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经验及展望

2018-12-21 10:58肖怡然闫紫月
西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旅游业西藏旅游

肖怡然 闫紫月

(1.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所,四川成都610110;2.西南石油大学财经学院,四川成都610500;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11)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各产业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在4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这些进步和成绩既体现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同时也体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欠发达地区。在西藏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性。西藏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景观非常丰富且具有代表性,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对海内外旅游者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旅游资源,经过40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领头军,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历程相对曲折,但是发展态势良好,后发优势明显。

一、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旅游业的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西藏自治区的旅游业主要是政府官方接待行为,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旅游业发展。真正的旅游业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邓小平同志发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全国开始重视旅游业发展,西藏的旅游业也由此开启了发展旅程,主要有四个发展期:

(一)起步期(1978—1990年)

1979年底中国国际旅行社拉萨分社的成立标志着西藏的旅游业开始转型。1980年3月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大对西藏的援助,中央的援助和特殊政策的确立使西藏有了第一批现代工业和交通设施。1984年2月中央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了43项援藏工程,其中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工程8项。1984年首届西藏自治区外事、旅游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这意味着西藏的旅游业开始成为西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拉萨饭店、西藏宾馆等多家宾馆的建成解决了国内外游客在藏的食宿问题,为改善和提升西藏旅游业接待能力打下基础;1985年青藏公路改建完成后,1986年西藏旅游业迎来第一个高峰——旅游收入达到0.297亿元,接待游客数达到8.8万人次。1987年拉萨至加德满都的不定期航班开通,交通的便利使得西藏旅游的可进入性提高。1988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西藏旅游总公司,该公司具有接待国际旅游者的权利,直接归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管理[1][2]。总的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西藏发展旅游的各种政策落实,西藏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都逐步增多,西藏的旅游业渐渐起步。如表1所示,除1989、1990两年受外部事件影响外,1982—1988年旅游总收入由186万元增加到6229万元,接待游客数量由18201人次增加到103255人次,1985—1988年的3年是增长的高峰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基于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和行业发展都有了明显地提高,旅游接待力也明显增强,西藏旅游业在较低的起点上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表1:1982—1990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成长期(1991—2000年)

经过了长达10年的旅游业起步和短暂的旅游业的冬天,西藏旅游业开始稳步走出低谷,迈上了稳定成长的轨道。1990年,《西藏自治区旅游规划》出台,标志着西藏旅游业从此步入成长期。1991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5069万元和117169人次,比1990年分别增加了641.08%和389.14%。此后的几年间,自治区旅游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旅游业相关的制度,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景点、车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标准、管理规划,不管是基础设施,旅游业服务质量还是行业管理都趋于规范化。西藏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也持续稳步增长,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从1991年的5069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67462万元,10年间增长了12倍,接待游客数量到2000年已达608335人次,比1991年增长了4.19倍。同时,西藏的旅游总收入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从1991年的1.7%上升到2000年的5.7%,增长了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产值的占比由4.7%(1991年)上升到12.5%(2000年),十年间增长了7.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1—2000年间西藏旅游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领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表2:1991—2000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三)快速发展期(2001—2010年)

2001年6月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拉段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投入营运,同年9月西藏林芝机场通航,交通系统的完善打破了西藏旅游可进入性的壁垒,使西藏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仅在铁路开通后的5个月内,西藏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旅游总收入的80%[3]。

2001—2010年西藏旅游业总收入和接待旅游者人数的统计数据表明(见表3)在外部事件的不良影响下,西藏旅游的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仍高达36.22%和35.27%,与同时期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增长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西藏产业和行业发展结构来看,旅游业占西藏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在逐年稳步增加。到2007年,旅游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4.2%,在第三产业产值的占比达到25.8%。旅游业作为西藏第三产业的领头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西藏交通系统的完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西藏旅游业迎来它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表3:2001—2010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旅游发展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四)跨越式发展期(2011—2017年)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把西藏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凸显西藏旅游业之重要地位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之后的几年,西藏旅游也逐步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表4:2011—2017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旅游发展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2017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

图1:2011—2017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农牧业和工业效益对比(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2017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整体上看,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都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97.0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79.37亿元,增加了近300亿元,接待游客数在2012年突破千万之后在2017年达到2561.43万人次。从第三产业内部看,2011—2017年的7年间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平均达到43.41%,占GDP的比重平均23.09%,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显著。旅游业的发展为西藏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大,与其他主干产业对比(以农牧业和工业为例),旅游业在市场潜力、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见图1),并可借助其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特性能较好的带动第三产业其他部门行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对西藏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

二、40年来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40年西藏旅游业从起步发育逐步走向跨越式发展,基本经验归纳如下: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西藏旅游发展的基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4]。基于特殊的地形地貌而形成的高原山脉、原始森林、高原湖泊以及广布的冰川、大峡谷,具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宝库和在此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藏民族文化,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二)国家对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前后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决策和规划,党和国家对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方面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需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宾馆、交通运输、游览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西藏旅游形象和旅游收益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旅游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限额接待正是受制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而如今因为现代化交通体系和旅游接待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迎来了旅游业的持续迅猛增长。

(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是西藏旅游业长足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典型的外向型产业,旅游业发展开放度高,对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程度十分敏感,旅游业的发展尤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同时对于多年来处于反分裂斗争最前沿的西藏来说,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回望西藏旅游业40年来的发展历程,当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时,游客人数都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旅游收入也会持续增长,旅游业能得到较稳定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游客对西藏旅游的认知,从而阻碍西藏旅游的发展。因此,协调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把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前提和保障,才能实现西藏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西藏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展望

(一)西藏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与劣势(W)分析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政策优势上。西藏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低纬度和高海拔形成了西藏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自然资源丰富而独特,这些优势使西藏成为独具魅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除此以外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如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出台了针对西藏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西藏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劣势。第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一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整体水平还仍待提高。第二,西藏旅游的收入结构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住宿+交通+门票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第三,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和个性化,但西藏目前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也是制约西藏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瓶颈。

2.机遇与威胁分析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从外部环境、产业内部环境和政策支持等角度都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其中特别指出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5];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好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搞活商贸流通业,加强对南亚地区的开放力度”[6]。

目前西藏旅游面临的威胁主要是生态问题。高原生态系统在带来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的同时面临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为有限,且破坏后难以恢复。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西藏的大背景下,西藏旅游必须走一条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二)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展望

回顾改革开放40年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发现西藏旅游业虽然起步晚、基础薄弱,但是后发优势明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基于此,在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需求和发展背景下,拟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西藏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西藏地处雪域净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根本,实现旅游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解释,基于此,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实现西藏全域旅游振兴务必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根本遵循,走低碳绿色线路,通过建立旅游产业生态圈来丰富旅游业态,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农业+旅游+生态”模式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在“拉萨-日喀则-山南”一线,打造以藏家乐、文化遗产观光、农耕文化为主的藏中“农耕文化+特色产品旅游”体验圈;在“林芝-昌都”一线,打造以休闲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创意农牧产品开发、特色植被观赏为主的藏东南“景观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圈;在“阿里—那曲”一线,打造天然牧场、游牧体验为主的藏西北“游牧文化+草原生态旅游”体验圈。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种主体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在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虽丰富但相对分散,同时现代化水平较低,政府主导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自治区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西藏重要的特色产业来抓,出台各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旅游事业的进步。随着游客的增多,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农牧民参与度更高的乡村旅游、民族村寨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化布局,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防止旅游同质化,在原有观光型旅游的基础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鼓励和引导西藏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村寨旅游,形成旅游产业“一市(地区)一主业、一县一精品、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名片”的全民参与旅游发展氛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通过合理利用乡村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村寨,完善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升接待能力,从而实现旅游多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目标。

3.加强高层次旅游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振兴带动旅游产业振兴。旅游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针对市场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目前西藏旅游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应通过从国内外引进专门的旅游开发、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加快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西藏本地的高校也可立足本区域特色,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4.以创新驱动来开发旅游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坚持旅游民族化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遗产旅游、宗教旅游、民族文化风情游的发展,不断挖掘民族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旅游产品内涵,发展多种旅游模式,加强民族旅游国际化竞争,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对旅游产品,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高质量的宣传。

四、结语

西藏旅游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跨越式发展期的历程,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态势,这既得益于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得益于国家对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更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西藏旅游业发展也面临诸如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西藏旅游业发展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高原特色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积极构建藏区旅游产业生态圈,推进西藏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业西藏旅游
都是西藏的“错”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旅游
西藏:存在与虚无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