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2018-12-27 10:26任佳伟孙向宇刘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路径文化自信

任佳伟 孙向宇 刘静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坚守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知、对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研究不深、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等文化自信缺失现状,高校要通过完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建立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文化教育于社会实践等现实路径,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培养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3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137-05

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立身、立命之本,是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坚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进一步阐释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文化自信、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成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欣逢新时代开启这难得机遇,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由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坚守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既不能依靠“拿来主义”,也不能躺在传统文化的“功劳簿”上简单复制,只有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新时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弘扬者、先进文化的主要引领者,同时是革新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在继承、发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坚守文化自信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有利于完善和提升个人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学阶段得到基本形成,在大学期间得到的对文化的认知和自觉将影响和伴随人们的一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人的智慧、气质、胆识和修养等方方面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自强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的自律习惯,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坚守文化自信首先要深入的学习、领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新时代大学生正视中华文化基因,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力量,坚信中华民族卓越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思想价值,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这是一种坚定的自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沉淀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涵养大学生的民族气质。大学生坚守文化自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一种对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准则的完善,也就是对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

2.有利于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新时代大学生作为连接社会与科学文化最新成果的桥梁,只有坚守文化自信,才能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客观的价值准则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文化是一个时代意义载体,具有时代烙印。只有符合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就要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注入时代特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创造,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前沿性、富于发展性。随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要起到示范作用,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念,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

3.有利于提升我国抵御西方文化侵袭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绵延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思想接触较多,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国家未来发展和前途国运,而大学生群体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文化熏陶对其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大学生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对象。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坚定立场,博采众长,从容冷静看待西方文化,准确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以洋为美,不妄自菲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安全意识,这是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前提,也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支柱。

4.有利于担负民族复兴大任

要实现民族复兴,文化须先复兴。我们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稳固的文化基因,这些丰富资源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涵和外延更广泛的自信,能够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复兴与意义建构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克服在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有立足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生动力。“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5]只有文化自信,才能达到文化自强。大学生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践行者,更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复兴的建设工作中要重视大学生的力量,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文化复兴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虚拟空间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涌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实用主义倾向对大学生的文化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根据多为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得知,在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对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学习研究、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辨别和吸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1.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知

在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并存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基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价值内涵,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却存在缺失。程为民、熊建生对国内十余所高校当代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的实地调查,其中有90.48%的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仅有23.66%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感到满意,同时在调查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度不够,如四大发明、民族精神、诗词曲赋等较为熟悉,对诸子百家、礼节礼仪、民间艺术、典藏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较为陌生。[6]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较薄弱,整体涉猎面较窄,理解的不够深入,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还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批判传统、推崇西方的现象,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家国情怀、仁爱之心的道德观念,在当代大学生的现实表现中却不尽人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并不能把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全部归赖于学生本身,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零散,外来文化的入侵等,使正处于个体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文化观念的区分上还不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扭曲。

2.部分大学生对我国当代先进文化涉猎不深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基本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南开大学张长虹等学者对来自不同层次的15所高校的1538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反映由于长期以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大多为了应对政治理论课和撰写论文的需要,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是源于求知目的而认真钻研。[7]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大学生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久远,是枯燥的,与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有的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读书看报的时间很少,非主流文化对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2016年在全国35所高校3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8%的大学生对“我们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这一观点持模糊或者否定态度。[8]李忠伟提出:“在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猛烈冲击下,一些青年受西方思潮与普世价值的影响,文化困惑,信仰偏差。他们缺乏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不足,对主流文化冷漠疏离,甚至抵触,不同程度地缺乏高度的文化责任和强烈的文化担当。”[9]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我们的文化建设也进一步发展,但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打击了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苏联解体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导致一部分人以西方标准为尊,以获得西方认同为荣,高喊“去历史化、去中国化”。

互联网的普及化发展既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同时也招致外来文化的蜂拥而入,对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力尚且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形成一定影响,其中影视文化影响颇重,影视文化中渗透的各种潜意识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人们的生活。部分大学生对“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过分关注,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元旦”、“清明节”、“重阳节”等概念模糊,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在娱乐和生活方面,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我国正在处于个体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把利己、享乐和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把个人的私欲、娱乐、钱财作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责任担当、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被淡化。当今大学生认识这些外来的入侵文化的主要来源,大致产生于三个方面,即网络、影视剧以及其他国家的主观宣传。在缺乏正确引导的环境下,大学生很难对外来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存在盲目崇拜的倾向。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实施路径

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要更加自觉的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力,不断探索与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高校要从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体系、搭建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文化教育于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1.完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文化主导作用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认知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灌输,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要把“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各科各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在教学计划中合理的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通识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文化知识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增强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注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在科学理论上,提高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文化上,设置相关课程或融入相关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上,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找到自身文化立身的依据。通过一套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坚持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学生理论素养全面提高,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信心,从根本上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教育者自身也应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高校创建适宜的文化氛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教书育人,育人教书。

2.搭建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的文化引导作用

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根据人们接受文化信息途经的新变化,加强网络文化和新媒体建设。[10]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有效、超越时空的优势,从深度、广度上拓宽文化学习领域的影响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平台的建设。网络媒体提供了内涵丰富的虚拟世界,充斥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帮助学生摆脱资源的限制和约束,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流通,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方面带来不利导向的不良影响。高校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削弱网络随机性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隐私,提高思想觉悟。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应及时传播红色文化,及时更新时事热点,宣传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弘扬先进文化,激发正能量,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3.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化校园的文化感染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依靠学校的课程来从理论到理论是不够的,要让大学生真正的对文化产生兴趣就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爱好出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学校为大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平台,让大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自己去发现文化自身的魅力,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传播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找到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从细节做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中,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时不但要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情怀保持热情,在日常生活、学习的交流中,更应该积极的向身边的留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他们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在校园里,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群有理想、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文化活动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文化的热爱,更能够让大学生们个性化的思想去创新文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社团是大学生活动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应大力支持社团的文化活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各类文化活动竞相绽放。增强文化活力,提高文化自觉,培养文化自信。

4.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实践,突出实践的文化教化作用

理论的实质是为了给实践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规范大学生的实践行为,让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在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环节范畴践行文化自信。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于学业精于勤,于做人谦谦君子之风,立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具体的实践行动可以包括:自发组织,以调研小组的形式进行社会文化素质的调查分析;投身公益,体会兼济天下的奉献精神;在学术和科研上敢于创新,践行新时代创新文化。在成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道路上,以文化自信为立身根本,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度契合,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的需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迫切,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力度,积极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新路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习近平.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1(2).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6]任建东,苏泳睿.从五四时期新文化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141-145.

[7]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6(4):68-70.

[8]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94-98.

[9]沈壮海,王培刚,王迎迎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报告(201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8.

[10]李忠伟.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维度[J].中国青年研究,2015(9):110-113.

[11]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几个关键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6.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路径文化自信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