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语词典编纂中的英谚汉译—以《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例

2018-12-18 19:10朱月兰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谚语翻译原则

朱月兰

摘要: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句。它句式工整、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这也给双语词典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根据曾东京的观点,雙语词典中英谚汉译的原则应为:能直译而又有引申义的应直译加意译;直译或意译后在理解上易产生歧义或费解之处的,应采用加注的方法。本文以《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例,具体分析双语词典编纂中的英谚汉译问题。

关键词:双语词典;谚语;翻译;原则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谚语是指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谚语一般句式简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英谚汉译除了需要忠实地传达原句的内涵,最好还能重现原句的修辞效果以及文化特色等,这无疑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正如卜爱萍、曾东京所说,“双语词典的翻译不仅仅是翻译,因为汉译中的释义并不是单纯地将源语中的内容按全文译出,而是要在透彻理解源语各种语义的基础上,找出或创造出汉语中的对应或对等的词语。”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部大型英语学习工具书,其译文力求准确贴切,同时讲究灵活多变。洪银兴在序言中特别提及,“其译文既求合于西方语法之形式格致,更求行文畅晓浑润,得其要义,领其神旨。常规词典可供检索词义以解一时之急,《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查阅之余更可研读赏鉴,励学敦行,深得修学之乐。”由此可见,该词典的译文质量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它也确实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精彩的释义。本文以《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以下简称《新时代》)中的谚语为例,具体分析双语词典编纂中的英谚汉译问题。

一、关于同义谚语套用

按照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翻译等值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找到对应的目的语的问题,因而双语词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对应或对等。而就英谚汉译来说,当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完全对应时,可使用已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这是英谚汉译的理想状态。如以下一些佳译:

(1)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以德报德。

(2)A man is known by the company he keeps.要知为人,先看其友。

曾燕波认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差别的内隐特征反映了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这种显著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英谚语完全对应的不可多得。在同义谚语套用时,有时看似形式与含义都对等,其实会出现汉译不够精确的问题。如:

(3)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鸟以群分,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因而与英文释义在褒贬问题上并不一致。按照其英文释义,该谚语宜译成“人以群分”,指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即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4)Anxiety makes people grasp at straws.狗急会跳墙。

汉谚“狗急跳墙”出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指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的行动。而grasp at straws指的是“(在绝境中)作无望挣扎,捞救命稻草”,与人的好坏无关,而是强调anxiety的程度之深。笔者建议在翻译该谚语时可考虑加入意译“急不暇择”,以体现原文的内涵。

由此可见,翻译等值理论具有相对性,诚如张俐所说:“由于结构、意义、文化、认知和语用等问题的存在,求等实非一件易事。只能在吸收文化、认知、语言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地处理问题,使源语与译语尽可能地趋于相等。”双语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英谚汉译时,需慎重套用同义谚语,而不能为了对应而对应,否则容易弄巧成拙,造成错误。

二、关于谚语翻译原则

卜爱萍、曾东京指出,英谚汉译的原则应为:能直译而又有引申义的应直译加意译;直译或意译后在理解上易产生歧义或费解之处的,应采用加注的方法。《英语谚语大词典》在凡例中也明确提出了“核心句的译文包括直译、意译和近似中谚”的主张。这一原则在《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的英谚汉译中有很好的体现,当然也不乏少量需要改进的例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能保持源语的形象,体现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此法主要用于两语基本对应的情况,即意义与用法基本一致才有可能互译。如:

(5)All that glitters/glisters/glistens is not gold.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6)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7)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然而,大多数谚语都具有引申义。在很多情况下,假如只有直译没有意译,就不利于反映出谚语的哲理性与思想性。如:

(8)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扫帚扫得特别干净。

大多数词典都将此谚语译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new broom的英文释义为“someone who has just started a new job and who is expected to make a lot of changes”,这与汉语中“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内涵有所差别:官员新上任,总要装腔作势,以显威风。亦谓官员刚上任时,常要做几件事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和改革时政的决心,过后也就一切如旧。《新时代》在处理该谚语时另辟蹊径,采用了直译的手法。殊不知,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会造成读者的认知困难。有学者建议将该谚语汉译成:新扫帚,扫得净;新上任者急于除弊图变。

相比较而言,意译可以反映英谚的内涵,阐述其思想主旨,不容易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如:

(9)Beauty and chastity seldom agree.美人多风流。

(10) Give every man the ear,but few thy voice.多听少说。

然而,只有意译没有直译常常很难体现英谚的民族特色,并且很容易破坏原语的意象、修辞、文化背景等重要内容。如:

(11)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红颜早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早逝”是一种婉辞,意为早死。原文所强调的并不是“死”,而是指美貌难以长存,像鲜花一样容易凋零。同时,原文所采用的比喻手法也被忽略了。在《英语谚语大词典》中,笔者找到了更为恰当的译文:美貌像鲜花一样容易凋谢。/色衰如花谢。/红颜易逝。/青春易逝。/花易凋谢,美难常驻。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英谚汉译中纯粹的直译或意译是很少的,在多数情况下理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保留源语的形象,又能准确传达源语的语义。因此,能直译而又有引申义的应直译加意译,这样的例子在《新时代》的英谚汉译中不胜枚举,如:

(12)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3)All men are mortal.是人就难免一死。(或人生自古谁无死。)

虽说这些谚语有相近的汉语谚语与之对应,但直译加意译既保留了英谚的内容与形式,又給出了相近的中文谚语以帮助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做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完全对应,堪称两全其美。陆道恩认为:“实现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于谚语翻译内容的补充,从而保证能将最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化传达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中去。”

(二)加注

有些英语谚语的思想主旨无法直接表达出来,即直译或意译后尚有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应该加注,以弥补直译和意译的不足,从而充分反应出谚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如:

(14)Once a man and twice a child.一次成人,两次为童。(指人到老年言行举止有点像孩童。)

(15)Beauty is but/only skin deep.美貌只是一层皮。(指不可以貌取人。)

三、结语

正如董红樱所说:“各国文化有所不同,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翻译策略,确保翻译的客观和准确,从而真实反映当地的文化。”双语词典编纂者在处理英谚汉译问题时要掌握英谚汉译的各项原则,既要表达出英谚的内容主旨,又要尽力反映其文化内涵与修辞特色,既要适时套用对应的汉谚,又要防止过度汉化。英谚汉译固然是双语词典编纂中的一大难点,处理得当的话又会为辞书增色不少,因而值得双语词典编纂工作者们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卜爱萍、曾东京.双语词典学及其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董红樱.浅析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5 (8):25-26.

[3]陆道恩.文化视角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J].高教学刊,2015 (24):257-258.

[4] 徐竹生 . 英语谚语大词典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 张柏然 .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张俐 . 翻译理论中的等值论 [J]. 渝州大学学报 ( 社科版 ),2000 (1):120-12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 . 现代汉语词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曾燕波.汉英谚语深层文化的对比[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2):92-94.

猜你喜欢
谚语翻译原则
说说谚语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谚语趣画(一)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