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小学作文教学探究

2018-12-14 10:35徐蓓蓓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活化文章作文

徐蓓蓓

【摘 要】

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是生活的具体描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深入学习陶知行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作文实践,让作文和生活紧紧相连,促使学生的作文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念 小学 作文 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更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尺。但是,大多数教师却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教师只一味地向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书写,丧失了作文本身的韵味,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基于此,教师应该深刻地反思作文课堂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生活即教育”是陶知行的教育理论精髓,这也就是说,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生活中有教育的影子,教育又是在表现生活。作文更是如此,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是生活的具体描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深入学习陶知行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作文实践,让作文和生活紧紧相连,促使学生的作文形式多样化、个性化。

一、在观察生活中产生写作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这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文章。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抓住不同的事物特点,使学生逐步的深入观察,从而养成观察的习惯,不自觉产生写作素材。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写作关于“我的妈妈”这样一篇记事文章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让学生在点滴观察中记录母亲的生活,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问学生:“你对你们妈妈的了解有多深呢?”学生们自以为了解的很清楚,但是却说不出来母亲一天做了什么,母亲的性格特征具体是什么样的。然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母亲的了解,教师请学生利用课余回家的时间,连续观察母亲的日常工作、家庭劳动以及生活状态一周,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在记录中还可以写出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为写作积累良好的素材。最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周的观察、积累,写出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内容不限。学生的的材料积累起来了,很轻易的就写出情感真挚、凸显人物特征的文章,完成一篇好的作文。

在本节作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点滴积累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产生写作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在学生认知规律发展法基础上,交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水到渠成的写出好的文章。

二、设置生活化的情境,丰富写作内容

生活是写作最好的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引入课堂中,创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围,既为写作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又可以丰富作文教学内容,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比如,在带领学生在学习写作有关记事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记事的写作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学生打开写作的灵感。首先,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最近一次的学校大扫除中每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每个学生的分工情况,学生有了目的去劳动,都干得热火朝天。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本次大扫除,具体描述观察到的情节,有的学生说:“劳动时分工十分明确,有擦窗户的、摆放桌椅的、倒垃圾的……”还有的学生说:“打扫时顺序十分明确,先搬上凳子,再扫地,先打扫上边,再清理下边……”还有的学生准确地描述在打扫卫生时有些学生的表现……最后,学生根据大扫除中这些具体情节的描述,很流畅地就写出了内容丰富的文章。

通过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下,转化为作文材料,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顺利完成写作要求。

三、抓住生活点滴,创新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生活的不断更新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这些新奇的事情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因此,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点滴,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基础,真实为原则,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情趣。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写景的作文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在写作中做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的谈话导入,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首先,在写作课堂开始时,教师问学生:“又是一年春始时,在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又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想必细心的学生已经捕捉到星星点点的春的影子了。请学生举例说出身边有关春的气息的景色。”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回忆春在生活中的影子,有的学生说:“校园内的小草悄悄探出了小脑袋,小树也发出了嫩芽……”还有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注意说话的条理性,也就是景物描写的顺序性,这样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可以抓住文章脉络,清晰文章内容。最后,教师又请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思考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春的样子。

在教师生活化的谈话导入中,学生既认识到了写景作文应该有顺序、有条理,又学会了把植物等静态东西拟人化,使事物鲜活、生动。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日常化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景色中产生创作灵感,激活写作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努力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作文大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中感悟生活,产生写作的源泉和灵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使得学生逐渐有话可说、有句可写,从而写出贴近生活、情感充沛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王广军.构建小学作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探讨【J】.新校园(阅读),2018(01)

【2】刘培来.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转型”【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2)

【3】王丽.关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考【J】.好家长,2015(42)

【4】马继荣.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革新,2008(7)

【5】柳力玮.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教育革新,2009(11)

猜你喜欢
生活化文章作文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