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2018-12-12 10:21盛磊罗辰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

盛磊 罗辰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临床上,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引发高催乳素血症,严重影响了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文章以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高催乳素血症;临床治疗

催乳素升高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男性乳房女性化、女性乳房胀痛、溢乳、月经失调、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以及代谢障碍等。临床研究表明,当患者体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1.14nmol/L,就是所谓的高催乳素血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疗效,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如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

医学上关于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高催乳素血症的研究历来是关注的重点,但对于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研究却持有不同的态度。

对此,我院选取了收治的215例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发现,59%的女性患者和42%的男性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已经大大超过正常人的上限。其中,育龄期的女性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居首位,高达66.1%,远远高于绝经后的女性及男性患者。另外,在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和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之间关系时,发现在58例服用利培酮的女性患者中,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7%,而服用其他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女性患者中,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约48.5%。

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的差异与性别、个体差异以及使用的药物等有密切的关系。

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性别:在对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之后,女性的催乳素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其主要原因:①女性患者的体表面积较小,服用同等剂量的药物,女性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男性;②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较高,可强化多巴胺D2受体阻断,从而不断增加患者体内催乳素分泌细胞的数量,不断提高催乳素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效刺激患者的催乳素分泌。③相比较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下丘脑漏斗结节对抗精神药物具有更为敏感的反应。

药物的种类:以往的研究认为: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导致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高催乳素血症。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并结合我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中,利培酮及氨磺必利所导致的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高达>70%,甚至比典型的抗精神药物所导致的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更高。在具体研究药物的种类与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的关系中,结果显示典型的抗精神病药与巴胺D2受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大大引起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显著升高。在研究中,采用磁分离放射免疫法对各种典型药物进行测定,如奋乃静、氟哌啶醇、氯丙嗪、舒必利。结果发现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同样会对患者的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患者选择服用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体内的催乳素水平明显升高,且患者服用的药物不同,其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升高程度也有所不同。据研究显示,患者的催乳素水平从强到弱,依次为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根据研究的结果得知,奥氮平及利培酮对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有明显影响,而阿立哌唑则对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影响较小。利培酮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虽然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却大大提高了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诱发患者高催乳素血症,其发生的概率甚至高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的剂量:我院在研究中发现,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与所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比例。当患者在使用不同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与所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相平行,所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越大,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越高,诱发高催乳素血症的概率也就越大。

患者的耐受與恢复:在研究中发现,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与患者个体的耐受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数年之后,患者体内仍具有对高催乳素效应的可耐受性,仍比正常人较高。当患者停药3周之后,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中,患者会对药物升高催乳素的作用产生耐受,从而使得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反而会降至正常水平。

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有效策略

减少剂量或运用最小剂量:通常,患者在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单一型用药。而在研究中发现,有效调整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能够有效改善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大大减少患者催乳素水平升高的问题。

联合用药:研究中发现,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加用多巴胺D2受体的激动剂的方式,进行联合用药,可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通常,临床上采用的联合用药主要有两种:①溴隐亭:该药物可明显刺激并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有效抑制人体的催乳素的释放,使患者体内的催乳素出现下降。患者在使用溴隐亭时,初始剂量2.5mg,1次/d,或2.5mg,2次/d,采用口服的方式。若是患者服药之后,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仍然无法降至正常水平,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剂量,7.5~10mg/d。临床证明,溴隐亭对于降低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DA受体的完全激动,会加重患者病情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要以最低剂量为佳。②卡麦角林:卡麦角林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新型的特异性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在临床服用中,主要以口服为主,每周服用1~2次。经证明,卡麦角林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溴隐亭,其所造成的肠胃反应较轻、耐受性更好,且患者停药之后,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另外,在具体应用该药物的时候,如果患者出现对卡麦角林不耐受的情况,则可通过阴道的方式进行给药。

替换对催乳素影响较小的其他抗精神病药物:①阿立哌唑:在临床研究中证明,将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奥氮平、利培酮)替换为成阿立哌唑后,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以及减少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并有效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从而降低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②齐拉西酮:齐拉西酮可通过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作用,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患者在抗精神病治疗中,改为齐拉西酮药物治疗,发现该药物不会大幅度引发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升高。经研究发现,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高催乳素血症,如月经紊乱、泌乳等。

如今,抗精神病药物导致高催乳素血症的机制尚未明确,仍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有效防止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在抗精神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不断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减少抗精神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持续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