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展背后的故事

2018-12-19 01:02陈玉兰
遵义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展馆长美术馆

文丨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12月底,一场大展《伟大转折——全国红色美术作品展》将在遵义美术馆隆重推出。在即将推出的260多件作品中,有26件红色经典作品,包括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大师何鄂、国画大师石鲁、版画大师安正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等名家的作品。82岁高龄的何鄂大师,其作品向来只在国家重点美术馆展出。她的传世之作《黄河母亲》首次出现在地级市,可谓开了先河。而石鲁的传世之作——国画《转战陕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品。

这些高大上的作品,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级市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而且是一个不足两岁的美术馆,这在全国美术界可是稀罕事。

为了这场展览,遵义美术馆已经酝酿了10个月之久。回首建馆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馆长刘德心里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搭建机构多曲折

2017年,遵义美术馆建馆之初,只有馆长刘德一人,从教育部门履新到美术馆,分明是一名光杆司令,面临无机构,无人员,无办公场地,无活动场所,经费稀少。就这样起步,对于非美术专业出身的刘德来说,压力山大。

要干事总得先要有人,那就先搭建机构、招兵买马。可是市委编办只给了美术馆8个编制。编办认为,美术馆设置综合科和业务科足也。经费安排上,财政拨款只有50万元。

可是,美术馆毕竟不是行政单位,而是文化场馆,机构设置与行政机关自是不同,有其特性。要建机构,总得有参照。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以下简称陕西馆)设有综合部、展览部、收藏研究部、推广部、公共教育部等。身为地级市美术馆的遵义美术馆,希望高起点发展自身,把陕西馆作为学习对象,自然在机构设施上也要向它借鉴。

为了取得编办对机构设置与增加编制的支持,以及财政局对经费开支的增加划拨,刘德将编办与市财政局的相关人士一起请上,外出考察美术馆的机构设置和经费开支。考察期间,刘德耐心地向编办人士介绍美术馆的8大功能定位和机构建制,还把《美术馆概论》一书上关于美术馆功能定位的文字勾划出来,连同网络上有关美术馆建设的文章,都交给编办人士。

考察实情+刘德的良苦用心,打动了编办人士。考察结束回遵义后,这位编办人士向编委领导汇报促成了美术馆内设机构和编制数量的增加,内设机构由于2个增加到3个,编制数量由8个增加到12个。 而在亲自考察了解到重庆、浙江、苏州三地美术馆每年的经费开支都是上千万元后,市财政局人士也万分感叹,对于零起点发展的遵义美术馆,50万元的起步经费实在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必须增加。后来,市财政对美术馆的经费支出硬是增加了不少。

一名观众在位于1964的遵义市美术馆内欣赏书画作品(龚琴/摄)

遵义美术馆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有展览展示区、名家创作区、公共教育区、文创咖啡区、少儿美育区等功能分区,仅有事业编制,不能满足美术馆开展工作的要求。为此,刘德多次找到市政府领导和市人社局领导,反复陈情、“游说”,终于打动了领导,最终给了美术馆工勤计划19名。

在场馆建设期间,一度因为资金原因,工程建设推进缓慢,刘德心急如焚,美术馆一直寄居于1964文化园,只盼新场馆早日落成,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于是,刘德不断向新区开投公司争取,不停向市委、市政府打报告,汇报工程建设情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龙长春书记、魏树旺市长亲自批示,要求负责工程建设的新开投公司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18年底前开馆。

2018年10月底,美术馆全体员工迁到新落成的美术馆,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知情者慨叹,过去的一年多,美术馆人真是太不容易了。

内外借力多周折

建设美术馆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对遵义来说可是开天辟地头一次,本地毫无经验可循。这工作究竟要从何而起,如何开展?刘德说,身为非美术专业人士,只有从头开始,虚心学习。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他决定向外省美术馆学习,向国家级美术馆学习,学别人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

面对一家地级市美术馆的上门取经,发达地区的很多美术馆都是态度冷淡。有的美术馆仅仅派一位工作人员出面陪刘德参观,应付了事,馆长们根本不出面。有的美术馆甚至根本不予理睬。一次次地吃闭门羹,刘德却不气馁。他说,东边不亮西边亮,那就向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习。陕西馆是西部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陕西与贵州,西安与遵义,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向陕西馆学习应该少一些困难吧。然而,与陕西馆的结识并非顺利。

遵义美术馆首次去陕西馆时,对方领导也没出面。后来,陕西馆馆长在贵州考察时,刘德闻讯前去结识,对方仍旧冷淡,但好歹算是认识了。再后来,陕西到重庆美术馆作讲座时,刘德又赶往重庆相见,诚恳表达希望向对方学习取经的诚意。“看样子,这位馆长真是一位想干事的人呢。” 刘德的诚恳让陕西馆馆长暗自赞叹,态度逆转。

从此,陕西馆与遵义美术馆的友谊开始了。很快,刘德前往西安,正式拜访陕西馆,双方开怀畅谈。陕西馆帮助遵义美术馆规划发展定位,传授如何推进美术馆6大功能、如何建设人才、如何经营发展的经验,还帮助遵义美术馆策划了开馆大展——《伟大转折——红色美术展览》。从此,陕西馆成为遵义美术馆的长期顾问,一直鼎力相助。

为了向国内业界专家借力,刘德还绞尽脑汁找各种渠道去结识中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包俊宜、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等知名人士,先后与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等建立友好关系,吴为山成为遵义美术馆文化志愿者,李磊成为遵义美术馆学术顾问。这期间,刘德多次向业界专家学习,虚心请教。

为集思广益办好美术馆,遵义美术馆还广泛听取党政机关、高校与市民的意见,虚心求助于省内外艺术界人士,倾听他们的意见。先后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西冷书画艺术交流中心、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本地艺术界逐渐被刘德的奋力开拓精神所打动,原本坐壁上观的他们纷纷放下身段,为美术馆献计献策。

就这样,在向内向外的借力之下,遵义美术馆集体成员逐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美术馆“以美达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建馆10个月后,即2018年2月1日,美术馆抛出了开馆大展《伟大转折——全国红色美术作品展》征稿启事,并由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公开征集作品。

借问大师竭精诚

《伟大转折——全国红色美术作品展》的第一章是“红色经典”,26件作品都是久负盛名的名家大作,在中国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将它们引进遵义的故事,同样曲折。

在一次出差陕西时,刘德有幸认识了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大师何鄂,便当面向她表达心愿,希望将《黄河母亲》引进到遵义,让革命老区人民一睹大家之作。何鄂以担心遵义美术馆的展厅条件不够为由,拒绝了。刘德便私下请陕西馆馆长罗宁帮忙“游说”,最终何鄂答应了。大师慷慨陈词:“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来共享”。后来,刘德“得寸进尺”又向大师请求,希望她能为遵义美术馆捐赠一件作品。一番思量后,大师捐赠了一件青铜雕塑作品——《深情》,表现的是一位女红军。该作品表达了她对红色城市遵义的敬意。

向国家博物馆借国画《转战陕北》时,屡次受阻。最初,遵义美术馆一行到国家博物馆借画未果。后来,遵义美术馆通过181114查找到国家博物馆办公室电话,便致电求助办公室人员,反复多次,都被拒绝。于是,刘德又带人进京,通过微信联系到国家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希望通过他求见国博领导。经过多次微信请求之后,最终未果,而那位主任还把刘德从微信通讯录里删除了。后来,刘德又多次向他发出信号,都被拒绝。

从上任馆长以来,刘德无数次吃闭门羹。对于碰壁,他早就习以为常了。每一次受挫,都只能毫不言弃,再寻他路。最后,通过陕西馆的白林坡博士找到国家博物馆的某博士……这才将《转战陕北》借到。

锲而不舍,不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虚怀若谷、真心诚意广交业界朋友。正是遵义美术馆人的这般精神,将范迪安、包俊宜、陈争、赵竹、赵华、耿翊、孙逊、马佳伟、段铁等100名知名艺术家作品成功邀来参展,并吸引了全国700余名艺术家踊跃投稿。

布展是极具专业性的,十分讲究展厅的温度、湿度与灯光布置等。为办好首届全国大展,遵义美术馆仍旧虚心请教多家国家级美术馆。

这次大展填补了国内优秀大展从未走进地级市的空白。以大展聚集人气,吸引公众关注,这是遵义美术馆存在的意义。求真务实、奋力开拓,努力将美术馆建设成为 “城市的会客厅、人民的美术馆、艺术的大殿堂”,这是遵义美术馆全体成员的心声。

猜你喜欢
大展馆长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
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农民“馆长”李铜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