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墨熊,想象力的市场

2018-12-19 07:43王若宇
莫愁 2018年35期
关键词:非主流科幻科普

本刊记者 王若宇

刚刚过去的第十五届中国动漫金龙奖,花落南京科幻作家墨熊。他从2008年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末日祷言》后,笔耕不辍,成为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评价道:“墨熊的文字,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精彩的情节和画面描绘,带领我们进入他所构建的世界……像这样的科幻作品,才是当下最应该突破的方向。”

墨熊用自己的语言,宣示着科学幻想的无限广袤,而在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中,他反思着人类生存的困境。他的作品扣人心弦,充满着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想象力是一把钥匙

墨熊是江苏南京人,南京市作协会员,阿里文学签约作家。1983年出生的他,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长大。墨熊童年时能够在电视上看到的不仅有优质国产动画片,也有引进的优秀科幻电影。“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科幻电影和动画片,第一次看《机器警察》就被科幻题材电影吸引。1995年电影版《攻壳机动队》一直是我心中最爱的作品。”

《危机边缘》《星际迷航》……每当看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影视作品,墨熊就兴奋不已。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形形色色的想法、人物。看得越多,对科幻题材也越痴迷。墨熊说:“看完电影意犹未尽,就会凭借想象来把剧情补充完整,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脑补。”每当墨熊想到有意思的场景时,他都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起来。

“直到现在,我还有这样的特征,想到比较好的情节、剧情,都会表现得非常兴奋。”墨熊笑了笑,“估计别人看我都会觉得这个人神经不正常。”

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墨熊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开始创作零碎的科幻故事。2007年,墨熊开始潜心创作科幻小说。次年,12万字的《末日祷言》一经发表,好评如潮。“创作科幻小说最大的收获是想象力得到释放,脑洞变得更大。”在放大的脑洞中,墨熊创作的《斑鸠》《绿海迷踪》

墨熊(中)在优酷节目现场分别获第二届、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科幻小说银奖。

墨熊(右)与《冰与火之歌》翻译者胡绍晏

非主流作家的现实焦虑与梦想

“和主流作家比起来,类型文学都是非主流。”所以墨熊说自己是一名非主流作家。在墨熊看来,科幻小说是一个特别小众的圈子。“科幻创作本身的门槛相对较高,同时对于编辑和阅读者的要求也很高。”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科幻小说市场正在不断萎靡。“主要因为人们对于阅读体验的需求比较高,比如说,人们并不会为了阅读科幻作品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即便科幻作者用很浅显的笔法描述某个常识理论,也会有读者因为不理解这个知识点而放弃阅读。”

对此,墨熊有着自己的思考,“从创作者角度而言,科幻小说的弱势在于科幻土壤不足,这导致读者比例极小。优秀的作者没办法获得足够多的读者认同,得不到市场的良性反馈,自然不愿意从事创作。”但因为热爱,墨熊依然坚持走在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我并没有跟从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作品类型,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写作风格。”他停顿了一下,“因此也一直没有写出特别畅销的科幻作品。”

“科普可以为科幻作品提供读者土壤,一个国家科普水平较高,它的科幻爱好者自然也会更多一些。”墨熊相信,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普事业的不断完善,科幻作者、作品、读者必然愈来愈多。

知识付费是保护也是激励

“我觉得知识付费和内容付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是中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觉醒。可以说,所有的作家肯定是欢迎这方面的进步。”

作为脑力劳动者,墨熊认为知识产权被尊重,是知识付费的初衷。同样,由于付费性质,读者对于作品本身也产生了预期。“在以前盗版猖獗的时候,人们会把小白文(指内容浅白,桥段套路化,文字未经雕琢的小说)放在网上供人阅读,但是现在读者追求审美愉悦,所以对付费后作品的文笔、故事性要求也提高了。”他举了几个例子,“阅读天下霸唱等网络小说作家的作品都是需要付费的,但依然有很多人愿意花钱去读,因为他们无论文字功底还是文学造诣,都不亚于主流文学作家。”

面对知识付费的趋势,作家和市场的联系日益深刻。在墨熊看来,他现在从事的IP改编同样具有知识付费的概念,虽然以前他常常会担心自己的作品IP开发不成功,浪费时间,但是随着网络文学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入,他越来越心平气和,有这样好的大环境和写作氛围,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猜你喜欢
非主流科幻科普
Burst Your Bubble
未来科幻城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幻画工厂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非主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