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古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与延续

2018-12-10 09:20孙锦旭张秀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护城河安阳街巷

孙 立,孙锦旭,张秀鹏

(1.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1)

安阳市东临黄河、西倚太行,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是古代都城选址的理想之地。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所在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安阳是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安阳老城也是重要的郡县、州府治所所在地,一直是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13年,安阳县替代彰德府,1949年后改为安阳市。1906年,京汉铁路的通车促进了安阳的工农业产品交流和工商业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古城内文物古迹在建设运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世纪末,在利益与效率的驱动下,古城文峰路穿城而入,将古城割裂为南北两部分,严重影响古城的传统空间格局。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安阳古城虽沿袭明清两代的基本框架,但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空间格局任重道远。

1 安阳古城的城池形态

1.1 研究范围

安阳古城位于旧城核心地段,北至解放大道,南至文明大道,西至彰德路,东至东峰路,东西宽大约1.7 km,南北长大约1.5 km,用地面积大约2.58 km2。安阳古城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整城池(图1)。

图1 安阳古城研究范围(来源:作者自绘)

1.2 城池演变

殷商之后,曹魏邺城选址在今安阳老城的东北18 km处。今址安阳城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元明清至今,城城相叠,历尽沧桑,城址的变迁范围大体都在洹河以南1.5~2.0 km处(今安阳老城区)。明洪武初年大兴土木,改筑北宋相州城,沿着城墙外围用砖石加固,城辟四门(东永和、西大定、南镇远、北拱辰),筑有瓮城,城门之外各建有重檐楼阁,四角建有角楼,护城河水围绕十丈的城壕,城垣之内零星分布大小坑塘20多个,在暗处与护城河相连,形成很好的古城排涝系统,同时解决城内生产与生活用水问题。古城的城池格局基本形成于明清时期,形制规整,城墙方整,地势呈现龟背型;整个古城以钟楼、鼓楼为核心,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大街和西大街为东西向轴线,构成古城基本骨架;衙署、庙宇、民居等按礼制秩序布局,官署功能和民居功能主要分布在古城东西两侧,形成“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纵横交错的基本格局。民国后,安阳古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钟楼和鼓楼相继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池寨堡失去了防卫功能,加上大量建设式破坏,城门、城楼、部分城墙以及部分护城河段逐渐被毁弃。目前只剩下了古城西南隅角楼和东南隅碉楼遗存,以及护城河部分段,且护城河水质污染严重[1]。

2 安阳古城空间格局解析

安阳古城基本继承明清时期的空间格局。20世纪末,文峰路穿城而过,道路以北大片传统民居更新改造,丧失了原有的空间肌理和风貌,但被割裂的古城南北大街轴线仍是安阳古城比较繁荣的商业轴,古代以官署功能为主的城东南片区逐渐被居住区和少量一些单位大院替代,只剩下部分街巷和建筑遗存。目前东南角楼遗址、西南角楼、城墙遗址、护城河、坑塘水系、传统建筑和几条风貌较好的传统街巷是组成安阳古城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图2)。

图2 安阳古城传统格局构成(来源:作者自绘)

2.1 轴线

城市轴线是我国古代营城和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古城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2]。明清安阳老城城市轴线呈错位十字形正交,其中东西轴线长约1.7 km(东轴线、西轴线相错100 m,其中东轴线1 000 m,西轴线700 m),以西大街、东大街为主,串联起文庙、天宁寺(文峰塔)以及彰德府署功能片区等重要文物建筑;南北轴线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骨架,长约1.5 km,轴线节点上的鼓楼、钟楼在高度和体量起到统帅全城的作用。在古城轴线的引导下,安阳古城被进一步划分为“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布局严谨,层级分明。民国时期,鼓楼、钟楼(1949年后复建)遭到毁灭,中轴线上出现西式建筑风貌的商业店铺,以鼓楼广场——城隍庙为核心商业勃兴,城市市井生活功能逐渐取代衙署成为城市重心,伴随着公共功能片区转型和大量新机构的出现,古城的轴线格局未发生较大变更。

近些年,古城传统轴线格局亟待保护和延续。20世纪末,文峰快速路割裂了古城南北片区的联系,严重破坏的古城南北轴线格局。北大街、中山街经历了一系列拓宽和更新改造,沿街两侧的建筑风貌与古城格格不入,功能业态低端,失去了原有的尺度和风貌;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虽基本保留原有的线性和走向,但也存在后期违章建设的、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传统建筑年久失修、功能性衰退等多种问题;同时,复建的钟楼、鼓楼广场以及轴线周边的公共建筑也面临着风貌被破坏和功能结构性老化等问题。

2.2 护城河-坑塘水系

安阳古城选址在北部洹河和南部黄河故道之间,洹河自西向东流过殷墟遗址保护片区,孕育了安阳古城的文化底蕴。唐代相州刺史李景主持开凿万金渠,使万金渠与老城产生空间联系,加强护城河的防御和满足古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用水,在大西门以北处南北分流,环绕安阳老城,下游经北万金渠、东关婴儿沟。老城区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古城内部因为一些地势低洼原因开挖的坑塘水系,给古城内居民的生活、生产灌溉、防火防洪、生态气候等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进而构成“恒河—万金渠—护城河—坑塘”的四级智慧水系布局(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粗放的规划建设方式,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导致护城河水质污染严重,且沿着护城河周边大量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被大体量公共机构违法占用,严重侵蚀古城居民生活和休闲的公共空间。例如:安阳老城北门地段开发时,部分河段被掩盖在广场之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护城河的连续性。1980年,老城区内有大小坑塘15个,目前只剩下搭链坑、三角湖、后仓坑等7处,面积也在不断地微缩,面临消失的困境。

图3 洹河-万金渠-护城河(来源:作者自绘)

2.3 历史街巷

目前安阳市的街巷骨架是在明清时期街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城整体街巷格局被文峰路割裂为两部分:南部街巷格局保护较好,保留了较多传统街巷;北部街巷格局存在,但传统街巷较少。根据《安阳城市建设志》记载:至20世纪50代末,安阳老城区共有大街小巷、胡同夹道各类街巷116条,其中残余石板路4条,炉渣水泥路10条,土路102条。在往昔的安阳老城里则呈现为街、巷、胡同、府、夹道的古城道路体系。

老城街道格局的特点以“片”和“丁”字路居多,小的街巷胡同错落有致,散布其中,棋盘直对的街道比较少,这样的布局结构也是为了防卫。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纵贯南北,连通北门拱辰门与南门镇远门,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但这条南北轴线在老城平面偏西的位置。老城里便出现了许多蜿蜒曲折的丁字街口,老城里的东西大街不对照,西大街正对的是鼓楼东街,而东大街则偏南一些,与南大街形成丁字街口。例如,戏楼后街西营街口、老爷庙前街观口街口等处,都建有大小不同的庙宇,民居宅院内迎面设置的影壁类似于这种建筑形制,也是从风水角度考量的。

古城内现存较为完好的传统街巷有西大街、南大街和鱼市街等,这些街巷基本保持着传统的街巷尺度和风貌,沿着主要商业轴线,两侧分布前店后居的传统多进式院落,整体上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3层空间结构。西大街和南大街是安阳较为古老的商业街,是承载古城市井生活发生器,现状格局与风貌完整,以小商品零售和传统老字号功能为主。

2.4 传统建筑

安阳古城现存的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宗教及礼制建筑、祠堂、传统商铺和传统民居等类型。宗教及礼制建筑是安阳古城重要的空间构成,也是安阳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存有价值的宗教及礼制建筑有天宁寺及天宁寺塔、彰德府城隍庙、高阁寺等。其中,天宁寺塔是安阳古城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安阳古城内传统建筑院落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中原建筑遗存,沿着西大街、南大街等主要商业街道呈现“前店后居”的三或四进传统院落模式如图4所示,建筑风格类型多样,有以传统木构架为主的商铺,也有以传统木构架清石砖墙立面的住宅,还有近代出现的民国风的公共建筑,但它们都遵循“主街第一,朝向其次”的布局原则。古城的院落大部分保留明清的风貌院落格局,还包括部分民国和1949年以来修建的房屋院落,很好地反映出安阳古城的时代变迁。安阳民居多呈合院形态,建筑总体布局一般比较规整,以木构架结构的院落式住宅为主,因院落多进而成五门相照、七门相照、九门相照的格局。例如:王氏民居位于安阳市西大街西端,坐南朝北,是一处比较典型四进院落形成“九门相照”,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布局、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4 传统的民居格局(来源:陈惠安摄影)

3 安阳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延续建议

3.1 延续传统空间秩序

古城的空间秩序反映的是不同时间维度上社会制度和文化理念对空间形态的映射叠加的结果,延续古城传统空间秩序对于塑造古城特色具有重要作用。安阳古城错位的十字轴线以及“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构成古城的主要空间骨架和空间形态,塑造了一定的空间秩序。为了延续传统的空间秩序,规划应该建构古城南北部分之间的联系,弱化文峰中路的交通功能,重塑古城十字轴线功能与空间的秩序,织补古城“街—巷—院—间”平面肌理。

首先,应该通过交通管制措施将古城过境交通实施外围绕行,降低文峰南街、文峰北街的过境交通量,且设置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行人过街设施,加强南北向的步行交通联系,修复古城的割裂,延续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轴线在空间和功能上的联系。同时,积极引导轴线两侧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修缮,以及不协调建筑的整治改造,置换一些文化创意、老字号商业等服务功能,增加用地的混合性和多样性,保留原有“前店后居”的传统院落格局。

在古城轴线上钟楼、鼓楼广场、城门广场等节点空间,设计一些地方特色建筑景观小品,丰富空间的层次,塑造空间的场所性,增加古城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可识别性和丰富的体验性。轴线周边分布了高阁寺、城隍庙、韩王庙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遗迹和塔莲坑等坑塘在内的历史文化景观要素,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传统的空间格局,发挥其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功能枢纽和空间组织的作用。针对传统民居建筑院落,通过一些规划和引导措施,推进“小规模,渐进式”以传统院落为单位的更新改造方式。

3.2 保护城池空间形态

安阳古城的城墙和护城河勾勒出区域边界和古城的轮廓,反映了古城城池空间形态。现存城墙遗址、三角湖公园西南角的角楼和塌陷的东南角碉楼应该加强保护和展示利用,恢复被覆盖的护城河道、坑塘水系,构建古城的生态滨水廊道,界定古城的区域边界形态。可以在城墙、护城河、城门遗址上建立遗址公园,通过数字VR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展示安阳老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将其打造成为历史科普教育的基地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场所[3]。同时,城墙遗址公园可以与三角湖公园以及坑塘水系等环城景观休闲带结合,形成历史文化旅游路径。

加强老城与河道之间生态绿化带的整体性保护发展,结合城市功能、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段展示,形成安阳古城居民生活休闲的绿色景观带。首先,在护城河和建筑场地要留有富足的开敞空间,治理河道水质,拆除护城河周边的违章建筑,加强护城河与城墙遗址之间的联系,强化古城平面形态。其次,严格控制自然河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绿地开敞空间,以提高河岸视线廊道的可达性。最后,通过滨河生态绿地、遗址公园、滨水广场、亲水码头等设施,建构“护城河-坑塘水系”绿色生态休闲廊道,促进老城与护城河-坑塘水系形成整体性发展。

3.3 梳理传统街巷格局

安阳古城传统街道和巷道是古城居民重要的生活和交流场所,是古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街巷可以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风貌保存良好,且其走向和尺度均未改变的街巷;第二类是街巷保持原有走向,风貌不协调和尺度改变的街巷;第三类是风貌、高度、尺度等与传统街巷格格不入的街巷。针对安阳古城不同街巷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与管理措施(表1):一类街巷严格保护、二类街巷风貌控制、三类街巷高度控制。

表1 古城街巷分类控制表

古城区内部环境容量、空间资源非常有限,机动车交通量的大量涌入,给古城传统的街巷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城市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保护古城传统街巷格局。首先,通过对过境交通的外环引导,疏解文峰北路、文峰南路的交通压力,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古城,造成古城传统街巷格局的破坏。其次,从古城保护、交通压力缓解的视角出发,结合安阳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对古城功能定位的相关要求,妥善处理好古城与新城发展的关系,逐步、有序地将部分行政、教育等公共功能向新城疏散或者在内部进行功能置换,降低古城整体的交通需求。同时,利用地下空间集中布置地下停车,解决地面停车不足的问题,主要交通枢纽应设在古城外围主要交通道路交叉口处。例如南大街与文明大道交汇处,结合遗址公园建设,地下设置停车场,地面布置换乘设施;彰德路与文峰环岛交汇处,作为古城西部主要入口,地下设置停车场;统一规划文峰环岛地下空间,并结合地块更新机会逐步实现。

落实古城区的公交优先战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规划手段影响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进一步调整古城交通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以及共享单车的投入,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通过拥堵收费、停车收费等政策,限制机动车进入古城,将古城区增加的停车费用补贴于古城内部和外围地下停车场的建设中,加快进出古城车辆的运转,以静制动的缓解古城交通拥堵。

3.4 活化利用建筑遗产

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遗址和传统建筑院落承载着安阳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古城活态文化的传承空间,是古城空间格局组成的重要板块。现有的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保护,缺乏与周边环境整体性的保护,呈现出孤岛式与静态博物馆式的保护现象。规划应充分发挥传统建筑及周边环境的“场所”功能,通过植入文化创意、社区服务、商业展示等功能和传统文化活动的策划,展示安阳古城的传统文化与记忆,激发当地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城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中,打造安阳古城文化名片。通过线上安阳历史文化遗产APP建构以及线下活动的文化活动的组织,依托传统建筑遗产空间,活化利用,传承文脉。建议对老城历史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做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虑建筑的破损程度、使用功能、历史沿革、建筑审美等多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化措施。

保护和活化利用安阳古城3个历史街区。在西大街、城隍庙—高阁寺、仓巷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恢复原有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根据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对历史街区内不同类别的建筑采取分类保护整治的措施。同时,对不同历史街区功能和历史资料进行准确定位,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涵。例如:西大街历史文化片区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展示片区、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府署文化展示片区、仓巷街结合恢复传统坑塘水系空间,营建以特色民宿、传统民居展示、文创产业为代表的城市休闲片区。

针对宗教类、纪念类、传统民居类等不同类别的建筑遗产,应该注重功能与相关活动的策划。例如:宗教类建筑如天宁寺,在保护寺庙传统格局和修缮文物的基础上,应该以佛文化传播与交流功能为主。纪念性建筑如许三礼祠堂,可以作为社区服务功能(社区书屋、公益讲堂、文化站等)或者作为文化展示功能。传统民居、商业建筑的“活化”,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修缮房屋和风貌恢复,同时要恢复老城的文化生活,适应与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对老城内历史街区、有价值的建筑进行活化的同时,也应该对老城水系、道路、街巷、院落、古树等其他要素进行因地制宜地活化。

4 结束语

面对快速城镇化的开发建设,老城的保护发展任重道远。为了更好保护与延续安阳古城空间格局,笔者在对安阳古城空间构成要素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延续传统空间秩序、保护城池空间形态、梳理传统街巷格局、活化利用建筑遗产4个方面的建议。

猜你喜欢
护城河安阳街巷
王纬华
我爱家乡的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安阳之旅
边走边唱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雨中的街巷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