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冲突与语言喧哗

2018-12-15 01:15许陈颖
福建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世俗诗人诗歌

许陈颖

诗歌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改变它就意味着改变一种意义的建构方式,意味着改变一种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方式。在低头向下的世俗生活中,汤养宗的诗丰富了我无数个零碎的时间小片断,同时,也感受到他的诗改变了语言表达方式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生命形象。

不疑则不悟,大疑则大悟。汤养宗的诗解构一切的追问,否定所有的终极思索,这种至上而下的哲学视野使诗人在感悟的每一刻把玩了世间的万象。作品把生活琐细处的种种具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像意识流小说一样,在片断之处还有片断,细节之外流淌着细节,人们感知到的是庄周梦蝶似的人与物之间高度的契合交感。

但必须看到,这种随意式的表达正是基于诗人强大的理性思考——他不再思考写什么,更多思考是怎么写,应验了汪曾祺老先生的话: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成诗人文本存在的最重要寓所,汤养宗的诗踢挞流转而成的文字,弥漫着明显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气息,他同时也把根基指向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文字,“与自己祖国的母语一直热恋,对人说 / 哪怕你骗我,也幸福得要死”形成了独特的汤式话语,反映了诗人思维与常人思维的不同之处。作为诗人,他是明白这种汤式语言对很多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困难,但他仍然坚信他的方向是诗歌的方向,所以他在《试着在三十年后读到汤养宗的旧作》中说:那么好的火焰,仍旧被控制得这么隐秘,着实的 / 显示了一种工艺”。汤式语言构成了诗歌的地面,构成诗歌的基本。如果没有适应这种语言,那么,我们将很难聆听他奏响的诗歌琵琶。

汤养宗立足于语言与生活本身的色泽、光亮、气息之间的承接性,经常把生活的多方面零碎的东西挤压到一个空间里,把人们熟悉的生活片断挤压在短短的诗篇中,或者说是从他思维所能达到的维度里选择那些与他表达相关的东西入诗,比如《盐》,很短的一首诗,牧师与圣经突然与盐与味觉联系起来,再加上村庄的村妇用盐煮妖,东方与西方,高雅与世俗,宗教的慈悲与世俗的残忍,物质的与精神的,几行的话语像蒙太奇的镜头一样,把那些对立与不对立的因素都汇集在一起,而当涉及到煮白猴的片段时,“某妇煮白猴在锅里,本地叫妖,妖不肯死,在沸水中叫,”诗人用疾驰语速,在短短的一行诗内,令阅读者紧张得无法透气,从而联想到人类的虚伪与残忍。

在汤养宗的作品中,经常刻意地虚构出非真实的、奇幻或怪异的故事,注意拉大或强化读者与故事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其笼罩着一层奇幻莫测又颇具诱惑力的面纱。比如《不规则的快乐》,海盗与贵妇在与世俗相背中获得快乐,猴子的温驯,少男少女的无聊,有点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使读者在阅读中反复思考,感受到规则世界对自由人性的束缚。

诗人对语言的思考使作品经常会出现一些多方位的要素,但它们在诗人的作品中并没有显得支离破碎,而是显现出一种和谐与整体感,偶尔还会有调侃的意味。换句话说它们在局部可能是支离破碎的,但由于作者的表现力与语言的控制力,作品最后还是整合成一个圆满自足的整体,有着言外之意的美学价值。许多诗作只有通过不停地咀嚼,才能领略青橄榄似的余香。

《寄往天堂的十一封家书》是汤养宗的重要作品,在读它们时我发现,汤养宗那种傲然于世的君王之势突然没有了,取而代之的爆竹之后温驯而痛楚的无奈呼唤,在文本中所抛出的世人所共有的人子情怀的巨大冲击下,我想,读者读后定然会潸然泪下。

在这组诗中,诗人以一个泛灵论者的眼睛,看到了世间万物的生命体征,并且每一样的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神秘性,因为诗人的思念,它们聚拢在一起了。诗人把它们交织呈现于一个虚构的时间——“亲切的通道”,从而使每一刻的思念都奇妙幻变,充满了精神的意蕴,像《阿凡达》里的生物那样,闪耀着“秘密的光”。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这种时间虚构中质疑了现存的时间,形成了对生命形而上的神性追问,而这一切在诗中又化成了对诗语言的思考。悼母诗自古有之,但能如这组般直逼灵魂深处的却是少的,不仅是情之所至,更多是因为诗人用其独特的语言把不能直接表達出来的体验用语言组合去调达,或者说去唤醒。使这些语言做到“劈空而起,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

在汤养宗的诗中,仿佛可以听到各种语言在他内心冲突的喧哗声,有通俗语言对高雅用语的拆解与抗争,有雅巧的文字处理与新奇语言的并存,有古典的语言与当代的新的语言的杂糅,甚至还有刚性用语与柔性用语的互相迁就,这种语言的呈现可以看成是诗人在新时期的语境下审美精神的传达。

猜你喜欢
世俗诗人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不愿向世俗投降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诗人与花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