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中的情感解读

2018-12-27 08:25韦亚玲乔露赵青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解读

韦亚玲 乔露 赵青

摘 要:王昌龄在盛唐时期远赴边关,将边塞生活的切身感悟融入到诗词中,在他的作品里,表达着建功立业的理想,战场杀敌的快意,对残酷现实的批判和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远征将士及其家人的同情。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情感;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王昌龄现存诗词共二百余首,其中边塞诗有二三十首,虽然数量上与岑参、高适等其他边塞诗人有差距,但每一篇都是精品,蕴含着他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解读。

一、文人远赴边关建功立业的理想

王昌龄生平大半处在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唐朝是世界的中心,国内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百姓生活富足,充满民族自信,对外与吐蕃、楼兰等少数民族政权用兵不断,在唐王朝政策下,从军建功作为文人士子进仕的一大资历,因此文人普遍希望可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在这种思潮下,边塞诗正式成为诗坛一大流派,岑参、高适、王昌龄都是其突出代表。王昌龄出身的世族已经式微,追思先祖,产生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在《少年行二首》中,以“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刻画出一个不计虚名、勇赴国难的热血少年形象;在《塞下曲四首》中,王昌龄以“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来表达自己不愿做膏粱子弟,希望忠君爱国、终老沙场的志向。

二、在风光独特的塞外战场杀敌的情怀

边关独特的人文景观从来都是边塞诗人重点描绘的对象,无论是冰冷的雪夜,荒芜的沙漠,还是壮美的旷野,都渗透了边塞诗人的情感,诗人以代表性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王昌龄善于将塞外独特的景象与战场杀敌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用景色来表现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比如,《从军行七首》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无边的大漠中,风沙遮天蔽日,杀气冲天,一支军队红旗半卷,极速增员,但就在他们行至半途时,就收到了前军建功,生擒敌酋的捷报。这一幕让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姿栩栩如生的映现在读者眼前,不禁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出塞》其二中:“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战斗结束,城头的铁鼓还在不断震动,又用一个特写,战士收刀回鞘,刀上敌人的血还未凝固,将一场刚刚结束的夜战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看到了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勇士形象。

三、对边关残酷现实的批判

戍边中不仅有报国杀敌的快意,还有环境的疾苦,将领的无能。在边关的经历开阔了王昌龄的视野,让他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他的很多作品客观冷静的揭露了一些边关的负面问题,这也是王昌龄爱国情怀的一种体现。在《出塞·一》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认为,战事失利,烽烟难平,征人未还,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像汉代李广那样英勇善战又体恤士卒的优秀将领,对当时的边关守将予以批判。在《塞下曲四首》中,王昌龄写道:“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揭示了边关士兵的不公待遇和将领的腐败现象。王昌龄希望以自己的诗来揭露这些丑恶,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迫使朝廷做出改变。

四、对战争负面影响的思考

大唐连年对外征战,虽然开疆拓土,保卫了国土和人民,但也有很多穷兵黩武的不义之战,持续用兵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人民妻离子散。王昌龄的作品中大多反映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始终保持着一种公正的态度,对正义的战争予以肯定,对战争的罪恶也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在《塞下曲》其二中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场上扬起的沙尘从古至今何曾停止,留下的是荒草间的累累白骨,无数的将士捐躯沙场,留下的是一幕幕妻离子散的人伦悲剧。王昌龄目睹这些灾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股厌战情绪,更可貴的是,他能够推己及人,认识到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在《从军行》中写道:“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一个民族的英雄必然是另一个民族的魔鬼,朝廷战事不利固然会让本国百姓家破人亡,取得的胜利何尝又不是对方的斑斑血泪,王昌龄反思之后又提出了结束战争的看法,他在《箜篌引》中写道:“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蜉蝣。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玉沟。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主张采用怀柔政策,对少数民族也给予关爱,放弃武力威慑的手段,逐渐消弭刀兵,调回戍边士兵,使得海内升平。

五、对出征将士及其家人的同情

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得百姓频繁戍边,难以归还,王昌龄对他们报以了深深的同情。在《代扶风主人答》中,写道:“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肚子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剑瘫。”将一名老兵半生从军的悲惨经历呈现给大家,对士兵的同情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又在《从军行》其一中写道:“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战士们远离家乡,在羌笛声中更觉寂寞,而在那故乡中,妻子同样在深闺中忍受着相思之苦,双方精神上都遭受巨大折磨。王昌龄对戍边士兵及其家人的同情溢于言表。

结语:

王昌龄作为一个盛唐士子,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但他在边塞生活中,逐渐感受到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灾难,和朝廷、将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景象的生动刻画,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丰富了边塞诗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海莉.论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感内容[J].怀化学院学报, 2008(3):50-52.

[2]吴芙蓉.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感意绪[J].硕士论坛,2007(05):134-135.

[3]冯丽.王昌龄边塞诗的旷野之美解读[J].语文建设, 2013(6):45-46.

猜你喜欢
王昌龄边塞诗解读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
出塞