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8-12-18 08:59张琼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张琼秀

〔摘要〕小学体育艺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交集关系,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实践探究中,遵循目标明晰的研究地图,运用恰当的研究工具,描绘出真实的研究线路,并根据课堂实践研究结论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65-05

一、课题界定及研究价值

体育、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历来被称为“小三门”或技能科。部分学校重视不足,认为“体艺课程≠学科课程”,课程常被挪用,当体艺专业教师不足时,更是無法开齐开足。体艺学科只重技能传授,轻美育及其他功能,部分体艺教师认为,“体艺课程=技能传授”,体艺课程等同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课,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除相应的技能传授外,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有许多的心健资源白白流失,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审美素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罗杰斯的人本教育理论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发展,成为自主、人格健康的个体,而正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方面。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科教学过程中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过程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体艺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音乐早已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同时,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个体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艺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情感,推动了判断美和创造美的意志行动,使个体产生和建构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教育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教育。至于体育学科,有学者认为更是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6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因此,在体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和利用体艺显性课程中隐藏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课程的内在价值得以更深入、更全面地体现。

二、研究线路

(一)确定研究“地图”

“科学运用方法,运用科学方法”是课题研究的依据。在课题研究开始,确定了研究“地图”(图1)。

(二)梳理心育目标

有了“地图”后,对照学科课程标准,将心育目标与学科目标进行解读梳理。

1.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从课程价值上看,首先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愉悦情感体验、提升抗挫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其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因此,无论从课程价值或是从课程理念上看,它与心育目标都不谋而合。

音乐课程:课程价值与心育目标相吻合的内容是:提供审美体验,怡情,启智;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素质。

美术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它的五大任务的其中三点“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与心育目标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终得出结论:学科目标中就隐含着心育目标,学科目标达成了,心育目标也就达成了。

2.课时目标

学科的总目标总是落实在每一堂课中,依据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与社会适应”这几大板块着手,对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甄别、整理,梳理出了以下低年级课程资源心育目标点(表1)。

(三)运用研究“工具”

1.测量量表

量表的数据是研究的依据,运用“MHT”量表,确定了实验班及对比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八项指标进行前测,得出统计数据、学生心理异常率,为总体及个案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评价量表

确定的评价基本框架及标准如下。

(1)在教学目标的界定上,主目标为学科目标,副目标为心育目标,主副目标切不可偏离,更不能颠倒。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的达成度要适当,不要超越教材本身或超越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点。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内容选择能解决实际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与教学内容要融会贯通。

(3)心育及疏导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牵强附会。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不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环节中出现的,它是教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温情的一种心理机制。教学环节的本身可以是心理疏导,教学内容可以是心理疏导,教学评价、同伴认同等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4)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性、和谐性、适度性、及时性、保密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心理渗透适度、激励表扬及时,并要保护学生自尊。

(5)从教学效果上看,活动的面要广,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都能得到展示,都能有所收获。活动的点要突出,活动的量要适当,而活动的质量要高。

(四)描绘研究“线路”

在研究“地图”的指引下,应用研究“工具”描绘各研究“线路”。

1.路线图1——目标设定

音乐课“阿西里西”的教学目标前后对比:目标设定从原来的单一的学科技能目标变成立体的多维目标(见表2)。

美术课“好吃的水果”藏书票制作新目标设定(见表3)。

教学目标、重难点无一不指向心育元素“体验、表达、想象、创造”,更关注了美术学生的三种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

体育课“快乐神投手”投掷训练情感目标得以重视(见表4)。

2.路线图2——教学环节的安排

目标需要依靠环节来落实,截取了部分学科课例的部分环节呈现如下(见表5)。

在常态的走课听课现实中不难发现,有明确目标,有清晰环节,课堂并不理想。举体育课堂“蹲踞式起跑”观察如下。

游戏热身(萝卜蹲)—提出目标—教师示范—个体练习—同伴互助—小组展示—个体展示—游戏融入—总结评价

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张弛有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设疑法、观察法、尝试法、合作法、展示法、激励法、分层教学法,在导学、导练中引导学生“玩一玩,练一练,评一评”。也给予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快乐的机会。但课堂总显得松散,体育技能中的动作规范严谨度不足,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为游戏而游戏,教师的观察与发现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动作误区,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归根结底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及评价”不足,为此,引发了我们对教师课堂观察、调控能力、评价语言功能的思考——也就是教学过程的掌控。

3.路线图3——教学过程的掌控

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就是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秩序、课堂中的提问,教师的点评、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等,它使课题研究的原则越发凸显。

在各科课堂中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出优化课堂,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

(1)情境化课堂环节(课堂环节的情境营造及渲染,趣味性、游戏性设置)

(2)精彩化课堂语言(课堂导语、过渡语的精心设置)

(3)人化性课堂评价(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以一节美术课程课堂观察为例:

(1)关注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学。

(2)随时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

(3)鼓励学生大胆、有个性地表现。

(4)关注学生能否在感知创作中,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伙伴分享。

(5)帮助思路没有打开的同学调整思路与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的三种特性——主动性、科学性、艺术性得到了体现。

(五)提示研究“指南针”

如何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个性呢?结合学科特点,整合细化各学科研究方向(见表6)。

在体育课堂的求证上,进行同课异构,在三个不同年段开了相同主题的“立定跳远”,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教师设计的活动各有不同:中高年段要求更为严谨、规范,意志力的训练更为到位;而低年级的设计完全以游戏形式进行,对规则意识及合作精神的培养更为注重。

三、研究发展方向

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原则,可以把“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艺学科教学中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及施教者采取的策略与措施”纳入研究内容,为因材施教及个案的收集与整理提供依据。还可以城乡合作,进行“城乡之间体艺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的异同及差异互补”研究,发现不同学生群体呈现出的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差异互补,达到互助共赢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甌市第一小学,南平,3531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