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下跌与世界经济活力分析

2018-12-24 10:02田洪志师博
人文杂志 2018年10期

田洪志 师博

内容提要 国际原油价格作为世界经济的内生性指标,持续下跌反映了怎样的世界经济活力?本文借助波动因素时点分解方法,利用月度数据分析世界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景气程度以及美元政策等油价波动因素。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活力低下减少了世界原油消费,主导了本次油价下跌,而美元加息等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投机可以对实际消费需求的正向作用进行扩大,欧佩克2014年11月的不减产决定以及2016年11月的减产协议分别在短期内显著影响了油价。所以,本文认为国际油价下跌背后是世界经济活力整体低下的体现,且该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中国应实行宽松性货币政策以避免通货紧缩的发生。

关键词 世界经济活力 减产协议 美元政策 原油供给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0-0052-09

一、引言

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在21世纪前十年整体处于上升周期中,但是近几年开始大幅度下跌。油价从2014年6月的105.79美元/桶降至2016年2月的30.32美元/桶,即使2016年下半年开始油价有所反弹,但时至2018年3月,依然在每桶60美元左右的低位区间附近徘徊。①虽然有观点认为美元走强以及投机基金等货币、金融因素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此轮油价下跌,但是如此长时间的持续下跌促使我们关注世界实体经济层面因素。在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成为世界经济活动风向标的情势下,国际油价下跌反映了怎样的世界经济活力?是国际原油市场本身的供给增加还是世界经济衰退引发的原油需求减少?本研究依据价格决定理论,运用先进的计量方法测度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进而深入考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背后隐藏的世界经济走势。

作为世界经济中最不稳定的变量之一,原油价格的波动一直备受瞩目。Baumeister和Kilian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测算发现,早在2014年6月份即可预测出2014年下半年油价下跌的态势,即2014年上半年的国际原油市场供需条件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半年的油价走势。②该文同时认为,2014年6月份以及12月份的世界原油供给小幅增加,但油价却大幅下跌,足以说明全球原油需求的减少主导了下半年的油价下跌。关于学界关心的非常规原油增产问题,Kilian发现页岩油革命无法与页岩气革命相提并论,虽然2003年之后国际油价持续的高位运行刺激了页岩油的开发利用,但是高昂的开采成本致使美国页岩油产业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对国际油价的整体冲击作用有限,并且在此轮油价下跌中已经有不少页岩油企业破产。Kilian L., “The Impact of the Shale Oil Revolution on U.S. Oil and Gasoline Prices,”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vol.10, no.1, 2016, pp.185~205.与上述观点相反,Arezki和Blanchard全面分析了2014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需求,美国页岩油的产业前景以及油价下跌对世界经济影响等七个关键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发现,原油需求的降低仅引起20%-35%的油价下跌,而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过剩导致了60%的油价下跌,同时还发现原油高库存不是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Arezki R. and Blanchard O., “The 2014 Oil Price Slump: Seven Key Questions,” Mimeo, 2015, http://www.voxeu.org/article/2014-oil-price-slump-seven-key-questions.

目前国内学者对2000年后国际油价波动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谭小芬等研究发现来自基本面的供需压力和金融投机是影响油价运行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大规模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全球流动性对油价的冲击力显著增强,而全球原油产量大幅增加以及美元汇率走高是2014年后油价下跌的主导因素。谭小芬、张峻晓、李佳:《国际原油价格驱动因素的广义视角分析:2000-2015——基于TVP-FAVAR模型的實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0期。张宇燕和徐秀军认为由于全球发达经济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从2010年的7.5%降到2014年的4.4%,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以及原油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共同引起油价下跌。张宇燕、徐秀军:《2014-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当代世界》2015年第1期。侯明扬和张杨认为页岩油资源将会从供给增长和价格传递两条途径来降低国际油价的整体水平,进而增强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性。侯明扬、张杨:《页岩油开发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研究》,《国际石油经济》2014年第10期。董世红则从市场因素以及非市场因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市场因素集中于OPEC不减产决定以及美国页岩油气产量的持续增加,以及欧洲、日本经济低迷导致原油需求不旺,造成油价下跌;非市场因素方面,地缘政治、美元流动性以及金融投机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油价的下跌。董世红:《2014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期。

由此可见,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国际油价下跌的具体因素,而较少借助油价与世界经济的内生关系来分析世界经济活力问题。本文拟通过油价波动端倪到世界经济活力,为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提供借鉴。

二、国际原油市场与世界经济关系分析

世界经济活力能否从国际油价中体现,可以考虑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1973年之前,国际原油市场处于“七姐妹”石油公司即埃克森、美孚、海湾石油公司、徳士占、加州标准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以及OPEC(欧佩克)卡特尔的主导阶段,市场结构基本上呈现寡头垄断形式。学术界普遍认为此时的国际原油市场外生于世界经济,原油价格与产量均由几大石油公司决定。而随着1973年与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高油价不仅给发达国家经济体带来严重的滞胀效应,原油需求萎缩、生产能力过剩,而且给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学界带来严重的理论冲击。鉴于经济发展易受到高油价的影响,为了改变原油供给方主导油价的局面,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国际原油市场结构的改革,从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国际贸易交割方式等层面开始着手干预国际原油的价格形成。自此,原油的供需与价格同世界经济深度渗透,相互影响。下面本文就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因素与世界经济各层面关系展开深入分析。

第一,實体经济层面,国际原油的供给、需求、库存是世界经济的内生性指标。

虽然原油企业在各国基本上表现为国有垄断或寡头垄断,经济理论认为原油产量会介于垄断水平与竞争水平之间,但Krautkraemer和Toman对霍特林模型的扩展研究发现,利率水平对于企业是否开采原油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即低利率会刺激企业投资,引发原油需求增加,原油生产企业遂形成未来油价上涨的期望,为获得超额利润,导致当期原油供给减少。Krautkraemer J. and Toman M., “Fundamental Economics of Depletable Energy Supply,” Discussion Paper 03-01, 2003,pp.1~27, http://www.rff.com/Documents/RFF-DP-03.-1.pdf.进一步,全球利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经济活力:世界经济增速低迷时,各国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期依靠低利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世界经济景气状况经由利率水平间接地影响到原油供给。例如,在2008年国际油价迅速飙升时期,由于同期的全球利率平均水平较低,OPEC预计油价在未来还会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内的原油日产量从1月份的3622万桶变为油价最高时7月份的3709万桶,升幅依然微弱。原油产量的月度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http://www.eia.gov)。

原油由于其独有的物理特性,是现代工业的必备物资,且目前尚无完全替代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低。所以,原油的实际消费需求也代表了世界经济的景气程度。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其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费。即使某些国家的单位GDP油耗随着技术进步逐渐降低,但经济增长与原油消费量之间依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实际上,近几年世界原油需求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整体上步入低速增长时代。具体而言,除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外,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英国、法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即使在负利率等极端货币政策下依然难见起色。而俄罗斯由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在原油价格急跌情形下财政收入锐减,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正处于积极的调整优化之中。可见,原油的实际消费需求是世界经济景气状况在能源层面的深刻反映,是世界经济的内生性指标。

广义上,库存可以理解为原油生产企业对原油需求未来期望值与现实消费值的差。如果世界经济景气状况与原油生产企业的未来期望一致,原油库存则会较小,油价会维持在较高水平。如果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实际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则会造成较大的原油库存,此时油价也会伴随出现在低位区间。例如,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周报显示,2015年3月,美国原油库存创下逾4.4亿桶的近80年新高,导致纽约期货原油合约交割地库欣(Cushing)的存储容量已接近饱和。至2016年1月,该值增加至4.9亿桶,打压油价至31.68美元/桶。数据来源:https://www.eia.gov/petroleum/supply/weekly/.

第二,虚体经济层面,原油价格与美元政策、金融投机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在美元货币政策方面。原油采用美元定价,美元利率与汇率关系到国际流动性水平,进而影响到原油价格。为刺激本国经济发展,美国在2007-2014年间无加息行为,实行低利率政策,欧洲与日本等经济体也同步降息,加深了国际原油需求,一定程度上引起了2003-2008年包括原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Frankel J.A.,“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Commodity Pric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Working Paper No. 12713, 2006.而原油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美元汇率在油价波动中也发挥了重要角色,大体呈现出2014年之前美元贬值、油价上升,2014年之后美元升值、油价走低的协同关系。其传导机制在于:第一,多数原油净出口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美元贬值时这些国家需要从高油价中获得进口其他货物的美元;第二,美元贬值时名义上降低了油价,从而提高了国际原油需求,需求增加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价;第三,美元贬值会引发全球流动性过剩,增加总需求,带动原油需求。反之亦然。

其次,在金融投机因素影响方面。由于纽约商品交易所与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交易量占据了全球原油贸易的很大份额,其价格指标主导了国际油价的走向。原油期货市场对油价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金融投机需求。随着近年原油金融属性的强化,金融投机需求日盛,短期内投机机构持有巨量的原油头寸。除此之外,本文将各国政府、民间机构持有的原油战略库存也广义地认定为投机需求,因为这部分库存本质上也可以减少未来战争等条件下的国家损失。虽然原油的金融投机需求看似与全球实体经济关系较弱,但是,世界在经济不景气条件下,实体经济挤出的投机基金往往会集中于能源商品市场。例如,2008年7月国际原油期货交易盘中价格曾一度达到147.27美元/桶的最高纪录。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http://www.eia.gov)。相反,随着美国实体经济的稳步复苏,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于2014年10月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收回美元流动性,原油的投机需求骤降,油价随即下跌。可见,金融投机需求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际油价自然成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有文献已经发现,自21世纪以来,短期投机行为对于国际油价波动具有显著影响。Manera M., Nicolini M. and Vignati I., “Futures Price Volatility in Commodities Markets: The Role of Short Term vs Long Term Speculation,” USAEE Working Paper, no.13~128, 2013.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国际原油市场各层面均可以作为世界经济景气状况的内生性指标,为本文后续的计量模型建立了理论基础。

三、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为深入考察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动情况,本文分析影响原油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考察原油供给冲击、原油消费需求冲击与金融投机需求冲击对油价的影响,进而捕捉世界经济发展脉络。

1.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首先,本文选择世界原油月度总产量作为原油供给指标。数据来自EIA的官方网站。由EIA的统计数据可知,近十年全球每月原油产量的环比数据在±2%、同比数据在±4%范围内增减,波动微小。在2014年6月份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后,产油国经过两年痛苦的低收入期之后,OPEC内部成员国于2016年11月30日、OPEC与俄罗斯于2016年12月1日分别达成减产协议。例如,OPEC中14个成员国将合计减产120万桶/日,俄罗斯也将减产30万桶/日,以便提振油价。数据均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http://www.eia.gov)。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减产协议,且执行情况良好。其次,实证分析中常采用国际干散货单程海上价格指数的月度频率指标作为原油需求的替代指数,即“Kilian指数”。数据来源:http://www-personal.umich.edu/~lkilian/reaupdate.txt.由图1可知,“Kilian指数”与国际实际油价走势高度一致,特别是在2014年6月份之后的下行趋势中,二者双双在2016年2月达到最低值。国际原油价格本文采用实证分析领域普遍采用的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月度现货价格,并除以美国同期的CPI指数获得实际油价。该月度数据分别来自EIA与BEA(美国经济分析局)官方网站。

2.数据平稳性的处理与检验

为了动态反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本文采用波动因素时点分解方法进行分析。由于该方法要求参与建模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所以首先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同时采用ADF与PP检验,结果(见表1)表明各变量经过季节调整、取对数、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可以建模。

3.计量模型的构建

列向量Yt包含三个变量,具体形式为Yt=(oilprodt, oildemandt, oilpricet)′,其中oilprodt代表世界原油总供给,oildemandt代表全球原油总需求,oilpricet代表实际国际原油价格。SVAR模型标准形式如下:

其中D0代表模型的结构矩阵,Γ代表截距向量,s为模型的滞后阶数,ut代表新息向量,包含u1,t,u2,t,u3,t三个结构性冲击,即原油供给脉冲、原油实际消费需求脉冲以及金融投机需求脉冲。关于最后一个脉冲的定义,其表示原油购买者或者投机者即使目前不消费,但为了将来更大利润或预防油价上涨而产生的原油需求。田洪志:《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到国际油价了吗?》,《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10期。

波动因素时点分解方法的思路如下:将各时点的信息与该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相乘,即可得到某一变量各时点的波动情况,然后选定某一时点,把在此时点之前某一波动产生的所有脉冲的效应累加,即为该时间点此脉冲对这一内生变量的总影响。

4.约束识别条件

由于矩阵D0中有9个参数,所以只需施加3项短期制约条件即可实现参数估计。首先,因为存在钻井的拆装等调整成本,至少在一个月之内,即使原油价格与世界经济协动,原油开采企业也不会轻易改变月度生产计划,所以,在矩阵D0中,d12=d13=0;其次,因为发达国家与大多数产油国地理分布失衡,所以国际原油的交割主要采用远洋运输来实现,原油从北非等产地开采后到原油进口国的炼油厂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见,一个月之内国际现货油价的变化不会立即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层面,所以,d23=0。

5.结果分析

经过运算,图2-图4描绘出国际油价波动背后的各因素时点分解,为观察世界经济活力的月度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急跌,EIA公布的数据目前仅将全球原油生产总量统计至2017年12月,所以我们将观察区间定为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

图2显示,2014年11月-2016年2月各月份的油价下跌均有原油供给增加的背景。除了2016年7月、2017年8月之外,2016年、2017年供给因素此处的供给因素不仅局限于减产,也包括减产的协议签署但尚未执行阶段所造成的预期效应。均提升了油价。特别是OPEC在2014年11月27日宣布原油不减产决定之后,给国际原油市场带来供给充足甚至供大于求的预期,此举给油价带来较为显著的下跌影响,持续效用时间长达15个月。同时,图2结论与前面第二部分的分析相印证:即使全球原油价格已经急剧下跌,但是产油国最初不会主动减产,会维持原有产量或者小幅增产一段时间,而原油供给增加会进一步加剧油价下跌。究其原因,产油国扩大产量有可能弥补油价下跌带来的石油美元总收入的减少,因为在国际上存在众多原油供给方的情况下立即减产意味着主动让出市场份额,反而会蒙受更大的损失,这也是国际原油市场从目前的寡头垄断结构向完全竞争转变的体现。实际上,各产油国在准备签署减产协议前,都达到了各自的最大产能,以便为以后的减产或“冻产”计划提供一个最高基准。所以,只要油价在其边际成本之上,产油国通常不会贸然降低产量。

自2014年6月份开始的国际油价下跌,持续至2016年初,各产油国承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压力,委内瑞拉经济已经崩溃,直接促成了OPEC国家中沙特阿拉伯与委内瑞拉、卡塔尔和非OPEC国家俄罗斯等产油国在2016年2月16日达成产量的“冻产”协议,将产量冻结于各方同年1月份水准。此后,世界原油产量的同比数据在此期间连续下跌,由此带来2016年2-10月期间的油价上升(见图2后半段)。随即在2016年11月底12月初一系列减产协议的达成,促使油价在短期内显著反弹。相对于1973、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现今原油供给因素已经不是油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虽然OPEC与俄罗斯等国的重复博弈可以实现合作均衡,但是可以预见,国際原油市场供给体系的真正威胁来源于非常规原油的量产。

随着2014年7月16日美国与欧盟分别因乌克兰问题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措施,在俄罗斯经济增长将会因此下滑的市场预期中,国际油价在同年7-8月份呈现较大跌幅(见图3)。实际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3%,而按市场汇率计算仅为2.6%,2015年却已分别降至3.1%与2.4%,为6年来新低。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随后,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在2016年2月创200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即30.32美元/桶,图3显示这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萎靡下的需求减少所导致。可见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无法带动原油的有效需求。相反,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欧元区失业率降低、制造业扩张,日本经济在负利率政策下有所复苏。新兴经济体中虽然巴西经济持续衰退,但是印度经济在改革政策的影响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这些因素以及美元贬值背景共同促进了2016年5月份之后油价的上涨。

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油价作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其波动与世界经济活力息息相关,从时间上可以作如下梳理:第一,在2003-2008年间,世界各大经济体均处于景气增长周期,对原油的实际消费需求强劲。当时的高油价刺激了美国非常规原油开采技术的进步,页岩油产量呈指数速度增加,在2014年底已达400万桶/天,数据均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http://www.eia.gov)。大大减少了美国从国际原油市场的进口量,客观上增加了国际原油库存,加大了后来油价的下行压力。第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于2008年11月启动了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在2014年10月退出后,美元升值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资本外逃、本国货币贬值等外溢效应,其外部金融环境恶化。与此同时,欧盟与日本却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2014年6月,欧洲央行下降基准利率至0.15%,日本也将国债规模从50万亿日元上调到80万亿日元。数据来源于日本银行2014年10月31日的公告。随着2015年12月美联储宣布加息,可能进一步加剧资本向美国集聚,加大欧洲、日本的经济复苏难度,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此期间内,核心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带来国际油价的大起大落。第三,2014年开始至今,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发展,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负面效应不断释放,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迫在眉睫。因此,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使除美国外的经济体陷入通货紧缩的压力增强,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

投机需求冲击在2014年的4-7月份对国际油价的作用力恰好与原油实际需求冲击的作用力相反(见图4),说明世界经济自2014年初开始已不景气、原油需求已经减少,但是国际油价直至7月份才表现为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市场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并且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发达国家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2003-2008年间金融资本对国际油价推波助澜。原油期货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投资对象,在高油价市场预期下投机意愿一直较为强烈,直至2014年10月份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宣布退出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流动性泛滥才得到遏制(见图4)。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预期的整体逆转,投机机构纷纷看空油价,致使油价在实际需求减少的联合作用下于2015年1月份跌破50美元/桶。

比较供需因素,图4显示出投机因素是国际油价波动的最大扰动源。投机基金可以通过期货价格影响原油的现货价格。例如,2015年4-6月在利比亚原油出口受阻、美元走软的情况下,投机基金短暂地使国际油价反弹至50美元/桶以上。在2016年2-6月,投机基金再次卷土重来,大幅抬升油价。根本上,投机基金是否看高油价的判断标准同样归结为全球实体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金融机构预期未来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则会认为油价缺乏实际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撤出期货市场,从而加剧油价下跌。对比图3、图4,可以发现在2016年的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作用其实就是实际正向需求作用的扩大,这也是本文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较为景气,但是自身的非常规原油开采减少了国际原油市场的进口需求,并且其在2015年12月17日宣布解除长达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长期来看可能会对国际油价带来下行压力。欧洲、日本以及中国虽然原油对外依存度很高,但是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原油需求降低,以及由此引发的预期都可能促使油价进一步下跌。这些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所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如果释放出的流动性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则金融投机因素短期内可以在国际原油市场兴风作浪,大幅度影响原油期货价格,进而对现货价格产生影响。所以,国际油价下跌是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的分化,以及世界经济活力整体降低的体现。

四、国际油价走势与世界经济活力前瞻

前文分析得出国际油价下跌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景气程度以及金融投机需求背后的美元货币政策。所以,鉴别这三大因素的反转条件即可判断国际油价何时止跌回升,从而对世界经济活力进行前瞻性預测。

第一,根据历次OPEC等组织减产决定可以显著影响油价的历史经验,可知国际原油市场对于供给变动期望的敏感反应,所以短期内最有可能提升油价的条件在于原油主产国对原油“冻产”、减产的联合决定。2018年上半年美伊关系恶化后,在伊朗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情况下,2018年5月17日原油盘中价格飙升至80.18美元/桶,创下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油价上涨大部分来自市场各方对伊朗原油供给、全球原油运输安全的担心,并非代表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此外,由于沙特国内的炼油产业欠发达,无法与美国、俄罗斯等国相抗衡,无法弥补原油开采带来的收入损失,所以沙特最容易成为减产协议的发起者。例如,在2016年11月30日,沙特即主导OPEC成员国在维也纳会议上达成了减产协议,将每日产量减少120万桶,低至3250万桶/日,油价盘中顺势暴涨逾8%。数据来源:http://news.ifeng.com/a/20161201/50345325_0.shtml.所以,在该协议2018年底到期的情况下,继续执行的概率很大。

第二,关于页岩油量产情况。图5描绘出美国油井数量与国际油价的协动关系。可见,在2003-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时期,高油价极大地刺激了页岩油开采技术的研发与实际钻井数量的增加。而其在2014年上半年的油价下跌中遭受了严重打击,钻井数量急剧减少,然后在2016年触底后缓慢增加。因为目前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低于国际油价,所以未来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依然会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其受油井集中的地理位置、容易积压库存、出口对象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压低了WTI油价,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美国作为国际原油市场上新的供给方、出口国,易使OPEC与俄罗斯联合起来控制油价的过快上涨,从而打压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可见,未来油价不会持续高于80美元/桶,也许65-80美元/桶是世界经济条件不变下的长期可能。

第三,世界经济走势与美元货币政策同样可以短期内显著影响国际油价的波动,而美元货币政策的走势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美国经济目前稳健复苏,国际资本将向美国集聚,为防止资产泡沫与经济复苏过快,美联储自2015年开始至2018年6月已经7次加息,这意味着国际流动性可能部分回流,减少了其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投机概率。而与以往美联储加息会引起新兴市场国家跟随加息的举措不同,在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的情形下,新兴市场国家很可能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直至美联储再次实施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或者降息时才会引起流动性的释放。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十年来的经验表明短期性货币政策无法促进实体经济的彻底好转。世界经济的真正复苏需要革命性创新技术的出现、增长结构的转变等实际因素的变革。

综上所述,国际油价虽然已经摆脱了2016年30美元/桶的低价区间,但是世界实体经济的复苏状况尚无法支撑其回复到80美元/桶的高位区间。近期油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依然是OPEC与俄罗斯的减产协议执行情况、美国页岩油的出口问题以及美元的币值走向。在目前新兴经济体缺乏明显增长驱动力的背景下,仅仅依靠各国分化的货币政策很难重现21世纪前十年那样的全球景气,世界经济活力低下。如果美国的贸易战等逆全球化行为得逞,世界经济甚至会面临新一轮的衰退。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国际油价与世界经济的内生性特点,借助波动因素时点分解方法,利用月度数据分析国际油价下跌因素与世界经济活力的高低,并得出如下结论:全球原油供给的增加可以引起油价小幅下跌,产油国的减产决定短期内可以显著促进油价的反弹,世界经济的萎靡不振带来原油实际消费需求的减少,美元升值、加息等货币政策短期内使金融投机需求看空油价,长期则拖累到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据此,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

第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有所回落,如果包括原油在内的煤炭、钢材、水泥等过剩产能行业的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则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所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由稳健型转为适度宽松型,加大流动性的释放,保证经济增长水平与就业率。同时,应防止释放出的流动性过多地进入到股市、房地产等过热部门,切实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第二,近年中国环境情况严峻,低油价会带来更多汽油的使用。所以,短期内可以设置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过渡性“地板价”。此举既可以防止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又可以保护石油开采业健康、可持續地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如果长期实行“地板价”策略,有可能出现中国正规成品油滞销或者海外低价成品油的走私入境。

第三,国际贸易中原油以美元结算,但是美元汇率的波动更多的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考虑。为了摆脱美元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原油期货已于2018年3月26日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所以,在今后中国的国际原油贸易中,可以尝试与沙特等原油出口国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而在美元升值、人民币被动贬值的背景下,适度控制其贬值区间,也可以减轻国内企业的出口压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