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推动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力及其可行性教改模式探析

2018-12-20 08:43齐晓丹
赢未来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可行性影响力互联网+

齐晓丹

摘要:“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及我国居民健身新需求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分析“互联网+”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力,并积极探寻可行性的“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改革模式,使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切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力;可行性;教改模式

1前言

社会体育教学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社会健身发展需要高度相关的体育专业教育学科,随着我国群众性健身理念的发展和健身需求的增长,需要积极立足社会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我们当今的社会背景已经和十年前有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改方向。因此,本文从“互联网+”的视角对当前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

2“互联网+”新形势对我国广大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力分析

2.1可更加精准掌握群众健身需要及发展趋势,以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改革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虽然我国高校的社会体育教学改革从未停止过探索,但从学生的最终培养结果上看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对等培养”现象,即高校的社会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体育发展需求及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是不对等的。随着我国网络降费和普及,我们已经拥有6.1亿网络活跃用户,运用移动互联网观看体育资讯和比赛的用户约有1.5亿。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完全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帮助高校推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随时掌握约67%的大众运动需求和运动偏好来精准分析当前我国广大群众的健身需要和需求增长趋势,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素养培养目标定位和调整提供及时的事实依据,“互联网+”技术势必会大大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改革的效率、适用性和科学性。

2.2有助于深化社会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社会体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活动这个媒介,促进群众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加快提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层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因此群众性体育文化的教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高校的社会体育教育的推动,但在过去的十年教改时期,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一直都是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等偏技术技能方面的改革探索,较少认识到体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网球在我国的发展分析为例,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球文化、网球运动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短短几年内激发了我国持续不断的网球运动热潮和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网球运动爱好者。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坚信“互联网+”技术是可以有助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文化培养比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体育需求发展趋势。

3“互联网+”技术下当今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教改模式探析

3.1建立“互联网+社会体育需求动态分析”信息模型,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现实根据

我们开展群众健身活动并不是教授他们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而是依靠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帮助我国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和培养体育运动习惯,让他们获得较好的体质健康和实现精神愉悦,从而使我国群众的精神面貌获得较好的提升。因此从契合社会需求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建立“互联网+社会体育需求动态分析”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根据对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实时监测与输出,及时掌控当今群众性健身需求的变化和需要,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现实根据,提高教学改革努力方向的准确性和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3.2建立“互联网+供需交互式平台”和弹性学制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比重,锻炼实际能力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最终的教授对象是人民群众,面对层次、需求及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人群就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过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组织力、沟通力和协调能力。从提高培养对口度上看,可建立“互联网+供需交互式平台”和弹性学制教学模式,通过平台供需信息的发布,可让学校及时了解对口的岗位需求,安排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各种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尽量锻炼自我,不断调整能力发展努力方向,从而获得较多的综合体育能力,提高未来社会竞争力。

3.3建立“互联网+文化”自助学习平台,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民众学历水平的提升,群众更注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社会体育教学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决定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只关注体育知识,必须要重视体育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活跃性格、提升人生趣味,并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取向,靠社会体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去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靠学生的性格魅力去活跃群众的健身氛围,靠多元化的高校社会体育文化素养去引导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

4结论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理念的深化及群众性健身指导员的需求的增长,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迎来了发展机遇,值得我们进行更多的教学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江亮.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条件[D].安徽师范大学,2005.

[2]胡孝安.適应社会体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32).

[3]于芳.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2009(6).

猜你喜欢
可行性影响力互联网+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