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研究

2018-12-14 01:34胡曦玮朱锁玲
图书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电子书共生馆藏

刘 磊 胡曦玮 朱锁玲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210095)

近年来,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困境和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因此,以共生理论为指导,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入手开展研究,有助于在电子书馆藏建设中推广共生理念,理顺共生关系,推动共生系统优化,改善馆藏电子书流转状况,提高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

1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结构分析

1.1 共生系统及其构成条件

共生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和社会现象。共生系统是指两种以上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和共生类型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共生模式和共生类型决定系统的结构。按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共生系统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自然属性可分为自然共生系统和社会共生系统。社会共生系统是指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劳动与创造所形成的共生系统。这类系统包括政治共生系统、经济共生系统、科技共生系统和信息共生系统等。

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共生单元的共生基质是其永久性的物质联系;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式;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共生关系构成的一般条件是[1]:①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需具有时空联系,即存在共生界面;②共生单元之间必须按某种方式交流,即具有质参量兼容性,以促进其分工协作、共同进化;③共生伙伴的选择具有规律性,有助自身功能提高的伙伴被优选;④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临界规模关系。

1.2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简称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属于信息共生系统范畴,该系统是由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三类共生单元(信息人)按某种共生模式在一定共生信息环境下形成的共生关系集合[2]。下面以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为例,根据文献调研和网上调查,阐述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条件和进化,进而分析共生系统发展中的困境及其优化策略。

1.2.1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要素

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为电子书商、代表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馆管理者和电子书用户。电子书商包括电子书出版商、集成商和提供商,是高校电子书生产方和供给方,同时参与高校电子书馆藏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是馆藏电子书采购、传递和管理方,高校馆购买的多为学术电子书,因此是学术出版商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3]。高校用户是电子书馆藏的需求利用方,同时也是学术电子书内容提供者,并参与电子书馆藏管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基质为电子书馆藏资源,以及由电子书馆藏流转产生的共生能量。在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基于作为共生基质的电子书馆藏的流转和增值,通过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界面,形成互利共存的电子书生态链。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模式指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有两种划分角度。按组织程度不同,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都购买了电子书,但据调查,“211”以上高校用户阅读过图书馆电子书的约占51%,每天或经常阅读的仅占24%[4]。由此可判断我国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组织模式基本属于间歇共生模式。按行为方式划分,有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模式。由于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中,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之间形成的是互惠互利关系。因此,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行为属于互惠共生模式。

信息共生系统的环境主要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等硬环境,以及公共信息政策文化等软环境[5]。电子书馆藏建设硬环境主要是互联网和数字设备与技术,其中与电子书出版相关的有电子书制作、电子书数字版权保护(DRM)、电子书阅读软件和阅读器技术等[6]。硬环境对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会产生直接作用。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电子书阅读器推动着电子书服务迅速发展。电子书馆藏建设软环境有公共信息政策和组织文化建设。宏观政策如《著作权法》和《网络信息传播条例》对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会产生重大影响;微观政策如电子书采购许可协议和馆藏发展政策直接影响共生系统的发展。在高校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组织文化中,渗透共生理念的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是推动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

1.2.2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关系构成条件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与能量传导的媒介,决定着共生能量增减和共生系统的稳定性。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单元之间既有有形界面,也有无形界面,包括馆藏电子书生态链涉及的电子书采购、整合、利用、推广等所有渠道和接触方式。如由电子书商提供给图书馆及用户的电子书阅读器是一种有形的共生界面。基于采购许可协议的电子书馆藏发展政策,则是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以契约方式形成的无形共生界面。馆藏电子书服务平台作为三者接触的主要介质,是将用户界面、检索软件、数据库和硬件设备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电子书服务的共生界面。

在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的共同主质参量,一方面体现在三者是否共同具有并广泛普及信息人共生理念,另一方面体现在三者基于电子书流转相互作用的专业能力上。其中,电子书商的专业能力体现在满足高校图书馆及其用户对电子书需求的能力,或为图书馆及用户提供所需电子书流转的推动力;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体现在从电子书商获取用户所需电子书、组织和管理馆藏电子书的能力;用户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其对馆藏电子书的利用程度,或表现为馆藏电子书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程度,这构成电子书馆藏建设的重要引力。三者是动态的上、中、下游电子书供需依存关系。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伙伴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用户对电子书商的选择取决于图书馆的选择。高校图书馆以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因此一般选择学术性电子书数量大且质量较好的电子书集成提供商为对象,形成共生伙伴,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匹配成本。而此类电子书商(如超星公司),也愿意选择高校图书馆为合作伙伴以降低零售成本。从临界规模看,我国高校图书馆几乎都购买了超星电子书,且不同程度购买了书生之家、方正APABI以及国外主要学术电子书集成提供商的产品。因此,总体上我国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类共生单元之间已达到临界规模。

1.2.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是由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构成的,基于电子书流转的新型信息生态链(图1)。这一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动因首先是基于用户电子书需求的驱动,其次是基于电子书商、图书馆、用户各自效益追求且相互依存的价值链驱动。以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为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高校用户在内的社会公众对电子书的需求催生了电子书服务业。20世纪末,电子书商开始加工、生产和出售电子书,而高校图书馆自然成为学术电子书的采购大户并向本校用户提供电子书服务,用户则将电子书利用信息反馈给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电子书商、高校图书馆在用户利用电子书满足其需求并获得效益的同时实现各自的价值。由此形成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

图1 电子书馆藏流转信息生态链

高校用户不仅可以与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构成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简称A系统,如图1),还可与电子书商直接构成电子书共生系统(简称B系统)。对这两类系统比较发现:A系统中节点较多,电子书生态链较长,电子书流转速度稍慢,但生态链延长是信息人分工更细造成的,其中高校馆专司学术电子书采购、组织和传递服务,并集中向电子书商传递用户对学术电子书的需求信息,有利于形成系统、连续的学术电子书馆藏,满足用户长期的需求。而图书馆提供免费且种类众多的电子书,对经济拮据的大学生无疑是福音,高校教师也习惯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电子书。电子书商则可以专注于电子书生产和团体用户销售,减少与单个电子书用户的交易成本。B系统中节点较少,电子书生态链较短,高校用户个人可以直接从电子书商获取自己需要的电子书,电子书流转速度较快,对用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用户需要付费且需要投入选购电子书的时间。电子书商则要应对更多分散的用户,增加经营成本。因此,A、B系统各有优劣,两者是互补、竞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B系统的发展和盗版电子书的泛滥,是因为A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图书馆要分析A系统发展中的问题和困境,推动A系统的优化,使用户充分地利用A系统,这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自身地位,也可以节约用户和电子书商的成本。

共生系统的优化体现在共生模式的进化上,是共生系统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相变。其进化有两个方向:一是组织化程度提高,共进化作用增强,即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方向进化;二是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提高,共生价值分配合理,即从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的方向进化。两者的优化结合构成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共生系统进化原理揭示了共生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规律和优化过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也不能例外。

2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困境分析

2.1 现有共生系统所处的阶段

从相变角度看,按组织模式,我国100%的重点高校和约90%的普通院校图书馆都购买了不同类型的电子书数据库,且绝大多数高校馆表示会继续增加电子书经费投入[7]。但电子书商提供给图书馆的优质学术电子书的数量和品种并不丰富,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总体上还滞留在间歇共生阶段。按行为模式,由于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还不够完善,电子书利用的版权授权模式往往由电子书商推行,图书馆和用户基本没有话语权,可见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之间尚处在非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可见,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远未达到优化的阶段。

2.2 问题分析

用户对图书馆电子书的利用是决定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发展的关键。我国电子书产品规模不断增长,高校的电子书经费投入也逐年增长,但图书馆电子书的利用率并未相应提高。浙江大学图书馆绝大部分电子书库的使用率都不足5%,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2012—2016年超星电子书平均利用率为23.34%(含下载和访问量)[8-9]。从供给侧来看,如2016年我国出版图书90.4亿册(张),而电子出版物仅2.9亿张,电子书品种严重短缺[10]。电子书利用率低下、供给不足,使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与服务陷入发展困境。按共生理论分析,使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信息人共生理念尚未普及、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低、共生界面不够完备、共生环境支持乏力等问题,需要逐一破解。

2.2.1 共生理念问题

信息共生系统形成良好共生机制的前提是:信息人之间具有共同或类似的价值观念。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中信息人的共生理念包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同生存、合作互助和互惠互利理念。每个信息人都应尊重其他信息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相信对方能够从某方面帮助自己。信息人之间只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帮助,才能在协同中激活对方,共同进化发展。共生理念要求信息人之间必须是互惠互利关系,而对称性互惠共生是有利于共生进化的最佳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关系[11]。

近年来,业界有识之士已从不同角度提出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出版商合作的必要性[12-14]。从2009年开始,以国际跨界交流为目的,由中国知网(CNKI)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机构连续7年举办“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累计有4 000多位出版与图书情报界专家学者参加[15]。但总体上,电子书馆藏建设中信息人共生理念淡薄甚至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如电子书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向图书馆打包销售或捆绑销售电子书,而不是根据用户和图书馆的需求提供电子书;或者通过苛刻的许可使用协议,对图书馆电子书借阅作出种种限制,使用户不能充分利用电子书。而极少数用户非法大量下载、复制图书馆的电子书,利用图书馆的电子书牟取私利,造成电子书商对图书馆及其用户不信任,以致采取更严格的版权保护,进而影响大多数用户对电子书的利用[16]。据调查,84%的图书馆(以高校馆为主)希望电子书价格低于超星电子书目前的价格,其中39%的图书馆希望比超星少一倍的价格。国内学术电子书价格已经很低了,如果无底线地要求电子书商降价,则有可能使其无利可图,降低电子书商生产和销售电子书的积极性,使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成无米之炊。种种现象表明,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发展过程中,电子书商、用户和图书馆管理者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亟待树立和普及共同生存、合作互助和互惠互利理念。

2.2.2 质参量兼容问题

质参量是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兼容才可能构成共生关系。共生单元中的主质参量对共生关系起决定性作用。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的主质参量的兼容,奠定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三者共生关系的基础。从质参量兼容的角度分析,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的共生度一方面体现在三者是否共同具有并广泛普及了共生理念,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三者之间基于电子书流转相互作用的专业能力上。

在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中,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均不同程度存在专业能力质参量兼容问题。从供方看,电子书商提供的电子书种类少、新书少。我国电子书总量目前尚不足可供图书100万种的10%,品种明显不足[17],而且所有电子书中只有11%是学术类图书[18]。此外,出版商往往先出版纸质本,再出版电子本,两者间时滞为3—8个月[19]。近年来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但面向专业、学术和教育型的电子书内容投送平台发展相对缓慢,投送平台同质化严重,传统出版社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得不到有效供给[20]。从中介看,读者决策采购(PDA)及其与纲目选书相结合是图书馆电子书采购的先进方式,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又能提高电子书的利用率,体现了图书馆、电子书商和用户共同参与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高校已有成功的先例,但国内高校馆至今未出现PDA及其与纲目选书相结合的成功案例[21]。从需方看,我国“985”高校和“211”高校49%的用户尚未使用过图书馆的电子书,其中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书的占39%。而用过电子书的学生宁可选择纸质书的主要原因包括电子书使用操作繁琐和检索电子书的方法不够熟练。总之,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在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专业能力质参量兼容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3 共生界面问题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界面的特征是决定共生模式级别的重要属性。共生模式不同,其界面生成、包含介质的数量和质量、界面稳定性等特征则不同。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介质越完善、界面越稳定,共生模式就越高级,馆藏电子书流转、增值功能就越强。此时共生系统特征表现为馆藏电子书流转阻力较小,共生能量较大。

我国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共生界面存在明显缺陷。从电子书采购来看,尽管许多高校馆都提供用户网上荐购,但从接受荐购到电子书流通至少要几个月,反馈慢,缺乏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度很低[22]。OPAC目录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可以整合图书馆的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内容,帮助用户通过单一的界面访问整个馆藏,但仍有不少高校尚未提供有效的OPAC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的整合服务。我国前20所高校[23]馆虽提供资源整合服务,但由于许可限制,用户查到电子书后还要去电子书库重新检索才能利用。从宣传效果看,大多数学生是在浏览图书馆网站时无意中发现电子书,未使用过图书馆电子书的用户约有40%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书。在利用率上,电子书包库或捆绑销售,致使我国高校馆电子书利用率低下。如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各学科电子书平均下载率为4.8%[24]。美国辛辛那提圣约瑟夫大学电子书使用率为39%,伊利诺伊大学为57%[25]。移动设备是电子书阅读的重要载体。据网上调查,美国前20所高校[26]图书馆中有10所提供移动阅读设备服务,而我国前20所高校图书馆中仅有4所提供移动阅读设备服务。从电子书利用数据来看,虽然电子书商大都提供电子书使用报告,但须图书馆索取后才会提供。我国大部分高校馆均未认真统计并公布电子书使用数据。在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既没有汇总所有学术电子书,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学术电子书投送平台,也缺乏三者间沟通、协商的信息交流平台[27]。而电子书馆藏发展政策的缺失,则使电子书流转中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只能依靠体现电子书商意志的采购协议作为制度约束。

2.2.4 共生环境问题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进化,要求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相互协调、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高度适应。共生环境的作用在于,正向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推动作用;反向环境则对创新共生关系起抑制作用。因此,共生环境对于促进电子书在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流转,推动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优化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信息人与共生环境之间还不能协调适应。目前电子书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图书馆的电子书在利用上设置了种种限制,且不同电子书商的电子书格式不能广泛兼容,很多电子书无法下载和长期保存,只能阅读其中一小部分,并受限于特定设备。阅读不同数据库的电子书需安装指定软件,用户在利用电子书时操作繁琐,使用不便,导致其不愿用图书馆正版电子书[28]。相反,78%的大学生阅读的多为盗版电子书。其中91%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免费下载盗版电子书。而通过学校购买的图书馆数据库下载正版电子书仅占29%。大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免费获得电子书(占83%)、而且下载、使用方便[29]。由于盗版电子书免费、方便,能满足大学生需求,使得大学生使用盗版电子书愈演愈烈。高校盗版电子书现象说明大学生版权意识淡薄。也反映出我国数字版权宏观政策法规不健全且执法不严,使得盗版者有可乘之机。而对于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合理使用法律条款不完善,首次销售原则缺失,使高校图书馆无法获取充足的正版电子书,导致电子书用户不断流失,也使出版商电子书销售难以盈利。在微观上,出版商担心电子书传递的便利性和可复制性会影响其纸质书销售,在与图书馆签订的电子书采购许可协议中设定各种限制使用条款,加剧了用户流失。从馆藏政策来看,美国前20所高校图书馆有14所在网站上公布其馆藏发展政策,其中9所馆藏发展政策中包含数字资源政策或单列电子书政策,而网上尚未发现我国前20所高校图书馆有完整的馆藏发展政策或数字资源发展政策。说明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公共政策环境亟需进一步改善。

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共生理念

组织机构的共生理念是社会和谐共生理念的缩影。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也是同为信息服务业的图书馆和数字出版机构组织文化的灵魂[30]。信息文化的开放性、交互性、多元兼容性以及广泛参与性,与信息人共生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将信息人共生理念融入图书馆信息文化建设中,对图书馆管理者、用户的理念和行为将产生长远影响,也会对电子书商等数字资源生产者的理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从我做起”,在组织信息文化建设中强化对馆员和用户的信息人共生教育,以此为依托,促进包括电子书商在内的数字出版商共生理念的发展。

对图书馆员及用户的信息人共生教育可以从协调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入手,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信息人共生系统形成机制。在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用户对电子书的需求是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用户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电子书商对电子书的生产,图书馆对电子书的选购、组织和提供利用,用户的需求和利用信息只有及时反馈给图书馆和电子书商,才能使电子书商和图书馆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促进电子书馆藏优化。二是基于共生效益和利益平衡的信息人价值观。电子书在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三方构成的共生系统中流转,能使用户获得比仅限于供需两方电子书流转更多的效益。只有加强电子书流转中三方协作,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才能在电子书流转各环节不断增殖,最终形成价值共创的共生价值链,给三方带来更多的效益。只有关注三方的不同需求和共同需求,形成三方“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31],才能维持三方长期的合作共生。

信息人共生理念培养是高校图书馆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应结合组织信息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本着领导先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对馆员的共生教育可以采取定期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例会思想教育、橱窗展览等方式,并将信息人共生理念融入图书馆政策、制度和数字资源建设之中。对用户的教育要改变信息素养教育课只重视对大学生信息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将信息人共生意识、信息法规和信息道德内容融入其中,可以参考《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理念和框架,推动用户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对电子书商推广共生理念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如借鉴“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的模式,以研讨方式与电子书商进行深入交流,协调电子书馆藏建设的供需矛盾。也可邀请电子书商和用户代表到图书馆来,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问题,在各抒已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

3.2 改进电子书流转主质参量,提升信息人兼容度

电子书流转中三方相互作用和补充的专业能力,是从运作层次上推动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优化的重要保障。在改进供、需、管三方专业能力的主质参量方面,提高用户对馆藏电子书服务的利用率和满意率是努力方向,改进电子书商对馆藏电子书的供给能力是关键,提升馆员对馆藏电子书的组织管理能力是重点。

根据《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近年来电子书收入的绝对值一直在增长,但其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电子书在数字出版收入中占比徘徊不前。电子书馆配市场的集成商,如超星、书生、方正等,没有一家能满足高校用户对学术电子书新书、品种的需求。优质电子书版权基本掌握在出版社手中,没有出版社支持,馆藏电子书的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依托。因此,学术出版社要转变观念。对电子书出版不应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组建电子书行业协会以形成合力,并与电子书集成商协作,加强与图书馆的沟通与协商,共建社会认知度广,用户体验好的电子书投放平台,将蛋糕做大做好,以获取长久利益。其次是主管部门要大力扶持电子书行业。电子书行业是数字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产品供需矛盾最突出的领域。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出台相关政策资助电子书出版、免收电子书增值税、规范电子书的生产、定价、标准和质量评价,激励出版社出版更多优质的电子书[32]。

改进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主质参量可以从实施电子书PDA入手,PDA既可以使图书馆以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电子书需求,也可以提高电子书馆藏质量;对用户而言,PDA既能更好地满足其对电子书利用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其参与电子书馆藏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电子书商,PDA可以使其精准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电子书有效供给的能力。如将PDA和纲目选书相结合,则既有利于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又考虑了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能更有效地提高三方在共建电子书馆藏中专业能力的兼容度。高校图书馆学生用户居多,在引进电子书PDA时,宜将其与馆藏发展政策及纲目选书相结合,即根据馆藏目标,以购书纲目馆员进行初选,确定可供选择的电子书范围,再让教师或研究生先选,逐步推广。

提高馆藏电子书的利用率,要注重用户利用电子书能力的培养。对使用率低的电子书库,图书馆要组织馆员深入学院进行访谈,发现问题,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对于新增的电子书库,尤其是外文电子书库,用户可能对其检索界面和检索技巧不熟悉。图书馆应主动为师生开展辅导讲座,并邀请电子书商派专人指导。除了通过定期调研了解用户对电子书需求的情况外,图书馆还应积极向用户推送电子书的新书和新服务,培养用户向图书馆主动提出电子书需求的习惯,提高其对馆藏电子书的依赖度[33]。

3.3 完善共生界面,提高电子书流转效率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分纵向和横向维度。纵向是指电子书流转中采购、整合、推广、利用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的共生界面。横向是指电子书流转中信息人形成联盟后与其他信息人接触的共生界面。完善高校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单元的共生界面,目的是在共生理念指导下,改进电子书流转质参量,促进电子书流转效率和共生系统优化。

在纵向上,采购模式是提高电子书流转率的关键。多用户永久获取采购模式既能满足多用户同时获取电子书的需要,又增加了图书馆馆藏的数量,是最受图书馆和用户欢迎的模式。但电子书采购模式取决于电子书商的销售模式。国外部分学术出版商为刺激用户需求,培养忠实用户,已采用这种模式与图书馆合作,但国内电子书商仍多采用使用期受限的销售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努力与电子书商谈判,争取多用户永久获取采购模式,或根据电子书性价比,争取灵活的混合型采购模式。将电子书编目记录加入OPAC书目系统,能有效地提高电子书的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出版商都为图书馆提供电子书MARC数据,高校馆如将这部分MARC数据审核后整合到OPAC系统中,不但可以实现已购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统一检索,还可以通过购买链接帮助电子书商推销电子书。传统图书馆阅读推广往往集中在某个时段,对电子书阅读推广重视不够。四川大学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微拍宣传、微拍采访、微拍讲座等,推进读者广泛参与电子书阅读,效果很好[34]。重庆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以书评促常态化阅读的推广模式,有助于培养用户对电子书阅读的深度体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电子书借阅器借阅体验作为切入点,对新生采用“馆员团+数据库商+学生社团”模式开展电子书阅读推广,是移动环境下电子书阅读推广新模式[35]。图书馆还可以编制电子书利用统计数据和使用报告,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引导用户阅读优秀的电子书。

在横向上,信息人联盟的共生界面更容易凝聚集体的力量和声势。近年来,国内出版界成立了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旨在建立中国学术出版规范体系,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搭建合作平台。高校馆也在CALIS组织下,开展集团采购电子书数据库的业务,但电子书PDA模式和馆际互借尚未出现在集团采购协议中。高校馆应利用联盟力量,与出版界联盟协作开展更多电子书采购、整合、推广和服务;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利用高校资深学者和著名作者的声望组织高校用户联盟,就电子书流转中的问题与电子书商对话,以形成三方交流、协商的共生平台,促进电子书流转效率提高。

3.4 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现有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增进、协调和平衡共生系统中不同信息人的利益,进而推动共生系统的优化。因此,改善政策环境包括新政策的制订和现有政策的完善。

从宏观政策看,新政策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对电子书出版的鼓励政策,也应包括使用公共资金购买学术电子书资源和提供电子书公共服务的政策。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数字资源范围小、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制度供给不足[36]。建议借鉴日本、波兰、美国等国经验,设立制度化的专项基金,或以政府计划、项目形式提供资金。专项基金可用于资助国内出版社和电子书集成商,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学术电子书投放平台,提升我国电子书供给侧能力;也可用作高校图书馆申请购买电子书数据库的补助;还可用于购买需求面广、价值高的国外学术电子书数据库,向高校和科研用户提供免费学术电子书服务。我国《著作权法》中图书馆的合理使用范围过于狭窄,且将数字作品置于发行权之外,数字作品首次销售原则缺失,使得图书馆难以满足包括高校用户在内的公众利用正版电子书的需求,不利于公平分配不同信息人之间的利益[37]。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除保障著作权人私益外,更旨在鼓励创新。而只有确保数字作品的广泛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基本目标。电子书只有不断流转才会产生更大价值。电子书商、图书馆、用户三者的利益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达到互利共赢。电子书的合理使用和首次销售不仅有助于抑制盗版,而且有助于提高作者知名度,促进电子书销售[38]。考虑到法律修订的滞后性,在新修订的网络著作权法出台前,政府可以先出台数字作品合理使用和首次销售过渡性政策,以营造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正向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微观上,图书馆电子书采购许可协议和电子书馆藏发展政策既是电子书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共生界面,也是三者之间重要的微观政策。目前电子书采购许可协议的内容由出版商和集成商主导,图书馆及其用户话语权缺失,这不利于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三方利益的平衡,也不利于电子书商的长远利益。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联盟和学会的力量,邀请用户中的知识产权专家,联合出版商协商制订三方认可的电子书许可协议标准模板,以增进三方在电子书流转中的共同利益。电子书馆藏发展政策是对图书馆、用户和电子书商都具有促进和约束作用的电子书流转公共政策。国外许多高校馆不仅将包含电子书内容的馆藏发展政策网上公布,而且出现了体现共生系统三方需求的电子书馆藏发展政策和文件。如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电子书馆藏政策包括电子书馆藏发展总目标、电子书格式和访问期限、电子书阅读器的兼容与许可、电子书采购模式、电子书采购需求驱动因素、学生需求问题、图书电子版和印刷版的关系、图书馆不购买某些电子书的权利、电子书许可协议、电子书推广和馆藏管理[39]。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在电子书价值申明中,试图阐述一套核心价值观以形成对出版商和图书馆互利的市场[40]。我国高校图书馆应与用户和电子书商协商,尽快研究、制定体现三方需求的电子书馆藏发展政策,推动共生系统的优化。

(来稿时间:2018年1月)

猜你喜欢
电子书共生馆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谈谈电子书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电子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