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

2018-12-22 03:32翟利丹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评估监测

翟利丹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在大众普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普及之时,教育质量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得到大众的呼吁。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活动的内部发展需求,也是培育人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教育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应当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并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的先进工具作用,使之为教育质量监测服务,促进教育质量提升,进而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完人”。

1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产生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人们都在寻找“互联网+”的各项契机,使互联网与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碰撞出新的创新成果。教育领域更应该把握此次机遇,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潜在价值,让互联网与教育碰撞出更多的先进成果。其实,互联网已经在潜移默化地使教育领域发生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1.1 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电算化、智能设备、移动端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先进技术纷纷在教育领域内得到普及,固定在教室的课堂变成了随处可在的掌心课堂,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优秀的教育资源也通过互联网得以共享,例如MOOC、网易教学云课堂都为学生家长的在线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泛在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需要充分整合互联网资源,加强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生成,将新的技术与传统的教育领域融合,使教育焕发生机。

1.2 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时,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互联网普及了,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整合学习能力。互联网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学校,学校、教师与学生变成了合作共进的关系。教育价值的取向由关注结果变成了关注过程,教育的重点在于将学生的学习与前沿的信息技术相融合,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横向能力与整合学习能力。教师更有创造性的教,学生更有选择性的学,是当前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的重要体现。

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得教育的质量提升方向与监测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评价内容从单纯知识、技能的获得转向核心素养能力的获得,从单纯评估学生的发展转向所有教育活动参与者的发展[1]。

2 “互联网+”对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影响

进入“互联网+”的时代,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教学的有效性、普及性转变至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关注质量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互联网+”已经在悄悄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把握住“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教育监测与评估之中。

2.1 动态的质量标准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因此,在衡量与评估教育质量时,需要依据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教育质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设置好的衡量尺度,而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联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衡量结果。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人的培养要求更加多元,在对教育质量进行衡量时,评判标准需要进一步地作出调整与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需求。

2.2 多元的参与主体

衡量教育质量的权利在谁手中?毫无疑问,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掌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依据区域内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状况及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全方位、多因素、多指标地作出综合的评价和判断,对教育质量做出考核。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赋予了教育新的可能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媒体、社会舆论等都通过形形色色的、多种多样的工具方式参与到教育中去。家长可以通过监控设备观察到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及教师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社会媒体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线上互动等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2.3 多样的监测内容

教育质量的衡量不能仅依据学生成绩及升学质量,而应该进行全方位、多因素地衡量。教育质量是由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各要素构成的总体质量。教育质量监控与测评需要秉承“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原则,可以从教育的结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测评。教育的结构监控方面可以从师资条件、环境布置、硬件配备上进行测量,此部分的质量便于具体规范和监测控制。对教育过程的监测可以采用实地实时的方式进行跟踪调查,着重考察师生互动的状况、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的讲授状态等。对传统的教育结果监测与评定可以改革,不仅注意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意将评定范围增加到可检测、可量化的学生成长上,例如考察学生的生长与发育、学生的认知获得等[2]。

3 “互联网+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有效应对措施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提供了相应的便利。为了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符合当前“互联网+”万事万物的趋势,真正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内隐价值,同时提升教育监测与评估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4]。

3.1 改革监测与评估的方法

教育监测与评估,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我们怎么样来确定这所学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呢?目前教育监测与评估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到各个学校进行考察与验收,对其生源、师资、教育过程、教育效果进行评定,然后对其教育质量划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将评定优秀的学校作为标杆与楷模,将其优秀管理办法、教育资源、教育模式向其他学校进行辐射,从而实现本地区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很明显这种分级分类的监测办法是存在弊端的,尤其是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之下,一元的价值观念应该被打破,对其评价标准应该更加明确与完善,同时这种固定时间段的验收与测评也应该改革,将结果性的测评改善为过程性的测评。

3.2 明确监测与评估的标准

价值取向的转变势必会使评价标准发生转变,在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时,需要考察互联共享能力,依据互联网思维,对教育质量进行相应的考核。

3.3 完善监测与评估的内容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使之符合社会的发展。在以往的教育质量监控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监测与评估的内容进行重新考量,从不同的内容和角度进行评判,而不仅仅关注教学的成果本身。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结果性质量,更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完善和补充目前的监测与评估内容,扩大教育质量的评估范围。

3.4 扩大参与监控的主体

教育质量的监测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参与,更应该让家长、媒体等教育系统之外的人广泛参与。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教育质量的变化性、复杂性、动态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其的监测与调控应该在客观性与真实性上加强。由此,我们应该在内、外部主体共同参与监控之下,更加重视外部监测与评估,尤其是要建立独立于教育活动之外的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如先进的互联网设备工具所获得的信息与数据,可能会有更客观与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5 发挥互联网的工具作用

大数据平台、在线问卷调查、在线测评、AI智能设备等先进的工具都可以利用到教育监测中来,使之为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服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与多方的综合反馈,从中获取真正的教育质量,评判教育效果的优劣,从而实现教育评判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4 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的一种契机,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此次机会,积极推动教育变革,构建新型的教育形态,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采取纵深改革,发挥互联网的工具作用,应用到教育监测与评估中,进而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推动教育进步,提升教育效率。

猜你喜欢
互联网+评估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评估依据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