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曹避席”:大政治家李德裕(上)

2018-12-14 06:39张国刚
月读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吐蕃

张国刚

梁启超说中国古代有六大政治家,其中五位举世公认,他们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此外还有一位不太为公众知晓的人物—唐代的李德裕(787—850)。这个名单,凸显了梁任公这位博学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对李德裕的推重。《旧唐书》中也称扬李德裕“论政事,则萧、曹避席”。这就是成语“萧曹避席”的出典。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石家庄赞皇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他的主攻方向是经史之学,不是吟诗作赋,尤其喜欢读史。早年他以门荫入仕,在幕府中崭露头角;德宗末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在幕府中历练之后,再入朝为官,是唐代中后期许多政治家的通常路径。

李德裕的主要活动是在“元和中兴”之后。从穆宗长庆(821—824)初年召为翰林学士,跻身长安政坛的中心舞台,历敬宗、文宗朝,出将入相;在浙西观察使和西川节度使任上,多有政绩;至武宗会昌(841—846)时独秉国钧,应对回鹘的乱亡,摧抑泽潞藩镇割据,充分施展了他的政治才华。李德裕在中唐政治舞台上活跃了20余年。但是,宣宗即位之后7天就撤除其宰相职位,并连遭贬黜,最后死在崖州(今海南)司户任上。

李德裕在中晚唐政坛上的大起大落,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政治气候的波诡云谲;探讨李德裕的政治作为和身世沉浮,也是分析中晚唐历史走向的一条线索。

一、所谓“牛李党争”

在中晚唐政治中,牛李党争被视作与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同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在牛李党争中,李德裕是所谓李党的头号人物,讨论李德裕,离不开这个话题。

《资治通鉴》等传世文献在描述牛李党争起因时,都提到以下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唐宪宗元和初年的对策案,第二件事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的科举案。

元和三年(808)四月,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策试”是唐朝选拔人才的一个科目,采取自我申报和选拔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被推举的考生,有现任低级官员,也有科举及第还没有做官的所谓“前进士”,特殊情况下,甚至还有白丁布衣。对策的内容是就当前的施政得失,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果判入高等,就可以破格提拔。

这一年的考生中有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湜、前进士李宗闵,他们在指陈时政之失时,无所避忌。主考官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署之为上第。据说宪宗皇帝也很欣赏他们,下诏优先选拔。当朝宰相李吉甫却来找皇帝诉苦,说他们对时政的批评不可接受,“泣诉于上”,流着眼泪向皇上诉说自己的委屈,而且举报说:翰林学士裴垍、王涯“覆策”(覆核考卷)时有舞弊行为,考生皇甫湜是王涯的外甥,王涯不事先提出回避,裴垍也没有提出异议。这就涉及到有意作弊了。

于是,引起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罢黜裴垍、王涯翰林学士之职,改裴垍为户部侍郎,王涯贬为虢州司户,考官韦贯之贬为巴州刺史,杨於陵也因为对舞弊负有连带责任,外放为岭南节度使。考生牛僧孺等人被黜,只能到藩镇幕府去谋职。对于这件事,几个月前刚被提拔为翰林学士的白居易曾提出反对意见,但没有被皇上采纳。

此事过后13年,即穆宗长庆元年(821)四月,又发生了一次科场舞弊案。李吉甫之子李德裕是翰林学士,他的同僚还有翰林学士元稹、李绅。

这一年主持贡举的首席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钱徽,同为考官的还有右补阙杨汝士。放榜录取的进士及第名单中,除了郑覃的弟弟郑朗、裴度的儿子裴譔外,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苏巢、主考官之一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也赫然在目。相反,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给考官递送了纸条子,但没有被关照。于是,段文昌向皇上控告说:今年礼部考试非常不公平,所录取的进士皆权势者的子弟,没有真本事,是靠走后门得到的。

穆宗震怒,问诸位翰林学士是否有此事。李德裕(恨李宗闵曾經攻击其父亲李吉甫)、元稹(与李宗闵在官场竞争中产生了矛盾)、李绅(自己关照的人选没有被录取)都回答说:“诚如文昌所言。”皇上乃命中书舍人王起等覆试。结果下诏撤销郑朗及李宗闵女婿苏巢等十名考生的录取资格,严厉处分涉弊的当事人钱徽、李宗闵、杨汝士,他们都被贬黜到地方担任刺史、县令。史称“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a。

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后推40年,是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其实,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就已经失势。若从大中元年(847)往上推40年,就是元和三年(808),但此时牛李都未能成党争之势。这样看来,说牛李党争四十年,未免夸大了。牛李两党的恩怨,《旧唐书》《新唐书》本传中都提到穆宗时李逢吉排挤李德裕,引牛僧孺入相之事。这可以算是互相倾轧的党争的开始,文宗时期,党争呈胶着状态,多数情况下以牛党占优;武宗时期,是李党垄断;宣宗初年则以李党彻底崩溃而结束。

史家之所以夸大牛李党争,原因有二:一是唐朝末年,僖宗、昭宗时期,朝廷党争以及南衙北司的冲突(如崔胤与宦官之间)确实严重;二是宋朝的党争几乎招致亡国的风险。文宗朝牛李之间是有矛盾,但是远远没有严峻到“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程度。

党争的胜负,以谁在朝廷中枢任相为指标。文宗时,李德裕从太和七年(833)二月到八年八月执掌朝政。其余时间主要是任浙西观察使和西川节度使。在这两个岗位上,李德裕恰恰显示了其政治才华。

二、主政浙西:改善民生

长庆二年(822),李德裕从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的重要岗位去职,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年36岁。在皇帝身边执掌纶诰,固然风光,但毕竟是参与帷幄,与之相比,主政一方的藩镇大臣,有时反而可以做几件实事。史称“德裕壮年得位,锐于布政,凡旧俗之害民者,悉革其弊”。

首先是稳住地方财政。李德裕“自检约(严格财政纪律),以留州财赡兵,虽俭而均,故士无怨”。同时,他反对朝廷无故索取地方的精美特产。两年之后,“赋物储牣(府库充足)”。

其次是移风易俗。唐代的浙西观察使,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巡属之地包括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即我们今天讲的长三角地区。当时的南方,巫术禨祥盛行,父母患病,子女弃之不养。李德裕选择那些明晓事理的长者加以培训,谕以孝慈大伦、患难相收不可弃之义。培训完毕,就让他们回去给乡民们做思想工作,这大概是早期的“乡约”,“违约者显置以法”。不遵守这些约束的,依法加以处置。几年下来,“恶俗大变”,“弊风顿革”。他还在所辖四郡之内,废除淫祠一千多所;又废罢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寇盗。人乐其政,朝廷对他进行了表彰。

宝历二年(826),亳州言出圣水,传说饮之者可以治病。这与佛教徒的宣传有关。李德裕上奏说:这都是妖僧诳惑,狡计骗钱。数月以来,江南之人奔走塞路。每二三十家,派一人取水。拟取之时,疾者断食荤血,既饮之后,又二七日蔬食,患重病之人,以此治病。“圣水”斗价三贯,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转卖,多数老年病人饮水后,病情加重。“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于蒜山渡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无益黎氓。昔吴时有圣水,宋、齐有圣火,事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令狐楚是牛党的代表人物,又是邻道同级别官员,李德裕只能请求朝廷下旨禁止,最后获得了皇帝的同意。

三、主政西川:巩固边防

文宗太和三年(829),李德裕被召为兵部侍郎,裴度推荐其入相,却被李宗闵排挤,出为郑滑节度使。太和四年十月,又改西川节度使。

西川的首府在今四川成都,前两任节度使杜元颖、郭钊都因为不能阻遏吐蕃和南诏的联合侵逼而去职。唐朝后期,南诏政权是西南地区的边患,历任节度使都莫之奈何。李德裕在西川任上,通过三件事,稳定了西南边陲。

当时的形势是,成都南边的姚州(今云南姚安)、协州(今云南彝良)等地被南诏占领,西边的维州(今四川理县)、松州(今四川松潘)等地被吐蕃占据,今清溪古镇下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外,完全失陷。

以前的节度使,如德宗时的韦皋“倾内资结蛮好,示以战阵文法”。李德裕认为这是在“启戎资盗,其策非是,养成痈疽,弟未决耳(只是没有溃烂而已)”。到杜元颖主政时,吐蕃见有机可乘,“遇隙而发,故长驱深入,蹂剔千里,荡无孑遗”。至今疮痍未复,必须痛下决心整顿边备(今瘢夷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

李德裕做的第一件事是修建“筹边楼”,即建造一个谋划军事行动的建筑,以搜集情报,做到知己知彼。楼里面悬挂着巨大的地图,其与南诏相接的南道,“山川险要与蛮(南诏)相入者图之左”,其与吐蕃相接的西道,与吐蕃接壤的地方则图之右。李德裕访问老于军旅、习熟边事者,即便是走卒蛮夷,也不耻下问,向他们了解西南地区的山川地理、城邑道路,包括“其部落众寡,馈远迩,曲折咸具”,并且召集熟习边事的人员,“与之指画商订,凡虏之情伪尽知之”。

第二件事是训练士卒,加强军备。李德裕的部署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挑选那些熟悉边境的士兵,黎、雅等地的“旧僚”(少数民族士兵)约万人,成都地区的州兵约二万人,精加训练,裁汰不任事的老兵,提出边兵不宜多,“须力可临制”。

同时,他建议酌留此前调防入川的外地驻军,郑滑五百人、陈许千人以镇蜀。又请从外镇调来一些强劲的弓弩手充当教练,提升蜀兵武器装备水平和战斗能力。

此外,还建立一支“特种部队”,属于民兵性质的子弟兵,号称“雄边子弟”。大体每200人中选取1人,农战相间,免除其徭役,组成精兵5个番号,骑士6个番号,总共11个分队。

第三件事是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改善粮饷供给系统。如建筑杖义城,以控制大渡河、青溪关之险阻;建筑御侮城,以控扼荣经河口(在今四川雅安荥经县),與杖义城成犄角之势;建筑柔远城,以控扼西山(今四川岷山山脉)诸部落;修复邛崃关,并把巂州(今四川凉山自治区西昌市)治所移至台登县(今四川冕宁县南),以夺取敌方险要之地。

此外,还改造旧的粮食转运系统。旧制,岁末运内地粮食到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巂州,起自嘉陵江、湄江,入阳山江(大渡河支流),航运到大渡河,再分饷诸戍。常常以盛夏至,地苦瘴毒,辇运丁夫多死亡。李德裕命转邛州(治今四川邛崃)、雅州(治今四川雅安)之粟,并“先夏而至,以佐阳山(大渡河)之运,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a。

位于海南海口五公祠内的李德裕雕像

李德裕的工作很快震慑了南诏和吐蕃。南诏请归还所俘掠的四千名工匠,吐蕃维州(治今四川理县北)守将悉怛谋以城投降。维州距离成都四百里,因山为固,派兵驻守,足以成为控扼吐蕃入侵的险要据点。李德裕接受了悉怛谋的来降,并且立即发兵屯守,且上表请求出师打击吐蕃。

这时候,牛僧孺在朝廷任相,“居中沮其功,命返悉怛谋于虏,以信所盟”,李德裕终身以为恨。其后,监军使王践言入朝,盛言悉怛谋死,拒远人向化意。文宗亦后悔,于是在太和七年(833)二月,以兵部尚书召李德裕入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b

诚如史家所言,“德裕所历征镇,以政绩闻。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蛮、蜒。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a。

当然,李德裕在成都也注重社会治理。比如,蜀人多卖女做奴婢,李德裕规定:卖为小妾的女孩年过13岁,劳作三年之后,或者不满13岁,劳作五年之后,必须放还归其父母,目的是让女孩能及时婚嫁。他还取缔非法的“浮屠私庐”数千,把土地归还农户耕种。禁止“畜妻子自如”的假和尚。于是,“蜀风大变”。

猜你喜欢
吐蕃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敦煌本《六门陀罗尼经》研究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西夏擦擦与藏传佛教关系研究
毗沙门天图像流变路线研究
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研究
试论吐蕃大相论钦陵自杀、赞婆降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