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铁调素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结局的关系研究

2018-12-14 05:19孙玙王诗成杨水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4期
关键词:铁调素脑出血炎症

孙玙 王诗成 杨水泉

脑 出 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一种 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的脑部神经受损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罹患脑出血的患者在中国占脑卒中疾病的26.7%~51.5%,高于欧美等西方国家[2]。脑出血发病后沉积在血肿周围组织的代谢铁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3]。铁调素是重要的铁调节多肽激素,其通过调控肠道铁的吸收、血清铁的浓度和组织铁的分布等,在维持机体及细胞铁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5]。本文旨在通过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铁调素与脑出血预后结局的关系,分析血清铁调素水平与血清铁水平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并且可能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生物指标之一,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脑出血发病后铁调素在脑铁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佛山市三水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①患者在发病后12 h内入院;②首次发病;③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头颅CT脑出血征象、欧洲卒中指南诊断标准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①继发性脑出血;②心、肝、肾功能异常;③恶性肿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④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⑤患者在入院后48 h内出现昏迷或死亡。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7 岁 ,平均年龄 (57.16±11.89)岁 ;发病时间 2~8 h,平均发病时间(4.26±1.53)h;高血压病程1~7年,平均高血压病程(3.45±1.32)年;根据发病后3个月预后结局不同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 23 例 ,女 17 例;年龄 33~78 岁 ,平均年龄 (58.03±10.25)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研究对象本人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 2 方法 利用铁调素酶联免疫吸附剂实验(ELISA) 试剂盒检测对照组体检当天及观察组患者发病后 1、3、5、7 d 的血清铁调素水平。发病后3个月采用mRS评分评定患者预后结局 ,将 mRS 评分 >2 分患者纳入预后好组 ,mRS 评分≤2分患者纳入预后差组。

1. 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水平,观察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病后 1、3、5 、7 d血清铁调素水平分别为 (74.05±11.36)、(111.54±11.73)、(91.56±10.54)、(79.05±11.21)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48.68±28.6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观察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比较 发病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好患者25例,预后差患者15例。预后差组患者发病后1、3、5、7 d血清铁调素水平均高于预后好组,且预后差组患者血清铁调素平均水平显著高于预后好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后 3 d,两组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均高于本组患者发病后1、5、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均在脑出血发病后3 d达到高峰。见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水平比较( ,ng/ml)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水平比较( ,n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清铁调素水平观察组 40 发病后1 d 74.05±11.36a发病后 3 d 111.54±11.73a发病后 5 d 91.56±10.54a发病后 7 d 79.05±11.21a对照组 40 48.68±28.68

表2 观察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比较(,ng/ml)

表2 观察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比较(,ng/ml)

注 :与预后差组比较 ,aP<0.05 ;与本组发病后 3 d 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发病后1 d 发病后3 d 发病后5 d 发病后7 d 平均水平预后差组 15 98.56±12.48b 147.58±15.03 130.42±11.35b 110.39±14.23b 121.74±22.20预后好组 25 59.35±10.24ab 89.92±8.43a 68.25±9.72ab 60.24±8.19ab 69.44±15.37a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卒中疾病分类的一种亚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脑出血发病后的血肿代谢产物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环节,甚至促使患者的死亡[7]。对脑出血后脑损害特别是继发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意义。脑出血发生后,血红蛋白在血红素加氧酶作用下分解为铁离子和胆绿素,其中铁离子具有较强氧化性,在神经细胞损伤以及继发性脑水肿形成等病理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8]。据研究发现,铁离子参与脑细胞代谢过程,脑组织中铁离子水平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引起脑功能损伤[9]。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后红细胞裂解产铁治疗,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铁调素是重要的多肽铁调节激素,其通过调控肠道铁的吸收、血清铁的浓度和组织铁的分布等在机体铁代谢平衡的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的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表达主要受铁、炎症、缺氧等影响[10]。铁调素是铁代谢的重要调节激素,在维持细胞和机体自身铁代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已发现铁调素在缺血性卒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示铁调素也可能参与了脑出血疾病的发生发展[11]。

在此理论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性的探讨了血清铁调素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既往研究显示铁调素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在炎症反应、贫血、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因此,排除不符合研究方案的脑出血患者,即合并有对铁调素表达分泌有影响的疾病,如肿瘤、肝病、贫血、感染性疾病等。

既往研究显示[13]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在发病7 d内较显著,而铁调素受炎症反应的调控。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病后1、3、5、7 d血清铁调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铁调素的表达升高可能与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有关,因此脑出血后血清铁调素表达显著增加。

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主要的评估手段之一是在脑出血后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 mRS 评分。本研究检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3、5 、7 d时的血清铁调素连续变化的过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发现预后好组、预后差组患者的血清铁调素均在发病后3 d达到高峰,与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高峰时间点相似,提示血清铁调素的表达升高可能与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有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预后差组患者的血清铁调素在每个时间点均高于预后好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出血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结局有关。

综上所述 ,血清铁调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出血发病的严重程度。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偏少、脑出血后血清铁调素增加水平对患者预后结局的贡献度仍不清楚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铁调素脑出血炎症
铁调素在川崎病患儿中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β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铁代谢的调节机制及铁过载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血清铁调素在肾性贫血中的研究进展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