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探究数学

2018-12-11 11:33夏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锯口木料正方体

夏娟

动手操作是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抽象的数学公式、概念、法则和定理。

动手操作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例说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如箱子、砖块、书本、笔盒、墨水盒、魔方玩具等。接着,教师将准备好的塑料小棒发给学生,让学生用它们组装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此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人人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感觉学习并非苦差事,就像玩玩具般轻松自如,从而使枯燥的说教成为愉悦的教学,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此外,在制作长方体框架时,学生的眼、脑、手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学易懂。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就容易多了。

动手操作 发展思维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作过这样的论断:“人类心理的发展都来源于动作”。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直观演示,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解答“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20分钟,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这道应用题时,学生错误列式为:20÷5×6=24(分钟)。这道看似简单的应用题,解答错误的还真不少。在辅导学生解题时,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根小棒,告诉学生把它看成是“木料”,将“木料”锯成两段用了5分钟,要求学生试一试亲手“锯木料”。接着问:“当木料锯成两段时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把木料锯成两段,仅锯下一个锯口。”教师告诉学生,将木料锯成3段、4段、5段、6段,然后提问:“将木料锯成6段,锯了几个锯口?”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将木料锯成6段,锯了5个锯口。”至此,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难理解:把木料锯成两段要5分钟,两段仅锯一个锯口,也就是一个锯口需要5分钟。只要知道一个锯口数,就可以计算出需要时间,计算锯口数,只需要段数减1即可。课后检查作业,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动手操作 化难为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的动手操作来获得的。

小学阶段分数应用题比较抽象,學生难学老师也难教。例如,在教学“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这道例题时,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总之,动手操作是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操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作者单位:咸宁市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锯口木料正方体
鲁班妻子的发明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3.14惹的“获”
促进果树伤口愈合的应对措施
修剪果树要留好剪口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轮纹病关键措施
快捷方便的跑道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