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的逻辑支点:以人民为中心

2018-12-21 12:34黄筱纯
世纪桥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人民

黄筱纯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一个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不断地探索,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这条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于其他国家道路的根本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品质,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逻辑支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路自信;逻辑支点;人民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14-04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科学理念。在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1] (P.16)十九大报告用“全部理论和实践”来修辞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也体现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毫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

“自信,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贯具有的宝贵品质。” [2]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3]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满怀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 这句话,深刻揭示道路自信是建构在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品质,也是中国道路自信的逻辑支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自身奋斗目标的历史性选择

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生福祉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多年之前,以及近代以来的一百七十多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4](P.10)1840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实际上就有了一个“中国向何处去”,开始了中国道路的探索。对这一点的认识,经历了在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的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漫长过程。列强对中国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最终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历史事实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功是与中国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激活和焕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内在动力,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随之开展的全国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人民的认同,增强了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深深扎根于中国广大人民心中。

借鉴毛泽东独立自主率领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经驗教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憧憬作为共产党人的锲而不舍奋斗目标和工作的立足点,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自始至终非常重视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精准扶贫消除贫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制订“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使得中国人民群众看到了并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实际利益,在客观上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道路的认同度、获得感,道路自信具有相当广泛的基层基础。

习近平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4](P.30)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遭遇的挫折也让人尊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4](P.32)如果没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制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肇始了改革开放新阶段,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坚定不移全方位推进,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成败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无法进行全面推进。马克思清醒告诫人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P.470-471)正是吸取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理性结论。它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该怎样坚持,怎样发展,我们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刻骨铭心的体会,明白高举什么旗帜,朝着什么方向,哪些内容是其根本支撑,动摇了它就会前程尽毁;明白什么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明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世界形势复杂变化;明白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国内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生关注,从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自信,概由此而生。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于其他道路的根本标志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6](P.273)要人民生活幸福有尊严,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和平崛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4] (P.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持久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作为政策制定、工作实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改革开放40年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4] (P.128)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然而在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如何在一个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崭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处在努力深入探究过程中,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和残酷阶级斗争的环境中,面对迅速到来的共产党领导的新生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理性准备以及客观研究,尤其对马列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理解。同时未能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照抄照搬 “苏联模式”,盲目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实施“赶超”战略,急于求成、超阶段发展,严重忽视了我国人口众多、落后社会生产力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而使某些理论、路线、政策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很好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从而产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感,严重挫伤了亿万人民的热情和干劲,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围绕着这一根本的问题,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7](P.116)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P.373)他反复强调说:必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放心不放心作为衡量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2012年习近平首次公开谈話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6](P.4)他在这里提出的十个“更”,鲜明指出了执政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治国理政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共产党人正是这样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引领人民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坚定实践,愈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益坚定的自信,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价值的持之以恒坚守和践行中逐步形成的。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自觉,深刻理解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6](P.423)更加坚定地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贯穿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中:十八大强调,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十八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做出“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内部主要矛盾的新判断,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更全面细致地要求全党各级机关、领导干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1](P.45)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这一系列政治认识和政治纲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质、党性原则,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价值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和阶段性,更加有实践意义和时代内涵。“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舞台上其他政党和政治力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中国道路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最有力的政治优势、最高尚的道义高点。” [8]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支点。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和现实价值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错综复杂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向前走过几十年历程,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一个工业化和信息化共同发展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把中国外交局面推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近代以来历经坎坷苦难的中国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次次伟大飞跃。成功的实践是最大的自信之源。

第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守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铸造出其他任何政党和政治力量无法比拟的独特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自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领历史前进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是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即“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使他们“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9](P.1101)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把创造历史的主人公们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功开辟并持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道路自信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指出: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0]讲话集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方面,以及把人民群众作为首要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的崇高选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弘扬人民主体力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根本动力;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从而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注入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力量之源泉,提供了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被历史和人民寄予充分的信心与信任,寄托更重大的责任和期盼。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成绩昭示中国道路的蓬勃生命力和吸引力,让不少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日渐将注意力转向中国,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为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1](P.10)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的研究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2%,远高于同期世界增速(3.3%),也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速(4.7%);按购买力评价法(PPP,2011年国际美元)计算,中国占世界比重从2012年的15.36%上升至2016年的17.77%;到20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比重将提高至20%左右;2012年中国科技实力占世界的比重为19.0%,到2016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24.81%;到2020年中国综合国力更加明显,占世界比重将达到22.61%。[11]在1956年,毛泽东曾充满信心地指出:“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2](P.241)今天中国的巨大成就显现毛泽东的预言已成为现实。

2017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北京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话会開幕式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13]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处于低谷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奋进的力量,也为世界各国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时弊缺陷提供有益借鉴。伴随中国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步伐,中国道路必将为人类带来更多智慧启示,为世界带来更多民生福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包心鉴.道路自信的政治价值、文化底蕴与时代逻 辑——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 维度[J].党政研究,2017,(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 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陈 晋:中国道路,何以自信? [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7,(3)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1]胡鞍钢.清华大学新闻网[EB/OL] http://news. 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2.

[13]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7-12-0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人民
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梦实现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