文化背景。

目的论将翻译行为视作跨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互动,强调了译者的责任和主体意识,更真实地表明翻译行为是复杂的。此外,翻译活动目的的多样性表明一个原文并非对应一个译文,所以译者需根据具体目的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三、从目的论看《西游记》余国藩译本俗语英译的处理

(一)译者行为目的。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流传至海外,《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自然备受关注。早在20世纪初,《西游记》就有了多种英译本,但这些译本只是节选译本,并不完整。1983年,余国藩(Anthony C. Yu)发表了《西游记》的全译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该译本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让西方人士得以进一步感知中国文学之魅力。

(二)译入语接收者期待。《西游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超脱现实的玄幻世界。它的受众范围广泛,从儿童到成人,都能从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一劫一难中悟出些许道理。俗语正是这些道理的体现形式之一。因此,得当的俗语英译处理不仅有助于英语国家的读者理解《西游记》,而且能使他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一些处世道理或者经验。

(三)《西游记》俗语英译处理。目的论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俗语时,应首先准确理解俗语体现的文化内涵,达到翻译活动的目的,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要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使译文能够融入译文接收者群体的文化背景。《西游记》中俗语翻译的目的是帮助外国人士更好地了解该文学作品,并获得一些启示,余国藩先生的译文所体现的不同翻译方法帮助实现了该目的。

1.直译。直译,是指在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其修辞或措辞特点(如比喻、地方特色等)的翻译方法。译者通过这种翻译方法向译文接收者群体再现源语语言特色,使他们在获取文本信息的同时了解源语文化,达到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余国藩先生的译本中有多处俗语处理都是直译方法的体现。

例一原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吴承恩,2014: 128)

译文:He whos near cinnabar turns red;

He whos near ink becomes black.(Yu, 2012, Volume I: 423)

原文中,“朱”指朱砂,“墨”指写字所用之墨,译文分别选择“cinnabar”和“ink”对应,选词准确。“赤”、“黑”二字一般情况下是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的,但在这一句中,它们既非名词,也非形容词,而是用作动词,这是中国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显然,余国藩先生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表达,在翻译时分别用“turns red”和“becomes black”对应“赤”、“黑”二字,使译文具有可读性,译文接收者理解顺畅,符合翻译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在汉语中,这句俗语比喻接近好人能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则使人变坏,从目的原则角度来说,译文也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例二原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吴承恩,2014: 197)

译文:Saving one life is better than erecting a seven-tiered pagoda.(Yu, 2012, Volume II: 108)

俗語中往往包含一些数字,这些数字有的是实指意义,有的是虚指意义。此句中,“七级浮屠”一词是佛教词汇,指的是佛教中最高等级的佛塔——七层佛塔。很明显,这里的数字“七”是实指意义,因此将“七级浮屠”直译为“seven-tiered pagoda”。

直译方法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文信息,若俗语表述直白,道理易懂,又没有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尝试直译。但是,直译由于往往只关注字面意义传达,常常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例二译文,尽管从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角度来看,直译方法已然表达出“七级浮屠”的意思,也不影响译文的通顺,但从目的原则来看,却忽略了宗教文化信息的传递。译文的受众群体并非都了解佛教,他们可能不懂佛教文化,所以此处单是直译会令他们疑惑,为什么是“seven-tiered pagoda”而不是“six-tiered pagoda”或者“eight-tiered pagoda”?笔者认为,此处如能加上注释,解释“七级浮屠”一词的来源及其佛教文化内涵,则可使译文更易为受众群体接纳。可见,单纯的直译方法并不能完美再现原文,译者有必要采用一些其他方法来弥补直译的不足,有时候,译者还可以甚至必须舍弃直译的方法,而采用意译,以使译文更顺畅地传达深层意义和文化。

2.意译。意译,是指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同时,无法兼顾其修辞特点,因而不得不改变说法的翻译方法。当遇到文化差异时,考虑到目的原则是最高标准,译者可以在把握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改变说法以达到翻译活动的目的,也使受众群体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以下两例就是意译方法的体现。

例三原文: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吴承恩,2014: 2)

译文:In the mountain there is no passing of time;

The cold recedes, but one knows not the years.(Yu, 2012, Volume I: 102)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僻远的山中没有日历册,山中人不知今夕是何年,形容时光的流逝。“甲子”一词源自中国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一甲子代表六十年,一般我们会将它译为“a cycle of sixty years”。但是,原文中的“甲子”指历书,译文将其译作“passing of time”,虽然有违忠实原则,但遵循了目的原则这一最高原则。此外,这句俗语改编自唐代太上隐者《答人》中“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一句,因此,译文中添加注释“A quotation of two lines of a Tang poem”(Yu, 2012, Volume I: 507),以此体现俗语的出处,同时弘扬了中国诗歌文化。

例四原文: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吴承恩,2014: 73)

译文:When the mind is active, all kinds of mara come into existence; when the mind is extinguished, all kinds of mara will be extinguished.(Yu, 2012, Volume I: 294)

在此,余国藩先生将“心生”的“生”意译为“active”。此处若采用直译方法虽然不会对理解产生影响,也符合忠实原则、目的原则,但从连贯原则考虑,“active”既能表现出人类产生想法这一行为,又生动地呈现了思绪在脑海跳动、活跃的状态,这种意译方法更容易为译入语接收者接纳。

意译方法的确是俗语英译可以采纳的良策之一,它不仅能有效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比直译方法更接近译入语接收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当然,意译也不是天马行空,它依然要表达与原文相同的信息,而且,意译实际上只能是直译的替代,如果直译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自然应以直译为首选方法,意译只是在直译无法恰当表达原文的意义、内涵等情况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手段。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直译、意译两种翻译方法角度对《西游记》余国藩译本中的俗语处理进行了分析,发现无论是通过直译方法还是意译方法翻译俗语,余国藩先生的译文都体现出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在翻译行为中的指导意义,都最大限度地向英语国家的读者再现了原文,传播了中国俗语文化,同时也推进了《西游记》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蔡荣寿,王圆.英汉俗语互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03):57-60.

[2]董绍克,阎俊杰,刘中富,孙永选,张树铮等.汉语知识词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3]冯全功.《红楼梦》中的俗语修辞及其英译[J].红楼梦学刊,2014,(01): 286-305.

[4]傅菲菲.中国俗语英译方法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73-74.

[5]黎氏缘.越汉俗语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7]刘宁.汉语俗语对外翻译的文化缺失问题思考[J].语文建设,2016,(03): 81-82.

[8]史仲文,胡晓林,祁庆富,何长华,张才彬等.中華文化习俗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9]宋晓玲.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西游记》中的宗教俗语在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7.

[10]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11]Yu, Anthony C. Tran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Volumes I & II)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猜你喜欢
吴承恩俗语目的论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