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年画谈薮

2018-12-17 03:17张薇
关键词:夹江年画颜料

张薇

土地神

灶神

三官堂

夹江地处四川平原,隶属于乐山市。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夹江县,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游二县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青衣水,经县西。”宋代《太平寰宇记》又云:“临江水,故号夹江。”

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为巴蜀三个重要的年画种类。夹江年画具体起源时间已难以考证。据当地艺人相传,约明代万历年间,夹江地区出现若干年画作坊,进而至清末时,生产销售年画的作坊已有相当大的规模。直至解放前,当地董氏家族是夹江年画的重要传承群体,其创始的“董大兴荣”和“董大兴发”是当时最有名的两家老字号。

在对夹江年画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采访了两位艺人——吴泽全与张荣强。吴老师傅现年82高龄,根据其口述,夹江年画曾经历“文革”,印版、年画皆被毁掉,一度出路无门。从1986年开始,他和张荣强两人开始计划复兴夹江年画。但当时无实物、无资料、无传承人,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全靠两人遍访夹江,对民间八九十岁的老人进行走访调查,随后整理资料,进而参与实践。吴师傅回忆,开始实践时并不那么顺利,比如收集来的两套版套不上色。他认为夹江年画的特色在于坚持古法制作,包括纸张、颜料、制版,这些工序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行不通。同时,他又指出曾经被用作过年张贴求吉祥寓意的年画功能性已经减弱,但装饰性增强了。今年40岁的年画艺人张荣强不仅向笔者口述了夹江年画的制作过程,还亲自示范了夹江年画中植物颜料的提炼过程,可以说是在中国年画产地中少有的坚持制作并使用天然颜料的一例。

夹江年画传承古法,以其使用的“粉笺”纸、植物颜料、手工刻版以及多色套印为特色。从现存的夹江年画看,题材包括门神、神码、吉祥娃娃、戏剧传说、民间故事等吉祥题材为主。其门神形象取宋代文官形象偏多,人物造型简约,色彩以黄色为主,偏爱暖色,装饰性较强。总体特点为构图饱满、色彩雅丽、人物夸张、气氛喜庆。

一、夹江造纸业的兴盛

青衣江流经夹江境内,依山傍水,水源充盈,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竹类生长繁荣,为民间造纸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造纸业的兴盛成为年画发展的基础。清末抄本《夹江县乡土志》记载夹江造纸竹材云:“白甲竹、水竹、金竹、慈竹,以上为竹之属大宗产邑,资以为纸,唯白甲最良。”白甲竹现已几乎不见,因此慈竹成为夹江造纸业的主要原料。同时,《乡土志》又记载此地“植物制造”为“布、纸、席、细簾”。细簾即手工抄纸的造纸器,其工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纸张的肌理和精细程度。当时,所产手工纸销路纸甚广,在该县境内“纸每岁销行三千四百余捆”,且外销更盛,“水运成都、嘉定、泸州府、重庆等地,每岁销行七万五千三百余捆”。夹江县因此被誉为“蜀纸之乡”,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夹江县石堰村,目前尚有多家造纸作坊,且屋外墙面皆用白漆粉刷,绘制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造纸技艺的流程插图。清代时,由于夹江纸业远近闻名。据夹江造纸博物馆整理的《夹江手工造纸保护大事记》记载,康熙22年(1683),夹江纸“方细土连”被钦定为“贡纸”,进入皇宫。乾隆41年(1776),夹江“长帘文卷纸”又被作为科举试卷的“文闱卷纸”,每年贡奉十万张。20世纪40年代,正值抗战时期,张大千来到夹江与当地造纸艺人石子清一起研习造纸工艺,其所居地“石子清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造纸的工具、设备。张大千与石子清合作的书画纸名为“蜀笺”,且纸上印有“蜀笺”二字暗纹。尺幅为: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云纹花边,并标有“大风堂造”印记。当时的夹江民谣唱道:“一根扁担软悠悠,挑担白纸上泸州。泸州买我连四纸,我喝老窖雄赳赳。”这段民谣反映了当时夹江纸业的盛况。

若追溯夹江年画的用纸历史,可能在更早的北宋即初现端倪。苏轼《格物粗谈·韵藉》中曾言:“门神联对纸有矾,水贴不能上,以竹纸一层背之,半干糊即上。”苏轼所说的“门神联对纸”或许就是民间年画中的门神画。应该说,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竹纸来绘印门神。竹纤维细长,因此竹纸表面平整均匀,印制年画颜色均匀。且竹纸寿命相对更长且韧性较好,保存时间较长,未经漂白的本色竹纸自有一种古雅的意味。

据张荣强师傅叙述,他曾走访夹江谢滩、杨柳、张村等历史上兴印年画的村落,得知早年的年画印制需要先在纸上涂一层“贝子泥”,当地又称“观音土” (即高岭土),以此作粉笺胚纸,而后印画。

二、夹江年画颜料的制备

中国古代以植物与矿物等天然原料作为颜料与染料的方法由来已久。矿物颜料鲜艳明丽,植物颜料简淡古雅。据清嘉庆刻本《夹江县志》记载,当地有民间赛会,为各行各业祭拜其祖师即行业神的节日。其中有:“初九日,葛翁会”,葛翁即梅葛仙翁,是中国民间染织、壁画、颜料等匠作行业的始祖,画店和染坊业艺人都要祭拜。因此,夹江当地的传统工艺行业中必然有与染料、颜料相关的行业,作为民俗版画的年画因其印绘所需多种色彩而近取其便遂成为可能。

譬如,历史上夹江年画中颇受欢迎的“黄丹门神”,因其使用的主要颜料为黄丹而得名。黄丹也称章丹,是用纯铅、硫磺、硝石等合炼而成的矿物颜料,其成分是四氧化三铅。黄丹颜料的制作最早始于道教的炼丹术,从炼丹炉壁上刮下,然后和胶制成。颜色明快,着色沉稳,不易褪色。

近代开始,各大年画产地皆引进化学颜料,上色容易且节省成本,植物颜料的制作技艺与使用一度衰落。张荣强师傅经过多年的试验复原了蓝色、红色与黄色的植物颜料古法制作工艺,应用于木版套色年画。

(一)蓝色颜料的制作

从蓝草中提取色素的工艺出现时间较早。文献记载可见于《诗经·采绿》,其中:“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制作蓝靛泥的过程:“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壅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全唐诗》中《寄顾处士》诗云:“半年离别梦,来往即湖边。两幅关山雪,寻常在眼前。项容藏古翠,张藻卷寒烟。蓝淀图花鸟,时人不惜钱。”唐代,蓝靛作为绘画颜料,所画花鸟深受时人喜欢。中国画中的花青色即取自蓝靛。

《夹江县乡土志》记载此地生长的植物有“蓝、葛、芭蕉、马、蓼”等草之属。马蓝、蓼蓝等蓝草正是提取蓝色的植物。提取蓝色有若干步骤:夏季蓝草成熟,连茎带叶整株被采下,倒入大桶中用清水浸泡。通常经过三日,待色素溶解于水中,打捞起枝叶,并用棉布过滤掉残渣得到桶中的溶液。随后在桶中倒入一定量的石灰,并在另一只桶中来回翻倒。数次之后,静置待色素沉入底部即得到可做染料的蓝靛泥。而液体表面漂浮的一层厚厚的泡沫,便是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的“其搅刈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将其收入瓶中,加入酒精使其溶解便得到蓝色颜料。

(二)红色颜料的制作

据古代文献记载,红色可来源于苏木、茜草或是红花。其中,苏木产于南方,是夹江年画中红色颜料的植物来源。《天工开物》“彰施”中记载了苏木的染色方法,“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矾、棓子。”苏木,《本草纲目》中又称其“苏方木”,其释名曰:“海岛有苏方国,其地产此木故名,今人省呼为苏木耳。”集解又称“苏方木自南海昆仑来”,并且“人用染绛色”。其中还提到嵇含著《南方草木状》云:“苏方树,类槐黄花,黑子,出九真,煎汁忌铁器则色暗。”

制作红色颜料的具体方法是:将苏木放入锅中,加水漫过苏木,锅底加热煮沸,待色素溶解入水中后,去火。用棉布过滤液体至容器中,加入适量明矾点化,得到的液体状物质即红色颜料。

(三)黄色颜料的制作

黄色的取色来源依然有多种,如栀子、黄檗、姜黄。夹江地区使用的黄色取自槐米(槐籽)。清《药性通考》曰:“槐米即花未开之蕊也。”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记载:“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色更鲜明。”

黄色的制作工序为:称取一定重量的槐米,用文火炒熟,随后用棉布包扎放入水中,同时加入草木灰包熬煮,随后得到明净的黄色液体颜料。

同类颜色其实可以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夹江年画艺人因地取材,选取容易获得且性价比较高的材料,熬制出天然的纯植物染料刷印上色。由于植物颜色的纯度和明度较低,因而画面相较国内其他地区的年画在色彩上摒弃了艳俗气,显得古朴雅致。

三、夹江年画套色印刷工艺

夹江年画兴起应当与周边发达的刻书业有关。宋元时期,离夹江不远的成都、眉山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刻书中心。据《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并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宋代汴京已有张贴门神、桃符、纸马的习俗。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时,贴桃符也成为蜀地的重要民俗。宋赵扦撰《成都古今记》记载了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同时,陈元靓编撰《岁时广记》中“写桃符”记载:“古今诗话,伪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文革期间,年画被看做是封建迷信被大量销毁,因此古版与年画几乎未有留存。

刻版工序与一般年画制作工艺相同。画工先起线稿,印在木版上然后由刻工刻出。多色的年画需套色印出,色版少则四套,多则八套。夹江年画所用的木材为梨木,一般劈成块后沉入水池中放置以保持木材湿润,待用时捞出。印刷工艺为两种:一种为先用烟墨印出墨线稿,然后根据由淡到浓的深浅层次套印其他诸色;另一种是先用依纹版印刷,然后再由浅到深逐步套印,最后使用墨线版。

四、夹江年画的图像阐释

波兰华沙博物馆如今还藏有两幅清代的夹江年画。夹江年画艺人根据古本复刻出《福禄宫》《青鸟》《赶潘》《鲤鱼跳龙门》,皆为木刻套色版画,现为夹江年画的代表作品。

《福禄宫》年画中,居中端坐的为财神赵公明。因财神爷监管三品以上官人衣食俸禄,故此作品上匾额为“福禄宫”。财神身后执日月障扇的人物分别为招宝天尊和纳珍天尊,身前为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以上五位都是掌管招财纳福的神仙。财神脚下画一聚宝瓶,相传明朝商人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因此此画象征财路滚滚,是民间大众喜爱的题材。

福禄宫

鲤鱼跳龙门

元亨利贞

陈姑赶潘

《鲤鱼跳龙门》表现传说故事,即鲤鱼跳过龙门变化成龙。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宋陆佃《埤雅·释鱼》中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云:“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世人以“龙门”喻高名硕望,得其接引而显耀腾达者,意为“跳龙门”。此年画作品中,鲤鱼鲜活生动,头尾奋力向上,龙门高耸,彰显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也暗喻平步青云及步步高升之意。

《元亨利贞》作品中,花瓶中央寿桃图案中印有“元亨利贞”与“福”字。“元亨利贞”语出《周易·乾·文言》,载:“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意谓“干”为纯阳之卦,能以阳刚之气始生万物,并使之亨通畅达,和谐顺利,居正不偏。画中石榴寓意多子,寿桃寓意长寿,蝴蝶寓意生活美好富裕,此图配色喜庆热烈,寓意大吉大利、平安富贵。

川剧《陈姑赶潘》又名《秋江》,也是传统昆曲《玉簪记》之一折。南宋时潘必正之父为官时曾给他和陈某之女娇莲订婚,以后两方消息隔绝。金国十六年,娇莲因父病逝,又遭金兵南侵之乱,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成为道姑,并改名陈妙常。随后,陈妙常爱上女贞观观主侄儿潘必正。观主发觉后遂逼迫潘必正立即到临安赴考,断绝彼此间往来。潘必正无奈乘舟而去,陈妙常却毅然前往追赶。陈来到秋江河边,又得到热心肠的艄翁相助,追至江心,与潘赠物订盟。之后潘必正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乃知其父曾代他订婚,而意中人恰是陈妙常。于是潘迎娶陈过门,结为夫妇。作品画面传达了川剧的喜剧情调,表现了川江行船的背景,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较为夸张。人在船上,船行水中,江流湍急,情景交融。画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陈妙常热烈追求爱情而不畏世俗的勇敢心态,同时也鲜明活泼地刻画了老艄翁热心助人的品格。构图饱满,颜色错综交叉而丝毫不现纷乱,配色喜庆热烈又不失古雅之风。

夹江年画的兴起与当地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衣江水滋养了这方水土。同时,在此基础上繁荣起来的造纸业、印刷业又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与非物质条件。2010年,“夹江年画研究所”成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夹江年画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保护、恢复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夹江年画颜料
打翻了颜料瓶
牛年画牛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夹江年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颜料抹在了脸上
夹江立足国内求发展
夹江颠覆传统 红坯砖才是出路
夹江深陷多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