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乐尔”号开炮的历史必然性

2018-12-24 09:58雷石山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

摘 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阿芙乐尔”号开炮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阿芙乐尔”号开炮的理论准备;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与脆弱是“阿芙乐尔”号开炮的客观形势;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与实力壮大是“阿芙乐尔”号开炮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十月革命 “阿芙乐尔”号 “一国胜利论”

作者简介:雷石山,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14

“阿芙乐尔”号原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十月革命前曾参加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指示下,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进涅瓦河。11月7日晚,该舰向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开炮,由此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阿芙乐尔”号此次开炮并非一个纯粹的偶然事件,而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深刻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一、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阿芙乐尔”号开炮的理论准备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为“阿芙乐尔”号开炮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趋势的基本观点。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将会怎样爆发和取得胜利呢?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会单独在某一个国家内发生,而将首先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和取得胜利。后来,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这种观点上的差异主要是由革命导师们所处时代背景和世界革命形势的不同所致。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影响下,全球各国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人民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一国发生的事变往往也对其它各国人民产生影响。同时,资本主义各国的竞争尚未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他们往往会联合起来镇压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正是基于这种形势,马克思、恩格斯才认为“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而在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即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在帝国主义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而这种不平衡性会影响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展。

据此列宁在写于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这篇文章中指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随着列宁对帝国主义研究的深入,并結合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各国的新形势及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新情况,他在1916年撰写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这篇文章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与“阿芙乐尔”号开炮产生更直接关联的是“一国胜利论”在俄国二月革命后的进一步发展。在二月革命前,“一国胜利论”虽已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率先获得胜利,但还没有明确地肯定俄国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直至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基础上,才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这一转变鲜明地体现于列宁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关于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任务与步骤的阐述:“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

总而言之,正是在“一国胜利论”的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才得以在俄国二月革命后继续提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任务,将推翻俄国临时政府作为革命目标。可以说,如果没有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作为理论指导,就不会有“阿芙乐尔”号在1917年11月7日号的向临时政府开炮事件,十月革命也就不会发生。

二、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与脆弱是“阿芙乐尔”号开炮的客观形势

众所周知,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二个并存的国家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二月革命后的初期阶段,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政权中处于弱势,苏维埃政权主要掌握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手中。在由这些妥协党掌权的苏维埃的拥护与支持下,临时政府成为俄国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代表资产阶级执政的中央政府。为什么临时政府在成立后的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就每况愈下、危机重重,进而在以“阿芙乐尔”号炮声为序幕的十月革命中被推翻呢?这与俄国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及其脆弱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俄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和平、土地、面包”问题,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面临的危机接踵而来。尤其是1917年7月,为了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临时政府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并惨遭失败。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工人与士兵群情激昂,联合其它革命群众于7月16日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结果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造成七月流血事变。不久,俄国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全面镇压,迫使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但这种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临时政府危机的解除。临时政府的反动行为激化了社会矛盾,更加坚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群众反抗临时政府的决心,也在某种意义上为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群众、组织革命队伍、壮大自身实力提供了有利契机。

另一方面,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如此短暂,也是其自身脆弱与无能的应然结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临时政府缺乏牢固的执政基础。在二月革命中,俄国资产阶级并没有起领导作用,只是由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推行投降主义路线,才将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也就是说,俄国资产阶级的掌权并非是凭着自己的强大实力与广泛影响力。执政以后,由于临时政府没有满足群众的“和平、面包、土地”要求,继续对外开战,使俄国原本就很落后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也消弱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执政基础。加之临时政府又无力指挥军队打胜仗,屡战屡败,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试想,如果临时政府成立后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能够停止对外战争或者虽然发动了战争但取得了胜利,俄国的社会矛盾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俄国的革命形势就不会发展得那样迅速,“阿芙乐尔”号也就不会在1917年11月7日向临时政府发起总攻的炮声。

三、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与实力壮大是“阿芙乐尔”号开炮的重要条件

“阿芙乐尔”号向俄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开炮,看似一个简单的举动,其背后所蕴含的不仅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与脆弱,而且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与不断壮大的实力。在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由于布尔什维克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或被流放,列宁尚在瑞士,广大工农群众也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不难想像,如果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政权中始终处于弱势,如果未能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同样不会响起“阿芙乐尔”号开向冬宫的炮声。通过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布尔什维克党所呈现的并非上述所假设的那种状况。

早在二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就发挥了实际上的革命领导作用。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罢工就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与领导下开展的,从而使罢工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并使规模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布尔什维克党还积极争取军队转到革命方面,组织工人深入营房、哨所、巡逻队,说服士兵不向人民开枪。通过不懈努力,俄国军队中的大批士兵举行起义,从而为工人罢工向武装起义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二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还发表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明确地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的民主革命纲领。正由于在二月革命中的积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既积累了斗争经验,也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为其后来的实力壮大与组织革命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月革命结束之初,虽因各种缘由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仅有少数代表。但自1917年4月列宁归国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举措,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再次不斷扩大,实力不断增强。1917年4月17日,列宁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之前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政策的改变使部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加入布尔什维克,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于是布尔什维克党人数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壮大。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实力逐渐增强的时候,又迎来了革命的历史契机。

1917年8月20日,前线反动将军科尔尼洛夫率兵进入首都举行反革命叛乱,布尔什维克党充分利用这一历史契机号召人民群众奋起反击,逮捕了科尔尼洛夫。反革命叛乱被铲除后,广大群众认清了临时政府和妥协党怂恿叛乱的面目,纷纷转向支持布尔什维克。于是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的浪潮,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全国大部分地方的苏维埃都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化,从而使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为挽回颓势,临时政府决定使用尚存的力量对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实施逮捕。布尔什维克党在临时政府尚未调兵遣将进京保卫政府的空隙,果断地于俄历10月24日凌晨开始以巧妙的策略依靠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士兵发动武装起义, 至25日上午起义军已占领要害部门。因临时政府拒绝投降,25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开炮,发出总攻信号,十月革命序幕由此揭开。

综上所述,“阿芙乐尔”号开炮虽然利用了偶然的历史契机,但并非一个纯粹的偶然事件。它是列宁“一国胜利论”的逻辑结果,是反动而脆弱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应然结局,也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指引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下,我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我们应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信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67.

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8.

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4.

黄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访谈录.科学社会主义.2017(1).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纪念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
浅析中国模式
十月革命蕴含的辩证逻辑及其现实启示
图志
图志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