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地理复习课堂的有效途径

2018-12-21 12:32吴福平曹丁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能力训练知识体系

吴福平 曹丁

【摘要】地理复习课与新授课相比较,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差异显著,文章试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如架构知识体系,心中有“泰山”;品读高考原题,脑海有“曲径”;绘制心理地图,眼里有“乾坤”;强化能力训练,思绪如“泉涌”。

【关键词】知识体系;心理地图;能力训练

一、架构知识体系,心中识“泰山”

近年学业水平测试在试题设计上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试题设计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所以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科新發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认真研究当年的测试说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点,并以章节为单元架构知识结构,使知识点有机联系而构成整体,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心理学理论认为:结构化的知识易储备在人们智力记忆之中,无结构化零散的知识易遗忘。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就要科学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即通过判断、分析、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架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夯实基础,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地球的运动》中黄赤交角及影响,在复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归纳整理如下知识结构:

架构知识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 也可以按照学业水平测试能力要求,设计应用习题,构建知识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与转化,形成“应用模块结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理解和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品味高考原题,脑海有“曲径”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备学业水平测试也是如此。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是最典型的教学素材,需反复品读,品味出学业水平测试的真谛。

1.品味学业水平测试考什么

应对学业水平测试考查,我们平时复习要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关注的视度,复习要有针对性。测试说明中虽有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但没有考查方式和角度具体化,而这一点恰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年学业水平测试通常从知识点什么角度设题的?目前还有哪些角度没有考过?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如复习气候内容时,查看近几年的高考原题,发现气候类型的判断是重点和热点,因此复习中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归纳气候判断的类型和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图形、资料、地理位置、风向等确定,关注特殊、重点地区的气候类型复习。多品味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命题角度,把握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方向。

2.品味学业水平测试怎么考

在复习每个考点时,研究该考点的历年学业水平测试题,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找出试题命题的规律。迷惑性很强的试题要认真剖析,做到举一反三解决相似问题。如学业水平测试对气候知识点的考查,经常设计一些学生惯性思维的“陷阱”。如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我们平时都说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但有图文资料时,须结合图中信息,如1月均温在100C附近,得出冬季温和;7月均温低于200C,同样得出夏季温和,而不能称为炎热。只能答 “夏季温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才可得分。因此复习中要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绘制心理地图,眼里现“乾坤”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会绘制心理地图就有地理“乾坤”。近年学业水平测试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类图表,并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题。所以教师在高三复习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图,而且还要指导学生绘制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即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表象。建立心理地图有利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演变和发展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再现,也有利于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结构,实现文字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水循环示意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自然带的分布图、人口再生产模式图、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等。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重在教师的指导,重在方法和训练。例如:在复习中国区域空间定位内容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指导学生读图识图并建立心理地图。(1)粗化阶段:是让学生感知中国行政疆域的空间跨越范围,主要观察中国疆域的四端点和重要经纬线如120°E、90°E、30°N、北回归线等。让学生在空白中国地图上绘制出主要经纬线。(2)细化阶段:在前面粗化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重要经纬线穿越中国疆域的具体位置,穿越哪些地理事物。 (3)深化阶段:有了前两步的基础,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行政疆域的空间定位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心理地图。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化局部区域。如西北荒漠化防治复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经纬位置,自东向西依次有哪些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对应的农业活动有哪些?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逐步深入探索思考而形成的心理地图,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一些地理空间要素的分布,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要素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

四、强化能力训练,思绪如“泉涌”

学业水平测试往往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具备答题思路和技巧,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通过有效训练促进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1.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建立完整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原理、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来进行有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例如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地理位置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位置几方面考虑;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生物资源等方面分析;人力资源要从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方面考虑;交通条件要从运输方式、运输网络、交通通达性等方面分析;最后还要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综合阐述。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绘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2)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3)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4)假定是等降水量线、等震线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解题思路和规律。

3.积累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能

通过分类训练(审题、选择、读图、计算、材料),指导学生总结解答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养成良好的答题技能。如审题能力的养成,教师可以进行专题复习、专项训练,指导学生总结审题的方法、规律。可以总结为:审读试题中所有信息,抓住关键词、限制条件、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选择题一般可以用直选法、优选法、推理法、排除法等方法解决。读图题,要紧扣图名、图例和注记,坐标中单位、数据、箭头等。材料题,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科学准确的信息,答案要紧扣材料,但又不是材料内容的简单堆砌和照抄,而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原理经过分析得出结论。答题的最基本要求是全面、准确、具体、简练四个方面。全面与否的关键在于知识结构,综合、完整的知识结构能给答题提供清晰、全面的思路。准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会使用地理专用名词和术语。具体而不空泛的要领在于能结合问题实际分析回答。简练不仅能够突出重点,还能节约宝贵的时间。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要经常训练,对学生在表达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正确引导,最终达到会答、答全、答精。

猜你喜欢
能力训练知识体系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基于史观体系的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