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18-12-13 06:1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专业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130018)

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是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为依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以期对我国地方高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借鉴作用。[1]

一、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创新创业理念已成为世界性高等教育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发达国家较普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富有挑战性人才的战略,如德国 FH 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和美国的CBE 人才培养模式、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基本形成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

2.国内研究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展开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还有浙江大学等。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则重视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的大类培养;四川大学成立的吴玉章学院,主要开展的是培养方案的改革,同时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重视国际化培养;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则采用混全班的设置,实行大类培养,设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改革;而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则实行了本硕博贯通培养,并且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当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以不同形式在众多高校普遍展开。[3]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途径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认清当前社会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逐渐转变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主导思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实践,让想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具备创业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2.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增加创新创业知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内容。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以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体系建设。

3.建立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实践培训教学为主,课堂理论教学为辅。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科技立项、科研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向师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通过实际动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创新、试验研究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4]

4.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传统的学术型教师,更需要专业的创业课指导教师,高校应加强创业课师资力量的建设。

5.建立教育评价机制

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行跟踪考核评价,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进行,更重要的是对毕业生的创新和创业情况进行调查,快速找到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下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三、吉林建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1.设置创业课程和计划训练

城乡规划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理性精神是其首要,2011年以来,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科分离,并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显示出城乡规划学科有着独立而完整的内涵和外延。城乡规划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设置专门的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以及接触创业人员的学习机会。在本科二年级和四年级下学期分别安排专业生产实习和规划师业务实践,并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深度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专业业务的认知和对创业过程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计划训练,从本科一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创业计划训练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训练,并由校内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提升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表1)。[5]

城乡规划专业创业课程训练一览表 表1

2.创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程

相对于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创业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因此,除了专门设置的创业课程,还将创业指导融入城乡规划的专业课程之中,在课程教授中适当增加了创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配合相应深度的创业引导。这样既增强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也使得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城市认知实践课程中,加入了规划创业者对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宣讲,以及学生到创业单位的实地参观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尽早对规划创业人员、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树立了初步的认知,建立了长久的合作联系。可行性研究等专业课程中也已加入了一些创业导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培训,本科二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对于创业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在本科五年级专门开设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实务课程,则采取了轮番讲座形式直接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

3.引入外部资源激发创业活力

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适当引入外部创业力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园内创业氛围和资源不足的软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均极大改善了学生的创业环境条件。吉林建筑大学与很多城乡规划企业建立了双向合作互益的创业机会。鉴于校内教师自身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城乡规划教学中还从外部聘请了有实战经验的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兼职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创业指导。因此,外部创业资源的引入不仅弥补了学校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还提升了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发了城乡规划专业创业的活力。

结语

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本科教学体系开始加快推动创业教育结合教学进度,逐步设置专门的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计划训练平台,并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校外在职人员的创业指导,同时通过双创基地、创业导师等外部资源的导入,贯彻推动城乡规划创业教学,取得一定成果,需要继续探索,使我国地方高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