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内部世界

2018-12-09 08:49吴明霞副教授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8年2期
关键词:牛牛躯体婴儿

文/吴明霞 副教授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科学让我们认识外在事物,却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我们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认识我们自身之外的世界,一是认识我们自己的内部世界。

外部世界——总怕教得不够多

对于第一点,大多数的父母们都非常关注,我们会买许多早教读物、各种知识卡片、学习机,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去科技馆、去博物馆,让他们上学学知识,带他们去旅游,教他们做家务……做的都是同样一件事情——认识世界,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经验。

场景一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里做客,看到他们家的家具、家电上面,都贴着大大的纸片,写着关于这个物件的名称,冰箱上面贴着“冰箱refrigerator”、空调上面贴着“空调air conditioner”、沙发的靠背上贴着“沙发couch”,要知道,他们的孩子那个时候才不满1岁!这令我非常震惊,我们父母们是多么关注孩子对这个外部世界知识的学习啊!

内部世界——是否也曾忽略过

与此对应的,我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同样令我震惊,那就是,我们对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内部世界,所花的功夫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可以说是几近于无。比如下面这个常见的现象:

场景二

10个多月大的婴儿在爬行站立的过程中头碰到桌子,哇地哭了起来,妈妈(或者外婆等等)这样劝慰:“宝宝不哭,不哭,乖。”或者会佯装拍打桌子,说:“打它,就是它不好,把我们宝宝碰哭了。”或者说:“好了好了,没什么,一会儿就不痛了。”或者转移婴儿的注意力:“嗨,宝宝看,哥哥在笑你了哦。”

感受,也需要学习

对于小婴儿来讲,这个世界是完全陌生的,要认识它,需要学习,需要人教。同样陌生的,还有婴儿自己的内在状态,他的身体的感觉、他的内心的感受,无一例外都是巨大的、无以名状的,有的时候甚至是混乱的。

桌子碰头所产生的感觉对于婴儿来讲,意义非凡,难以承受,但他并不知道,那一瞬间额头“嗡——”地一下,之后那个火辣辣的、刺激的、痛苦的感觉是什么(我这样描述的时候,已经是用成人的语言,对于小婴儿来讲,并没有所谓的“火辣辣”和“刺激的痛苦”),他对此一无所知,除非他通过某种途径获得这一知识。这个感觉是内在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父母没有借此机会一边轻拍他的背,一边轻言细语道:“宝宝,哎哟,好痛,好痛,痛,痛。”他就不知道那碰头后产生的复杂而不舒服的感觉是有名有姓的,那个名字就是——“痛”。

当然,类似于“疼痛”“难过”“舒服”这样的心理感受和躯体感觉来说,我们家长们即使没有直接地告诉孩子,在小婴儿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还是会借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学会它们的名称,当自己产生这样的感觉和情绪时,会用这些词汇去标定这些感知觉。但对于那些复杂的情绪情感呢?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外部世界的丰富≠内部世界的清晰

事例一

一位“海龟”博士给我讲起一件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经历。他说,他与人在电话中发生了冲突,对方挂了他的电话,放下电话后,他的头无法下垂,只能抬着脖子,稍微一低头,就会觉得气出不来。我问他被人挂电话时心里的感觉是什么,他说:“没什么感觉。”

他在躯体层面是有感觉的,只是在大脑皮层,无法把这些内在状况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并且给它一个名称——“愤怒”。据我对他的了解,在他的生活中,处处为自己的躯体不适而痛苦,他把在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层面的不快,统统都转化成躯体的不适了,当他为躯体的症状而痛苦的时候,也就回避掉了内心的各种痛苦感受,那是他无法去感知和言说的。

不过,对于外在世界,他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相较于他对外在世界的了解,他对于自己内在世界的认识实在是太过于贫乏了。他见到的外在世界虽然是有条有理、清清楚楚的,但内在世界是那样模糊不清、甚至混乱不堪,他能幸福吗?

事例二

牛牛2岁的时候,我带他乘飞机回老家,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舒服,哭了起来。来接我们的阿姨问他:“牛牛,坐飞机什么感觉呀?”他停顿了几秒,没有说话。那时,我感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讲,太复杂了,因为他的词汇量并不足够去命名这样复杂的内在状态,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许尚未到可以整合这些内在状态的水平。但接着,牛牛回答:“怕。”

听到这个“怕”字,我是多么欣慰。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历中,看到我的来访者们,对于自己的内在世界是那样陌生,受困于这样的一种能力上的匮乏,而反复经历自我挫败的生活,不由得扼腕叹息。

怎么做?

尼采说过:“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尚不能为自己的内在情绪情感命名,也许我们也不习惯、或者缺乏能力去帮助婴幼儿为自己的内在世界命名。在这样的父母养育下长大的孩子,或许多半会“离自己最远”“不知道自己”。而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意识到“认识自己内部世界”的重要性,那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就只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了。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猜你喜欢
牛牛躯体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可笑的牛牛
家乡的变化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搬家
牛牛种太阳
牛牛的耳朵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