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一策”书写舞蹈院团新篇章

2018-12-10 09:19林圣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舞团一策歌舞团

林圣

回顾历史,上海舞蹈曾经经历过一个时代的辉煌,一位位名家名角,一部部万人空巷的创作,那时上海舞蹈被誉为“中国舞剧的半边天”。重现当年的舞剧创作鼎盛时期的盛景是舞蹈人的追求。如今,在体制机制变革的情形下,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上海舞蹈院团有了新的发展动能……

近年,上海的舞台连续上演了多部原创舞剧。《朱鹮》《哈姆雷特》《长恨歌》《早春二月》……这些舞剧作品制作优良、题材多变,有的获得了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金奖,有的在海外巡演引起了轰动,在观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展现出舞剧创作良好的势头。戚冰雪、陈鹏等不少过去不太为观众知晓的名字,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多部舞剧中挑起大梁,担纲主角。这些成绩得益于“一团一策”院团分类改革的实施。自2015年下半年上海全面启动“一团一策”院团改革后,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歌剧院舞剧团根据自身的特点,相继推出了新的治团之策。在舞蹈领域全新的发展阶段,以更加细致、更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来管理院团,如同助推剂,为上海舞蹈的腾飞添了一把力。

艺策—新举措加强艺术创作

艺术生产是院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优秀的新作持续产出,这是上海舞蹈院团不断思索的问题,也是一团一策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上海歌舞团每年都有不少来自演员们的舞蹈小节目创作。2014年,上海歌舞团通过推出“在路上”原创作品晚会,将这些创作推向舞台。2015年“一团一策”实施后,舞团对于如何提升创作,如何刺激舞团内部的创作力量,打造质量上乘的新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上海歌舞团改变了通过作品晚会展示来推出新作的方式,转向在创作的过程之中全方位介入,扶持新作。这样一来,在路上“原创作品晚会”摇身一变,成为了在路上“艺术创新专项扶持计划”。团内的所有演职员都可以用舞蹈作品和前期方案来申报在路上“艺术创新专项扶持计划”项目,舞团从演出收入中专门拨出经费,设立专项基金,以使这一项目得以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让年轻的艺术家们有了自如的发挥空间。上海歌舞团的青年编导吴欢、罗丽等人都得益于这一平台逐渐成长,舞团的众多优秀小节目,如《傣家的女兒傣家的雨》《天浴》《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等均孵化自这一平台。

转变方式的同时,上海舞蹈院团还聘请“后援团”,为舞团未来发展及新创节目排演,创造集思广益的契机。“一团一策”实施后,舞蹈院团相继建立起了艺委会制度。聘请舞蹈领域内顶尖的资深专家作为常规的顾问团队,介入到舞团日常事务中。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歌剧院舞蹈团都把艺委会专家的咨询交流会议列为常态工作制度,诸如演员的考评、招聘、舞团的规划,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能见到艺委会专家们的身影。这些专家同舞团管理者相互配合,以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独到的专业眼光出谋划策。尤其在创作选题的孵化阶段以及舞剧排演成型的过程中,艺委会专家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2016年,正值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上海芭蕾舞团选择以《哈姆雷特》一剧向莎翁致敬,这就是来自于艺委会专家的建议,由此为上海芭蕾舞团留下了一部该团舞剧创作历史中,唯一改编自莎士比亚剧作的原创舞剧作品。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舞剧《早春二月》,选题同样经过了艺委会专家的仔细推敲而定,其后《早春二月》多次修改,舞剧团认真听取了艺委会专家的建议,并作了改进。

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自对生活的体察,创作者只有扎根于生活中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金科玉律”。“一团一策”改革要求舞蹈院团深入扎根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且将这一工作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对上海舞蹈院团予以考核。上海歌舞团的小作品,唯美空灵的藏族舞蹈《天浴》,灵感来自于在云南丽江的一次采风。上海芭蕾舞团创作《长恨歌》,主创团队全体共赴西安采风,上海歌剧院舞剧团为了能够使得《早春二月》更加符合小说原著的内涵,前往柔石故居探访。这些深入生活的采风为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策—多方位打造人才队伍

院团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往往一位名角就能带动舞团的发展,一位优秀的编导就能提升舞团的影响力。“一团一策”实施以来,舞蹈院团在如何激励演职员的潜力、如何推出新人等方面,动足了脑筋,院团长们各出妙招。

上海歌舞团实行“艺衔制”,将演员的艺衔职务与职称脱钩。由于职称认定时间周期长、要求苛刻,而演员的成长则往往突飞猛进,职称难以体现演员当前的舞台表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使更多年轻演员得到激励,“艺衔制”应运而生。这一演员制度最早于2008年开始实施,最初仅有18位演员入选艺衔职务。此后不断发展,2015年后,歌舞团对艺衔制不断完善优化,参照国外舞蹈大团名团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陆续细分出荣典首席、独舞A、独舞B,领舞A、领舞B,加上原有的艺衔职务,形成了包含荣典首席、首席、独舞A、独舞B、领舞A、领舞B和群舞在内七个层次的艺衔体系。目前艺衔制演员人数占全团的43%,推出了朱洁静、王佳俊等拔尖人才。完善的艺衔体系既使得站立于艺衔顶端的台柱子能够充分获得认同感,留住了顶尖人才,也为歌舞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流砥柱,锻造出人才梯队。

上海芭蕾舞团以“资深带新秀”的策略促进新的演员成长。“资深带新秀”是出自于舞团管理人的经验之策。从舞蹈院校毕业的演员苗子都留有学院派的印记,基本功通常比较扎实,但是却缺乏舞台经验。新的舞蹈演员往往适应期十分漫长,而舞者的黄金年龄段又很短,如果需要五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才能迎来演员的“开窍”,舞团显然等不及。上芭就想法设法,让新人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演员的要求。通常同龄的双人舞搭档合作演出往往缺少压力和动力,上芭将年轻演员拆分重组,与前辈舞者共同练习,每天长达六至八小时的配合,加之舞台实践,新人在艺术和心理上都飞快地成长起来。比如,年轻演员戚冰雪与吴虎生共同搭档,近两年表演功力快速提升,年纪轻轻就斩获多项芭蕾比赛大奖。再如,上芭让青年演员帖佳欣在《哈姆雷特》中饰演女主角乔特鲁德,孟繁宇在《简·爱》中饰演女主角贝莎·梅森,与资深“戏骨”搭档,刺激这些演员飞快成长。“资深带新秀”起到了人才培养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新人选择,上芭有着独到的眼光。新人首先必须是一块可雕之玉,具备可塑性,符合芭蕾舞“三长一小”“开绷直立”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属性上,要求新人能够吃得起苦,扛得住压力。一旦确定培养为未来的台柱,舞团就会全力培育,将资源给予青年演员,创造出实践机会。如今上芭领军人物吴虎生即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初的青涩稚嫩,到如今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驾轻就熟,这是上芭独特培养方式之成效的最佳体现。

为了让年轻演员快速成长,上芭采取了近乎于“家长式”的管理方法,关注演员成长发展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团长全面掌握演员的性格特点及技能特长,既强调艺术技艺本身的精进,也重视演员的艺德养成。为提升演员的艺术涵养,上芭还建立艺术资料室让演员在训练之余有充分的时间,从历史中的舞蹈名家身上汲取养料。这些举措从全方位关照、呵护青年人才,未雨绸缪,极力推出明日的台柱。

“演”策—“走出去”拓宽巡演国界

创作打磨成型,演员队伍齐整,“一团一策”着力推动舞蹈“走出去”。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走出去”弘扬文化自信,让上海的舞蹈品牌在国外逐步有了市场辨识度,令国外观众对海派特色的舞蹈有了全新认识。

上海芭蕾舞团是近年在国外演出场次最多的舞蹈院团,目前占到全部演出的三分之一。上海芭蕾舞团以《葛蓓莉亚》《吉赛尔》等剧目在世界各地巡演,获得国际观众及专业人士的认可。例如,上芭邀请英国编导德里克·迪恩创作的豪华版《天鹅湖》,发挥上芭群舞演员数量的优势,以超出常规版本的演员人数,演绎经典。2016年,豪华版《天鹅湖》在荷兰八个城市演出26场,反响热烈。2017年上芭又将《天鹅湖》的巡演场次提升至40场,邀请方荷兰星辰公司总裁汉克先生不无感慨地评价:“我看过非常多版本的《天鹅湖》,这一版最让人惊艳”。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多番赴日本巡演,在日本20余座城市演出60余场,广受当地媒体的好评。在日本地震灾区演出谢幕时,观众席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中噙满泪水,艺术的语言不分国界,《朱鹮》尾声重建家园的舞台场景,打动了所有观众。《朱鹮》在日本成功巡演,谱写的了两国人文交流的佳话,被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亮点”。

剧目走出去,迈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上海的舞蹈院团也在其中不断积累着经验。通过在国外巡演,与国外艺术界零距离对话,上海舞蹈团体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深入国外市场,打响上海舞蹈品牌。早在2013年上海芭蕾舞团《简·爱》巡演英国赴伦敦大剧院演出时,当地剧院负责人就表示希望能够看到中国的故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后,上芭力邀在瑞士贝嘉舞团担任过演员的德国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以及以他为核心的国际化主创团队,倾力打造现代芭蕾《长恨歌》。这一舞剧以世界语言来演绎经典的中国故事,再现了白居易诗句里的帝王爱情故事,沉抑中充满悲怆的情感。2016年舞剧《长恨歌》在英国伦敦大剧院进行了系列演出,受到英国观众喜爱和评论赞誉,几乎每场结束后都有观众在后台口等候编导演员。英国艺术媒体《舞台》称:《长恨歌》让观众看到美丽、恐怖、悲剧在舞台上融为一体,是一部上佳之作。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在日本连演数十场,受到广泛赞誉,得益于对日本市场进行的准确预估。朱鹮作为日本象征吉祥的国鸟,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然而生态环境变化致使朱鹮在日本境内绝迹,舞剧中和谐唯美的朱鹮舞步触及了日本人民对于朱鹮的悲悯、哀思之情。全剧的舞蹈编排和风格设计以及剧情发展方向,十分贴合日本人民的审美观念,由此造就了一番成功的交流演出。可见,对于怎样的剧目能在国外市场的受欢迎,各家舞蹈院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团一策”倡导院团打造不同类型的巡演版本。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剧场都无法达到沪产舞剧的剧场舞美标准,部分团体此前在国外演出中,还遇到了物资无法快速转移、难以在短时间应对多场演出等情况。制作一种更具灵活性演出版本的需求十分迫切。“一团一策”提出巡演版演出的方案,鼓励各类剧目以不同的方式走进各类剧场,解决了不少优秀剧目只能在少量剧场演出,无法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剧场条件的问题。在推出国门的进程中,演出方式的升级换挡,能对演出起到基础保障,有利于确保剧目的艺术质量,扩大演出的社会效益。

憧憬—新起點展望未来发展

由于建国后仿照苏联式院团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舞蹈院团在管理上存在“平均式”的问题,笼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台柱子缺乏积极性,而中间层演员缺少可期的目标。“一刀切”的管理逐渐露出无法盘活院团资源潜力的弊端。在如今演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创作演出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如果不作主动调整,舞蹈院团的发展将陷入困境。“一团一策”改革的核心在于点对点地突破统一模式,尊重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充分调动院团自身的能动性,给予舞蹈院团更多空间,有针对性地寻找并制定最符合自身艺术门类特点的发展之策。比如,在发展目标上,讲国际语言的上海芭蕾舞团要求达到国际标准,努力对标类似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等知名国际大团名团的模式,逐步扩大影响,凸显出世界性。而讲民族语言的上海歌舞团及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则要立足传承创新,在国内同行中力争名列前茅。如此,目标更加清晰,定位更加明确,落实到具体创作,就能够有的放矢。国外舞蹈院团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艺术特点、市场定位以及院团影响力设计机制,多数获得了成功。美国芭蕾舞剧院推行“多元舞蹈文化”策略,引进全世界最顶尖的舞者编导,融汇不同的训练表演方式,吸引了无数舞蹈粉丝。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精品三合一”演出模式,通过同一场演出中混搭名家名作,最大程度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赢得了市场口碑。而类似上海歌舞团鼓励本团演员创作作品,并予以扶持的做法,德国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早已有之,该团曾在中国演出的《芭蕾狂欢》即为当时舞团三位年轻演员合作而成。德国另一舞蹈团体汉堡芭蕾舞团的“艺术节”模式搭建了国际交流演出的平台,为舞团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机会。国外舞蹈院团根据实际,制定“一团一策”的成功之例,可资借鉴。当前,相比我国国内其他省市的舞蹈院团,有的院团在转企后走向纯粹商业演出的道路,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品性,有的出现资金短缺无法生存的情况,有的院团长期没有原创作品,依靠少数剧目演出维持,上海舞蹈院团自“一团一策”改革以来,亮出了全新面貌,让人感到欣喜。如果说过去舞蹈院团是“站着”谋发展,那么“一团一策”让院团“踮起”足尖,拥有向更高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一团一策”实施以来,上海舞蹈院团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海外演出多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一些做法也正在为部分外省市舞蹈团体效仿。但仍然要看到,当前舞蹈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比如,如何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打造出舞蹈精品?如何应对当前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人才方面,创造性人才短缺,懂舞蹈、善经营的管理人才难以寻觅,这些都是制约上海舞蹈未来发展、在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诚然,当前国有院团身担重责,既肩负高水平创作的任务,还须顾及社会效益,然重责重压之下,更须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期待上海舞蹈在新的时代勇攀高峰,创作无愧于人民群众的优秀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舞团一策歌舞团
浅谈无锡某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浓度提升“一厂一策”技术方案
黑人舞者自爆被化妆成“白天鹅”
妙用“一策”,巧攻 “两垒”
情报站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研究
功 夫
甘肃通渭:下足“绣花”功夫 做细“一户一策”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
世界最“老”舞团:成员平均年龄达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