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筹建

2018-12-24 05:39姜信真张娟
百年潮 2018年12期
关键词:西安市高新区高新技术

姜信真 张娟

西安高新区开工典礼上,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发表讲话(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档案室提供)

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陕西西安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综合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成为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西安乃至陕西全省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窗口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作为西安市副市长、陕西省副省长,有幸负责西安高新区的筹建工作。斗转星移、岁月如梭,筹建西安高新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1988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主持。会上,大家反复、深入讨论了国务院领导对国家科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在中关村地区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报告的批示。批示写得很长,满满一页纸。我还清晰地记得,宋健在省、市长座谈会上说:“我们要‘面向,人家不‘依靠,怎么办?我们自己干!——成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宋健慷慨激昂的讲话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讲话中的“面向”和“依靠”,指的是国务院提出的“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政策。

宋健之所以这样讲,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当时,国务院下设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化工部、轻工部、石油部等很多个工业部门,当国家科委提出要在自己领导下另起炉灶,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时,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认为是多此一举。而且,这意味着要从各工业部门的国务院计划拨款中切出一块,转拨给国家科委,所以他们都对建立高新区持异议。或许,这也是国务院领导批示写得很长的缘由吧。

会后,即1988年4月,陕西省决定实施科技兴陕战略。然而,“科技”包罗万象,陕西应当从何着手呢?经过一番分析,省委、省政府决定“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此带动整个科技兴陕战略。

当时,对于整个社会,包括省、市、区、县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高新区都是一个新概念,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高新区必须是开放的,因为封闭系统只能造成内耗,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发展;其二,高新区必须着重科技进步的生长点——前沿技术和前沿产业。前沿产业在当时也是一个新概念,大多数人把产业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样的分法便于社会管理,但从事物发展的视角来说,更应该分为传统产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前沿产业四个层次,其中前沿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前沿”,是科技进步的生长点,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所谓“前沿”,当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我们大炼钢铁,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也应该指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到了六七十年代,石油化工成为“前沿”时,我们却落后了一步。国外的石化工业从60年代就开始发展了,而我国到70年代后期才进口了一批大型石化装置,主要布局在沿海,带动了辽宁、山东、上海一带的经济发展。电子工业的发展在80年代,重点还是沿海地区。就陕西而言,五六十年代,我们的钢铁工业建设滞后,一直到70年代才有一个小小的钢铁厂;六七十年代,石化工业基本一片空白;80年代,电子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到90年代初还没有成为主导产业,全省最主要的还是重加工业。90年代前,没有能够在各个时期抓住前沿产业的发展,大概是我省生产率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作出成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区,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是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经济发展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常说,陕西有三大优势,其中第一个优势就是科技优势,而我们科技优势最突出的又是高新技术,这是大家基本一致的认识。因此,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有客观的需要,也有客观的可能。另外,陕西科技优势发挥的问题已经提了多年,大家始终不太满意,这里面有许多问题。例如,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激光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当时这些技术分散在一些部、省企业之中,形不成群体优势,很难给西安带来效益。此外,我们的技术优势虽然体现在高新技术方面,但同时我们工业的基础又主要是重加工业。科技优势的特点和工业本身的特点之间不尽协调,有一个高低不相接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很可能是我们发挥科技优势的一个桥梁。

我们希望能够借鉴北京中关村科技一条街的经验,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西安市的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再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去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形成地区的前沿产业或支柱产业,同时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这也是我省经济迎头赶上发达省份,而不是从后面追赶的一个捷径。除了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以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有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即向国际市场迈进,拓宽我省改革开放之路。

基于上述想法,我当选西安市副市长并分管科技、教育、卫生工作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下大力气抓高新区的筹建。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西安市很快掀起科技兴市的热潮。1988年4月8日,西安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所有在西安市的中央、省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受邀参加。关于在西安建立高新区,各单位反响强烈。他们说,以前西安市的科技工作会议从不邀请中央和省级科研、教育单位参与,这次参会,我们非常高兴,西安人民养育着我们,我们理应为西安尽力!

会议决定,在科研和高校较集中的西安市城南区域创建西安高新区。会后,我立即召集碑林、雁塔和莲湖三个区的区长开会。会上,我问三位区长:“你们哪个区愿意承担此事?”碑林和雁塔两区说:“我们须回去开会商议后才能决定。”唯有莲湖区李丰说:“我是常务副区长,我不需要回去研究,我现在就可以定:在我们莲湖区创建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李丰的表态和语气很自信、坚定,我感到他不是一时激动,更不是要出风头,而是确实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所以,我当场决定,西安高新区的试点就从莲湖区开始,并指示李丰,会后立即研究具体地点及实施方案,尽快报告市政府。

莲湖区的几位主要领导第二天就专门为此开会,划定以劳动南路与丰庆路交汇处为中心点,通过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动员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创建西安高新区。会后,他们亲自分头去临潼等地的研究院所,动员落户到规划中的高新区,其中骊山微电子公司成为西安高新区的第一家高科技企业。我本人则动员来了北京中关村高新区里最有名的四通公司。

当时,在以劳动南路与丰庆路交汇处为中心点的这块地段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位是空军西安通信学院。该学院的上级主管单位想在此地建一个空军招待所,于是我就推动以西安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发文:此区域内不得新建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任何机构或单位。

莲湖区专门设立了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但全部家当只有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一个工作人员、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几天后,我陪袁正中市长来视察,他当即批了1万元办公费。为了建好高新区,抓住科技兴市的大好机遇,莲湖区还于4月至6月组织万余名干部开展了200多场次更新观念、解决实际的“生产力标准讨论会”。

雁塔区和碑林区也在科技兴市的紧锣密鼓中行动了起来。雁塔区决定建立两处开发区:一处是以翠华南北路为轴心,向育才路、小寨东路西翼发展的开发区;另一处是以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东风仪表厂及电子城为依托,以太白路南段为轴心,东西穿插发展的电子技术开发区。碑林区决定建立东西两个点,以优惠条件吸引企业:东点以西安交大为主,分别向兴庆路和咸宁路延伸;西点以西北大学、西北工大、航空研究院631所等校所为主,延伸到太白路、友谊西路。

由于人们对高新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想要解决专项资金、场地、机构和人员编制等问题,需要多方协调各种关系。陕西省委的张勃兴书记,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安启元书记、袁正中市长、崔林涛副书记等领导非常关心高新区试点工作,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并给予大力支持。市政府出台了高新区新技术企业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也多次会同有关领导现场办公,解决筹建高新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电信局挤出部分电话线路,公交公司增加了24路公交车的车次,工商银行表示愿在这里设点……

有了多方的支持和关心,不到半年时间,西安高新区(试点)在劳动南路率先建立起来,主动申请在此创办科技企业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近百家,各类科技人员达数百人。到1989年,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创办一年半的高新区(试点)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主要经济指标突破原定任务的二至三倍。各项数据证明,西安高新区(试点)走在了全国前列,仅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名列全国第三,受到国家科委表扬。

高新区试点工作创造了多项颇具特色甚至全国首创的经验。例如,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企业创业资金问题,我和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张筱梅行长多次沟通,最终在工行大力支持下,创建了高新区的科技、金融联姻机构,也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陕西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的前身)。我还和张筱梅行长主持召开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书记、院(校)长动员会,鼓励他们贷款办高新技术企业。运用贷款支持科技开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90年4月举行的首届全国科技贷款成果展上,来自西安高新区(试点)的优秀成果一举拿下多个奖项。

建设初期的西安高新区

1990年10月,西安高新区(试点)选送115项科技成果参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报展览,受到广泛好评。尤其是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等五个方面的成果,有的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有的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国内推广项目,還有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或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些项目大都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西安高新区入口(摄于2011年)

1991年,西安高新区(试点)创造了1.18亿元收入、2950万元利税。

同年1月,我当选为陕西省副省长,组织安排我协助分管科技工作。在抓科技兴陕的同时,我继续与国家科委沟通,争取正式批准建立西安高新区,申请在宝鸡新建国家级高新区。终于在当年3月,国家科委正式批准成立西安高新区。

6月12日,西安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省市新闻单位和中央驻陕新闻单位介绍了西安高新区的总体规划——西安高新区总面积16.22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区和一条科技街区……我还专程乘汽车到包头市,将正在当地视察的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家科委顾问谢绍明等领导接到西安,出席6月14日举行的西安高新区核心区开工剪彩、奠基仪式。

之后,我又开始着手领导建设宝鸡高新区、渭南高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主要支流渭河沿岸的关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逐步建立起来。

盛世繁华中,回首如歌往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西安高新区无疑是这40年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政策扶持、贷款起步、负债经营、滚动发展”这16个字准确概括了西安高新区筹建和起步阶段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艰难处境。然而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到2017年底,西安高新区创造的GDP已经突破1200亿元大关,在全国16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实力排名TOP4。

从1988年提出“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此带动整个科技兴陕战略,陕西省在这30年间构建了三大基础性支柱产业——三线建设的先进技术产业、新兴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薄弱环节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西安高新区的广大建设者、生产者功不可没。在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情况下,经过30年筚路蓝缕、锐意进取,西安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从荒芜到繁华、从守旧到创新、从西部大开发前沿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前沿的辉煌进阶之路。无论此前还是今后,其所代表的前沿产业都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动力来源。

口述者:陕西省原副省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原主委;整理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编辑 赵鹏)

猜你喜欢
西安市高新区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亲子创意美工展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