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记:让写作“有米下锅”

2018-12-14 10:35池丹薇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日记校园教材

池丹薇

【摘 要】

循环日记是循序渐进训练写作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分组循环,以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的方式来增进写作意识提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循环日记模式中如何指导学生撷取日常生活中可写性素材,让其成为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呢?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中点滴取舍;需要挖掘教材内外的写作素材,拓展写作视野;需要增进课外阅读实践,摘录名篇名句。

【关键词】

循环日记 小学作文 素材累积

日记就像流水一样,可以记录我们的生活,可以倒映万物,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循环日记不设定主题、不规定体裁、不限制字数,以学生自主写作来增进对作文的良好体验,来启发学生收集生活、反思生活哲理,增进语言表达与阅读鉴赏能力。循环日记模式的提出应用,旨在通过学生分组,共同参与写作任务,借助于合作来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对于这循环日记素材,又该如何找来源头活水呢?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己记录并呈现出来。

一、以生活为源泉,从观察中洞悉日记素材

从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对生活观察不足,缺失关注生活的习惯是突出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生活中的趣事进行观察、记录和表达。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基本途径,观察也是表达作文情感的重要手段。常言道“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所以说,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才能从生活中指导写作的素材,才能将日记写好、写出趣味。怎样去观察?很多小学生不会观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而无法发现,从而无从写起。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时,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景,捕捉日记素材。

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校园环境往往可以成为日记的重要素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对校园的了解最多。如校园里的建筑、校园里的花草、操场上的体育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将之记录于日记。建议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对自己熟悉的校园,多一次观察,多一份感触。当然,在记录校园生活时,有的学生写的详细,有的学生写的简略,有的学生突出了校园的美丽,有的学生展现了教学楼的壮观,有的学生记述了关于校园发生的故事……虽然学生的记录显得杂乱,但只要是观察了,校园生活的印象就留下来了,就能够为循环日记提供良好的写作素材。

在班级循环日记检查中,有学生写了大风来临的校园,将狂风的肆虐、横扫一切的狰狞面目展现出来;有学生写了新来的老师上课情景,有同桌做出鬼脸,有学生故意搞笑,记录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学生写朗诵比赛班级失利的难过,有学生因为发挥不好,当场哭了,有学生在日记写道“我们虽然失利了,老师你为什么不鼓励我们”。这些联系生活的琐事,反映了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关注,也从中记录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将学生的所思所想直抒胸臆,真情流露。

二、以教材为蓝本,从课堂中挖掘日记素材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材是推进教学的主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通过挖掘课堂教学,联系教材资源,来为循环日记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叶圣陶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教材,可以作为日记写作的蓝本,挖掘教材中的鲜活素材,来进行仿写训练。循环日记作为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可以从教材中选择有益的素材,来推进循环日记的实施。很多学生都参与“仿写”训练,从仿写中可以了解写作方法,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

教材中的范文都是我们平时仿写的有效素材,也为学生写好日记提供了良好“实例”。当然,对于教材范文,在“东方之珠”一文学习中,对于香港的夜晚进行了生动描绘。如港湾里的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的灯,像长河奔流不息。通过对灯的描写,我们鼓励学生来观察自己城市的夜景,来观察璀璨的灯光。也可以结合自己家乡,仿写某地的热闹与美丽。有学生在循环日记中,将家乡的壮观美景进行呈现,也引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美丽的家乡。同样,学完《石榴》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介绍一种水果,学着《石榴》的写法说清楚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等。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我们建议学生从该文的写人手法入手,来仿写“我最钦佩的人”,由此来促进教材与日记的关联,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同样,在教材资源挖掘中,还可以从教材寻找突破口,以续写、扩写、缩写等方式,拓展写作训练空间。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后,关于彭德怀忍痛强杀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反映出他虽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文中写道“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慢慢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这里的省略号,暗示了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续写“省略的内容”。在学习《黄山奇松》一文后,我们也可以融入读写迁移思路。结合对黄山松的丰富描写,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中所使用的“或”“有的”“状如”“形似”等词汇,既有节奏感,又不落俗套。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印象,增进词组的积累,并鼓励学生对这些词组引入到循环日记中,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美景片段。由此,通过对教材不同切入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增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又更好的联系循环日记,让学生从日记中来运用课堂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立足课堂教学,延伸课下写作,挖掘“下锅之米”。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名言名句、好词好句,教师的精彩点评,学生的精辟见解,都可以纳入到循环日记中。如某学生在朗读“游子吟”之后,被诗中的情感深深打动,在日记中将母爱的无私进行了歌颂;她写道“生活中,我们常常忘记父母的爱,因为这份爱,很深沉,不需要我们回报”;有学生在写“幸福是什么”时这样写道“幸福,看似很远,却又很近。幸福,是掩卷沉思的时刻,幸福,是迷茫后的警醒”。从这些日记中,我们看到学生不仅关注生活,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感悟做人的道理,体验人间的真情。

三、拓展课外阅读,从阅读中来累积日记素材

学习是渐进的,作文教学也是逐步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拓展阅读视野,多写读书笔记,积累读书心得,多开展读书活动,增进读书体验,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循环日记引导与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学生对阅读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摘錄,对古诗词、名言警句运用到日记中,在不断运用中为习作增色。循环日记在实施中,要从日记入手,走出单纯的“日记”记录方式,要让学生能够从“循环日记”中,关注生活、联系自我,多阅读,多思考。在低段“循环日记”教学中,可以从童话故事、有趣味的生活琐事中来记录;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从推荐阅读中来畅谈自己的想法,阅读体会,得到了那些启示,获得了那些感动。事实上,在寻找循环日记的“下锅之米”过程中,学生的习作过程,以及学生的思想体验,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够从循环日记实践中,勤于练笔,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总之,循环日记是自主的,多样的,教师要从解放学生思维,打开学生心灵闸门中,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表达情感,让学生从循环日记中,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写作的乐趣,一起体验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黄小华.循环日记——快乐写作的家园【J】.教育科学论坛,2013(04)

【2】王艳军.循环日记的实施方法及作用【J】.甘肃教育,2012(16)

【3】周金梅.循环出来的合作效益——“循环日记”启示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04)

猜你喜欢
日记校园教材
教材精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