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词的意境之美

2018-12-20 08:43龚培怡
赢未来 2018年24期
关键词:接地气宋词意境

龚培怡

摘要: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学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本质是不变的。无论是先秦时候的诗经,还是魏晋时期流传的赋,或是为大众所知、广为流传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时期的小说。它们的形式多变,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它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总是类似的。所谓的“宋词”体裁只是一种载体,想要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感情才是实际的东西。这篇文章不想从大的方面和角度来阐述,我会带读者从具体的细微之处来感受一下中华的传统文化,从个别的词句来以小见大,感受一下宋词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宋词;意境;接地气;艳情

宋词这种文学形式能够和唐诗并称齐名,并且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为大众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它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叙事或抒情,它和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它入词写作的题材,它不同于唐诗的庞大格局,它是一个俗世文学,紧密的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从简单的男女之情,到旅途哀思,也有上流社会的醉生梦死,但是它最多的还是表现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也许就是它为大众喜欢的原因,体现我们平凡人的日常。不像唐诗的格调高雅,但是更能反映大众的心声,这种情况放在今天有个更为贴切的称呼叫做“接地气”。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才会流行,才能长久流传。

“接地气”并不是它受欢迎的唯一原因。接地气可以说是它受底层劳动人民喜欢的主要原因。但是宋词的魅力不仅仅如此,不仅仅只有贫民百姓,社会上层王公贵族们也人人都爱。宋词的遣词造句都十分巧妙,让人觉得每句词都能够触及内心,引发共鸣。它唯美的辞藻,词句中流露出的细腻感情以及表达的人生态度再加上它柔美的曲调,让人读后齿颊留香。读一阕词,就像是品一杯茶,回味无穷。故此,我认为宋词的最大魅力就是如此,它塑造的意境之美无与伦比,像一杯茶,品后回香;更像是聆听一首仙乐,余音袅袅。

它的意境塑造不局限于想要描绘的场景、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局限于想要表达的感情。它不同于唐诗,全篇考究,甚至是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词,宋词你找不出一个像是精雕细琢的字,可是通读全篇又不得不感叹所用字词的精妙。它不讲究,不讲究唐诗所谓的格律,也不太在乎平仄和韵。它的体式更加灵活一些,有许多的长短句,比唐诗活泼灵动。唐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历史空前的大一统,文化大繁荣,所以唐诗难免更加注重系统和格式,限制的多。宋词的创作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次大胆创新,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书写艳思和恋情的体裁,它不同于传统诗歌多是言志,宋词它是从青楼歌姬等底层人物入手,不避讳那些“艳情”。也不同于元曲太过接近民间戏曲、更为通俗。宋词兼具雅和体式灵活,使得受众更廣,可谓是雅俗共赏。

人们常说,宋词美的像幅画,我们在诵读宋词时就像是徐徐地展开一幅画,词人的言词就是画笔,一句一笔,勾勒出他心中的画卷。我们在读词时,读一遍就是简单勾勒,反复诵读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上色,当我们真真了解了词人,知道他想表达的感情,我们也就为这幅画上好了色彩。其实,无论是宋词等古典著作,还是其他现代的书籍,简单的翻阅了解都是不够的。我们常说的读书,并不是简单的看过、翻完,而是通过阅读我们收获了什么,是否真正的看懂了作者借此表达的某些东西。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一阕宋词,体会一下宋词的意境之美。

我们看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我们想要读懂一阕词,肯定要对词作者有些初步的了解。这阕词的创作时期是在柳永的中年时期,是柳永第四次落第正处仕途失意之时,四处漂泊。此阕词是柳永落第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与他的情人(也有人说是虫娘)分离的情形下创作的,故此词既有羁旅漂泊之伤也有男欢女爱之情。柳永将自己离开汴京与情人不忍分离的感情描写得缠绵悱恻,很是凄婉,让人感同身受。前三句写了分别时的季节和地点,礼记中有记载“孟秋之月,寒蝉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时间大概是农历的七月份。柳永并没有单纯客观的描述景物,而是通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寓情于景,暗暗揭示这是一个分别的场景。而秋天,傍晚,暴雨后的蝉鸣声,这些所见所闻,都是让人感觉到凄清孤凉。而且“对长亭晚”插在两句之间,有所停顿,反而更加精准的向读者传达渲染这种孤寂凄凉道德滋味。而且这三句也为后文的情绪抒发做了铺垫和埋下伏笔。留恋不舍、感觉时间过短、船来的太早等等繁杂的思绪都没整理好,感觉无措之时船只已经在早早的等待,催促着柳永早点出发,所以面对着情人为自己设下的临行饯别酒宴都没有兴致。“留恋处,兰舟催发”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了离别的紧迫,不舍离别却又不得不赶紧离开。虽然并没有直接的写离别不舍之词,却又字字词词都写满对情人的思念不舍,字词之间的缠绵之意显而易见,这就是宋词的意境——含而不露却又字字深情,这次离别反而加深双方感情的深化。后面两个长句更是把二人依依惜别,深情对视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词人在心理默念沉吟此去一别,相隔千里,隔了不知多少山川,楚地夜晚的雾霭沉沉也都看不见。后半阕更多的是词人的心情描述,多情的人从古至今都是不忍离别的,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秋日傍晚。今天酒醒的时候都不知随着这船漂泊在何处了。只留下这岸边的杨柳来面对这清晨的风和早上的还未褪去的月了。这一次别离,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我想假使遇见了好风景,好天气,但是没有情人的陪伴也是枉然。

这阕词之所以被大众所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写作风格和在艺术上的成就。这阕词缠绵悱恻、婉约深沉。而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渲染氛围的成果,寓情于景,而慢词更是把这种离愁婉转的感受通过寥寥数语营造出来。这阕词虽然十分简朴,但是既交代清楚事实又描写出景色别致。将那具有离情别意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意境之美淋漓尽致,十分自然。最后二句,说尽天下有情人的相思之意,可谓是画龙点睛。

参考文献:

[1]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名句网

[2]李修生.《柳永的生平仕履和词作路径》 中国典籍文化网 期刊 2013

[3]苗菁.《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模式化特征》齐鲁学刊期刊 2014

猜你喜欢
接地气宋词意境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读宋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