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

2018-12-19 01:09
遵义 2018年2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文 全媒体记者 邹 杰

四十不惑。

只有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苏 醒

40年前的那个元旦,遵义老城,寒风中带着丝丝暖意。

就在这天,眼尖的遵义市民发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这块挂了12年的牌子悄然取下,取而代之的是“遵义地区行政公署”这个久违了的称谓。

此时,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刚好9天。

就在这天,打开收音机,播放的不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样的歌曲,而是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就在这天,邓小平获评美国《时代》周刊“1978年度风云人物”。封面上醒目地提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坚冰正在融化。1978年,遵义地区1146名“右派分子”全部摘帽;遵义农户饲养家禽超过3只不再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遵义丝织厂、电机厂等企业开始实行“计件工资”;遵义三线建设停止,赤天化建成投产……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封闭而贫穷的遵义,似乎也在悄悄推开一扇眺望外界、变革求新的大门。

8个月后的遵义老城,已经进入盛夏。建军节这天,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新长征火炬接力”活动的庞大队伍经过遵义会议会址,数万市民追逐观看,喜不自禁,万人空巷。

一个个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又始终顽强生长的生命,偶然间,发自内心深处的渴望,竟然被一次火炬接力活动搅动得如此兴奋,如此不安。

土地苏醒,万物生长。小城遵义陈旧而喧闹,市中心丁字口人潮涌动。不经意间,街头几个穿着喇叭裤,扎着花格衬衫的年轻人招摇走过——渴望冲破束缚的城市青年,用奇装异服彰显个性。

个性彰显,是青春的动员,是集体的狂欢,是灵魂的舞蹈,是久违的的欢欢乐与放飞。

那时,不管城市,还是农村,流行音乐野蛮地流行起来,从李谷一的《《乡乡恋》,到邓丽君的《甜蜜蜜》,到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再到集体收收看看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80年代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

成长的方向是思想解放,进步的标志是开放宽容。

那个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大盘下,社会生活呈现出广广阔而复杂的多样性。一切固有的价值观念在转型期风云激荡,个体命运运、、人的价值被空前关注。

80年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以正安330000娘子军为代表,他们怀揣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南下“杀广”,由农民民变成了工人。

或许,他们是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并不知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的浪漫,他们只是凭着异常敏锐的触觉,随着潮水的方向行至浪尖、行至至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80年代,留守在遵义土地上的农民,同样不乏“石破天惊”的壮举。湄湄潭潭农民冒着风险搞了一次“新土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只有符合人性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80年代,“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被确立。“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一亿在寻找”。经济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改革的潮水,掀起了了第第一次全民下海的巨浪,开始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探险。

他们,是浪花上的水滴,是宏大叙事中的人间烟火。然而,正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初心,用行动证明了谁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来源。

春 潮

中国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歇。

1992年,已经88岁高龄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再次来到中国的南海边,再次写下壮丽诗篇。

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小平同志在他的暮年,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大局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巡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东方风来满眼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又一次掀起滚滚春潮。这一次被点燃创业热血的,还有一大批体制内精英。

改革开放,既有春潮带雨,亦有乱云飞渡。

在遵义这片欠发达的土地上,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主角,在各自的风口,以他们熟悉的方式登场:陈星国、刘代禄、宋安富……他们,一度是遵义的风云人物,一度是时代的弄潮儿。

当然,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人因此成为“人上人”,有人自杀身亡,也有人身陷牢狱……

整个90年代,中国就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表情包”,让时代变得生动:有脑子活的人不甘沉浮,搏击潮头,让自己变成“人生赢家”;有成千上万的进城农民工起早贪黑、居无定所、一脸惘然;有大量国企下岗工人艰难谋生、成功转型;还有更为广袤的土地上顽强生存的人们……

大潮中,他们曾执着向前,曾迷茫无助,曾焦虑彷徨,但他们从未停歇自我突破的脚步。他们的荣耀与失败,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这个时代。

潮起潮落,在这场迄今人类最宏大、最能体现智慧光芒与勇气胆识的艰难探索中,无论个人命运如何跌宕起伏,时代的浪潮,只能一路向前——

当年的“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牌子恢复为遵义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改称遵义市人民政府,后来老城改造,成了遵义最为繁华的购物中心。

当年的许多“右派分子”重返三尺讲台,为国家培养出改革开放急需的大量人才。

当年丁字口街头穿喇叭裤、花格衬衫扎进皮带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老年,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开始对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惯、不理解。

当年大喊“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湄潭农民,许多已经成为乡村“空巢老人”,他们的后辈依然在外打拼。

当年的正安300娘子军,有的已经回乡,有的移民广东。而正安这片打工者的故乡,今天竟然吸引沿海的资金技术,无中生有地发展起世界级的吉他产业……

潮起潮落,进退之间,都是对命运轨迹的抉择与改写。

共 识

40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

40年大浪淘沙,很多涌现的“新词”让人始料未及、回味无穷:高考、倒爷、留学、下海、移动互联、创新创业……

无论如何,40年的历程,遵义这片土地不断发生着令人目眩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小人物”,始终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人民公社的废除到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创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再到遵义这样的内陆地区的全面开放,后来居上。

一个40年过去了,一个40年又来了。

下一个40年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道。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经济共识,仍然是中国前行方向的“公约数”。改革开放之不可移、不可变的根基在于:这个路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稳定的标志物,成为人们安定坦然的心理基础。

今天,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各种重大举措接踵而至。等待每个月初去看“这些改革红利,与你有关”的帖子,已然成为人们在新时代不知不觉养成的新习惯。

今天,站在新的路口,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作为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单元”,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

四十不惑,芳华正隆。

延伸阅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摘录)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好同志。这种状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一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

二是因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党的指示”、“党的利益”、“党的纪律”的面貌出现,这是真正的管、卡、压。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

三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

四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那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