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教学探讨

2018-12-18 13:25陈奕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法数学知识探究

陈奕

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特征,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运用恰当数学问题,引入新课课堂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未知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用学生未知的数学知识作为“诱饵”,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选择恰当的数学问题,引入新课课堂,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合问题导学法,为学生创设问题学习情境:首先,通过PPT为学生展示以下实例:同学们,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都发生着变化,请观察:①近年来全世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层中的臭氧逐渐减少,最终出现臭氧层空洞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变化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也越来越大;②国际上用GDP来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我国每年的GDP均呈上升状态,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次,展示完以上两个实例后,对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入新课堂:①在以上两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是变化的量?这两个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②在以上案例中是否有函数关系?③你能够运用集合观点来解释函数概念吗?再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要求学生联系初中已学的函数概念解答问题,通过数学问题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新知识的初步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问题引入课堂时应控制问题的难度,可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领域,降低学生数学探究的难度.

二、通过问题引导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为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仔细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将课堂主体性地位交还给学生,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乐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发现问题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如在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时,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可将其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相结合,要求学习小组自主发现问题.首先,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成绩、个性特征等划分均匀的学习小组,每组学生5~8个,学生自主选择小组长,负责记录问题、协调同学;其次,布置探究问题:“请每个小组围绕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学生5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可大胆地提出质疑,只要是关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问题,都可以用来分享,如“为什么正弦定理可用于测量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等,教师在筛选问题后一一仔细为学生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四、归纳总结数学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课堂教學分为信息传递、接收、处理、反馈等环节,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须注意在用问题引导的同时,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学生独特的解题思维,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

如在学习“直线与方程”时,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选择某个恰当的时间,总结“直线与方程”有关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须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疑难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用图表法等方式,在问题的驱使下理解记忆知识点,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在实践中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目标等因素,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融入问题导学法,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领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法数学知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