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富的泥塑世界

2018-12-19 01:02
遵义 2018年24期
关键词:牛黄泥塑

文图丨全媒体记者 龚 琴

这次的“跟着非遗去旅行”专题节目来到了余庆县,在泥牛黄工艺有限品公司,小红侠与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泽富一起,感受泥塑之美。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经过近万年的发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经历过辉煌,也品尝过淡漠。在当代,贵州掌握泥塑艺术的能工巧匠凤毛鳞角。目前见诸于报端的仅有余庆人黄泽富的“泥塑牛”、黄平人吴天和的“泥哨”。黄泽富的“泥塑牛”通过“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的展示平台,已在贵州占有一席之地。

这次的“跟着非遗去旅行”专题节目来到了余庆县,在泥牛黄工艺有限品公司,小红侠与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泽富一起,感受泥塑之美。

百牛、马、羊、瓜子、核桃、金针菇、生姜、鸣啼的公鸡、放牛的小孩儿、拉二胡的阿炳、坐禅的和尚、闲聊的大婶、古朴的花瓶、晚照下的悬空寺……

随着小红侠的镜头,观众也被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震惊到了。是怎样的一双巧手,捏出了一个如此多彩的世界。

黄泽富出生在一个瓦匠家庭。15岁时,县砖瓦厂破格招收他进厂做工,由于他烧窑工艺水平出色,27岁时被松烟绿陶厂调去任技术工。绿陶厂对他着意栽培,先后送他去贵阳王武陶瓷厂、四川荣昌红陶厂、江苏宜兴美术陶瓷厂等地参观学习,使他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术。

黄泽富进入县砖瓦厂当工人后,闲暇时间就痴迷地凭自己的想象捏制人物、鸟兽、瓜果花草等工艺品。后来,由于工厂关门,为了生计,他只好凭着自己的技艺,挑着个担子,到县城和邻县施秉、黄平、凯里等地走街串乡捏面人求生。他捏的雀鸟、花草、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大人小孩都爱不释手,争相购买。这段艰苦生活也为他今后的泥塑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贫困的生活没有阻止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仍不时抽空从事他醉心的工艺品创作。为提高创作水平,他一有空就自学人物、山水、花鸟画,还不时上街摆摊画炭精人物肖像。1981年秋,他干脆回家办起了小作坊,砌起小窑子(煅烧泥塑用),潜心于泥塑工艺品的创作。他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在泥塑的烧制上突破前人规矩。他用当地的红泥、白泥、黄泥等分别调浆兑成各种颜色,用自己的刷笔在塑好的泥坯上画山水,绘鸟兽,然后刷釉焙烧,成功地烧出一种图案古朴大方的土彩,极具浮雕感和国画味,别具一格。其作品造型有人物、植物、飞禽走兽、昆虫等。他捏的泥塑修饰工具也很简单,就是自己制作的木制品工具,图形全在手上取巧。

黄泽富虽然文化水平低,但深知艺术源于生活。他常常着迷地观察人体、动物、植物的结构和各种形态,特别钟情于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牛。为塑造好牛的形象,他经常冒风雨,顶烈日,跟着放牛娃转山跑岭,细致入微地观察水牛、黄牛、老牛、壮牛、小牛的结构和各种形态姿势。功到自然成,他塑造的卧牛、奔牛、斗牛等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有经验的老农看了他的作品,可以判断出这是几岁的牛。

黄泽富生活简朴、酷爱泥塑,在他家的屋内,除了他的泥塑作品,没有更多的东西。

《核桃》《板粟》《荸荠》《葵花子》《花生》《菱角》《王昭君》《西施》……这些经典作品,让黄泽富的泥塑绝技名声远扬。其作品被中国邮政总局、中国铁通、江苏美院等多家机构采用和收藏,中央、省、市、县媒体多次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在业界素有“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贵州泥牛黄”的美称。

2016年,黄泽富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发明了天然绿色陶瓷的烧制技术,并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了专利证书,成为了天然绿色陶瓷世界第一人。

现在,泥牛黄公司有员工30多人,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猜你喜欢
牛黄泥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自娱自乐
培育牛黄替代人工牛黄之牛黄降压胶囊对SHR大鼠的降压作用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泥塑彩绘雍正帝坐像
牛黄解毒片中雄黄含量的测定
扁鹊与牛黄
只是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