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德育的样子很美

2018-12-12 02:40卞云祥
教育家 2018年4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价值观

文 | 卞云祥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副校长)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一时点燃起无数教育者的理想之光。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曾说:“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在当下家庭教育短视、社会教育弱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理应全面担负起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成长。教育的理想性也即教育价值的实现基础是现实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学校德育工作,首先必须立足常规求创新,注重养成求实效。更要将理想信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用先进教育理论,引领学校德育工作,融入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用教育之大爱,呵护学生心灵。

必须高谈:理想、信念、价值观

教育需要理想与信仰。教育的理想性表现为涵养、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培育崇高人生信仰以促进人性改善。

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立足德育课程,坚守课堂教育主阵地。通过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本教材、思想品德课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通过语文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通过历史地理课进行国情、国际形势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同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里。

其次,拓展德育潜课程,浸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校文化建设。英国教育家伯恩斯坦认为:“学校传递品行、性格与态度的相关行为与活动,可以称之为表意性秩序。”表意性秩序的传递主要通过仪式化进行。学校的各种潜课程,就是德育的“仪式”,包括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建设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德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实践中相通相融。以实践和活动为桥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牢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紧密结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必须关注:现代社会德育应“多元”与“传统”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德育的现实形态可以分为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三种形态,其意义在于让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形态实际,开展有效德育。尤其是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让我们更接近教育的本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校园处处有德育。一直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认为,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必须避免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意义的教育,唤醒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是生命教育的要素。

201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 ”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指出教育是全球共同的利益,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报告对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必要的乌托邦”也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

基于当代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的全球本位德育理论,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科学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学会关心的教育哲学。教育者应清晰地认识到人的德性发展规律,更应认识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要求,明确意识到德育目标应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责任的世界精神。全球本位德育包含了全人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科学道德精神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经济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精神、品德能力等教育理念。

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给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带来冲击,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道德教育,要在确立我国核心文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重建国家伦理文化传统,提升我国道德文化自觉,以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为参照,凝练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德育内容与方法的转型与变革,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

必须唱响:教育高调——教育者之大爱

德国现象学家舍勒认为,“爱是倾向或随倾向而来的行为,此行为试图将每个事物引入自己特有的价值完美之方向,并在没有阻碍时完成这一行动”。舍勒的基本命题是:人是爱的存在;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并做出意志行动的前提。舍勒认为,爱是带有内在价值指涉的一种意向性行为、自觉实现的行为。真正的爱的秩序与先天的价值秩序对应,真正的爱怀着较高的价值意向参与到对象当中。舍勒从哲学层面,揭示了爱的本质内涵——爱是一种精神意向行为。

斯宾诺莎说过,“理智的爱把理智和感情结合在最为合理的心智状态之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爱的真正载体,爱欲是一种向善的欲望,永远追求美和善。教育工作者的爱,是长者、智者对年轻人之爱,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需要学生具有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须常存慈爱之心、包容之心、期待之心。陶行知将有爱的教育称为“解放的教育”,诺丁斯称为“关心的教育”。教育工作者的爱,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之爱,须常怀敬畏之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过,“教育工作者的爱是长久的诺言”。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人性至善者之爱,教育者的优良基因。教育故事,孕育教育智慧,显露教育理论的力量,彰显教育之爱。每位教育工作者,潜心从教,润物无声,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价值观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